-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77
- 22
- 11
- 231
- 11
- 5
- 4
- 3
- 81
- 42
- 34
- 28
- 2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金娥 李光熙 《中医学报》 2025年40卷9期 1860-1863页ISTICCA
【摘要】 慢性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和症状之一,其发病与肺、脾两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培土生金"理论阐述了通过治脾以恢复肺功能的治法,具体包含甘温法、辛温法、甘寒法.参术调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功可健脾益肺、止嗽定喘,是治疗慢性咳嗽的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顾思臻 窦丹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40卷6期 451-455页ISTIC
【摘要】 [目的]进一步探讨李东垣作《内外伤辨惑论》以论治1232年“汴京大疫”,以及该书内容与阴火理论、“汴京大疫”、鼠疫三者的相关性。[方法]在肯定前期考证《内外伤辨惑论》成书背景的前提下,重新梳理《内外伤辨惑论》原书三卷所载的症状证候(阴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全娥 李在斯 等 《中医药学报》 2016年44卷3期 111-113页ISTICCA
【摘要】 升阳益胃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李冀教授临证时对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证者多以升阳益胃汤加减之,疗效颇佳,故本文举病案三则,以资参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春颖 叶进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37卷2期 18-20页
【摘要】 风药的应用是李东垣的一大特色.本文立足《内外伤辨惑论》,从开郁、行经、胜湿三方面阐释风药功效及应用,并列举了风药配伍及应用注意事项,以期为风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邵卫荣 《浙江中医杂志》 2015年50卷9期 683-684页ISTIC
【摘要】 升阳益胃汤首出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在《脾胃论》中有较详论述.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炙)、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及生姜、大枣共16味药组成.用于李东垣所说的“肺之脾胃虚证”:“脾胃之虚,怠惰嗜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震萍 牟重临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955-958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金元医家李东垣的奠基之作《内外伤辨惑论》的辨惑本质以及内伤与外感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内外伤辨惑论》立论背景的研究,分析该论中主要的十三辨,进而思考辨惑的本质;同时联系李氏代表著作《脾胃论》中对解表药(风药)升发阳气作用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元泽 孙志佳 《亚太传统医药》 2017年13卷9期 45-46页
【摘要】 《内外伤辨惑论》是李杲的代表作,其创造性地提出内伤、外感之异,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就其内伤辨证思想进行总结,并对其思想传承进行初步探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萍 刘统治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年27卷12期 1673-1674页
【摘要】 《内外伤辨惑论》是融东垣老人中年以来的临证经验和对时医用药偏误所感而撰之书,即《内外伤辨惑论·序》中所言“中年以来,更事颇多,诸所诊治,坦然不惑,曾撰《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在此书所载46首方剂中运用了丰富的炮炙药物,对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28卷7期 172-173页
【摘要】 当归补血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比例组成,益气生血,治疗劳倦内伤、气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等证.经配伍比例及药理作用研究证实,黄芪和当归按5∶1配比时药效最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洪旗 洪梅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28卷5期 129-130页
【摘要】 枳实导滞丸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针对食积湿热,体现“通因通用”,“轻法频下”治疗湿热胶结于胃肠.临床必须辨证准确,此方用治湿热积滞,郁结肠道之证,脾胃虚弱而引起积滞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