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3
- 3
- 1
- 17
- 1
- 1
- 1
- 1
- 7
- 2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吉武 彭万年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15年42卷2期 281-283页ISTICPKUCA
【摘要】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中医学的传统中医理论思维.气化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元气升降为基本表现形式.赜探隐索,见微知著.《伤寒论》袭承其学术思想,运筹帷幄之中,言六经之气化亦不离其宗,阐述其运动在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后世奉之为指导临床的经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巍 林圣云 等 《中医杂志》 2015年56卷15期 1346-1348页ISTICPKUCSCD
【摘要】 厘清《伤寒论》中少阳病脉证在六经循经传变中的位置,通过理论分析说明少阳病脉证已现元气亏虚,结合相关条文加以佐证,并进一步探析条文、方药,阐述张仲景“少阳不可发汗”的真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洋 《中医学报》 2019年34卷7期 1360-1362页ISTICCA
【摘要】 “轮脏相应”是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眼与脏腑关系认知的理想体现,之所以出现“脏不平,轮必病”的原因在于:人们未能从眼与脏腑的生物学特性角度去认识“轮”与“脏”的关系.本文从胚眼发育、生物全息论、元气三个角度探讨“轮”与“脏”的关系,揭示了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 2015年47卷3期 287-289页ISTICCA
【摘要】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应珉 刘明 等 《河南中医》 2009年29卷10期 944-950页ISTIC
【摘要】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也是祖国医学的核心理念,其本质精神是"中和".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谐观"在脏腑经络学说中有直接表现.中医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即"和谐".本着上述认识,中医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吉武 彭万年 《国医论坛》 2014年29卷6期 9-11页
【摘要】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论不断使之完善,如近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本文通过探究脉象的形成,认为气血、阴阳是脉之构成的媒介物质,基于元气之变动,脉也是元气升降的根本功能活动.认为脉象之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熙婷 甘爱萍 《国医论坛》 2014年29卷6期 44-45页
【摘要】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中心内容是脾胃元气论,今探讨脾胃、元气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饮食、劳逸和情志与脾胃元气的关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桠 康健 等 《新中医》 2009年41卷1期 107-107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元气论的发展中,各代医家均有贡献,而张锡纯的元气论与其他医家相比颇有其独特之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彭天忠 导师:刘锐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硕士) 2010年
【摘要】 中医外感病因是指从外界侵犯人体的一类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及时疫邪气,对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自然观起着直接、决定性的影响.中医外感病因是以中医传统自然观的元气本体论和"天人合一"宇宙观为指导,"审证求因"为其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佳桐 张青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7期 628-630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从脾肾亏虚元气不固、阴阳虚损兼有实邪、阴阳极虚格拒明显三个层次阐述引火归元治则的适应症.认为引火归元以脾肾虚损为基础,以外感实邪为病机发展的重要因素,以阴阳格拒为最终趋势.其各层次代表方药分别为第一层次为补中益气汤、薯蓣丸、六味丸、八味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