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8
- 8
- 21
- 10
- 2
- 1
- 1
- 7
- 6
- 3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吴家福 《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 2011年02卷2期 74页
【摘要】 <篇首>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在临床上分急慢性期两种,是非常多见的疾病.从2002年以来,经我采用揉推、拨、掐、按、摩等手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54例,观察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供临床参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祥论 王永锋 等 《中医外治杂志》 2002年11卷3期 36-37页
【摘要】 <篇首> 笔者采用整脊手法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腰痛20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0例,男127例,女73例;年龄18岁~65岁,以25岁~45岁为多,共143例;病程最短2 h,最长8 d,5h~5 d者135例;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新全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19卷2期 166页ISTICCA
【摘要】 梨状肌损伤综合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臀部软组织损伤的疾病之一.它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梨状肌损伤会引起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李缩,该肌的间隙或者它的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的坐骨神经和血管,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故称之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辉煌 吴建伟 等 《中医正骨》 2011年23卷2期 29-31,35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梨状肌综合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确诊为梨状肌综合症的患者,应用B探讨和研究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方法和疗效.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46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敏 孙钢 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21卷6期 900-904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髋部疼痛病因的MRI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为正确诊断髋部疼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09年7月期间,以髋部局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325例患者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导致髋部局部疼痛的发病部位,病因及其MR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付树华 《颈腰痛杂志》 2009年30卷5期 468-468页ISTIC
【摘要】 <篇首> 梨状肌综合症亦称梨状肌狭窄综合征,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是腰腿痛疾病引起坐骨神经痛病症之一,治疗困难.近年来,我们采用推拿按摩加局部封闭及骶后孔注射治疗,疗效满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厚君 《针灸临床杂志》 2007年23卷9期 16-17页ISTIC
【摘要】 <篇首> 梨状肌综合症是梨状肌急慢性损伤后,压迫坐骨神经等而继发臀腿痛的病症.笔者自2001年以来,采用齐刺法配合谷刺治疗(以下称治疗组)梨状肌损伤30例取得较好效果,并与常规电针组(以下称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海波 《针灸临床杂志》 2005年21卷12期 16页ISTIC
【摘要】 <篇首> "梨状肌综合症"是由梨状肌损伤而压迫坐骨神经所致一侧臀腿痛为主的病症.为常见病,该病疼痛剧烈,笔者用26号3寸长针,取患侧环跳穴及阿是穴行多向提插针法,配以艾柱灸,可得立竿见影之效,大部分病人一次见效,3至5次治愈.现报道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明臣 康秀娥 《河北医学》 2002年8卷3期 260-260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梨状肌综合症是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使梨状肌发生充血水肿、肥厚,压迫坐骨神经所产生的症侯群.笔者近年用穴位注射治疗4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金荣 童章木 《针灸临床杂志》 2002年18卷5期 33-33页ISTIC
【摘要】 <篇首>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全部为男性患者,其中年龄18-30岁15例,31~40岁8例,41~50岁7例.病程最短两月,最长4年,均单侧发病,外伤引起15例,慢性劳损及风寒湿邪引起者10例.1.2诊断要点参照<临床综合症学>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