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7
- 8
- 6
- 1
- 4
- 3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莫日根 陈佳 等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30卷13期 15-18页
【摘要】 王生义教授认为脾胃病治疗重在辨证,病机以虚多实少、标本互见、本虚标实为主,临床治疗宜标本同治,同时要善用经方,并根据患者情况创新经方,重视脾胃气机升降、肝脾胃同调、未病先防、饮食情志调养等,灵活运用经验中药及自拟方药,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文期刊】 王会 刘春倩 《陕西中医》 2021年42卷4期 470-473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讨炒白术的健脾益胃作用机制.方法:将203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01)以奥美拉唑(或雷尼替丁)、甲硝唑、阿莫西林和胶态铋制剂三联或四联用药,研究组(n=102)采用口服以...
【中文期刊】 杨君平 《陕西中医》 2016年37卷1期 54-55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温脾养胃汤联合西药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对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65例患者抽签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使用奥美拉唑抑酸,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给予克拉霉素...
【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补益剂/治疗应用; 温脾养胃汤;
【中文期刊】 欧广平 黄博运 等 《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7年9期 165页
【摘要】 目的:探讨益气养胃汤治疗脾胃虚弱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分析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患者治疗的病例资料.结果: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益气养胃汤治疗,效果良好的为43例,总有效率89.6%,并且治疗过程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中文期刊】 娄朝胜 吴贤 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8年23卷10期 1088-1096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益脾养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的疗效,及其对TLR4/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80 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脾养胃汤高、低剂量组,每组各20 只.采用AOM/DSS 法进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 益脾养胃汤; TLR4;
【中文期刊】 潘夏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6年10卷11期 26-27页
【摘要】 目的:探讨益气养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数字化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维酶素片进行西药治疗,观察组20...
【关键词】 益气养胃汤; 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疗效评价;
【中文期刊】 郝巨斌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23卷2期 930-93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益气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治疗的病例资料.结果 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益气养胃汤治疗,总有效率89.6%(43/48),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益气养胃汤治...
【关键词】 益气养胃汤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文期刊】 郝树文 郝改艳 等 《陕西中医》 2011年32卷5期 531-531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养胃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益气养胃汤(党参、白术、焦山楂、炙黄芪、丹参、九香虫、厚朴等)治疗本病132例,并设对照组68例,观察两组胃镜及活检复查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胃镜及病理总有效率分别为92.4...
【关键词】 胃炎,萎缩性/中医药疗法; 慢性; 补益剂/治疗应用;
【中文期刊】 刘沈林 《江苏中医药》 2007年39卷7期 44-45页 ISTICCA
【摘要】 <篇首> 清代医家叶天士治胃善用酸甘濡润法,其所创养胃汤甘凉生津、养阴益胃,治疗阴虚胃痛颇有效验.其后,孟河医派及其学术门人,对此治法亦有诸多阐述,并屡见于多类医案之中,这是江苏中医学术对脾胃病诊治方法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