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7
- 5
- 2
- 64
- 19
- 3
- 1
- 1
- 13
- 10
- 6
- 5
- 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丁树栋 2015年全国名老中医辩证思维路径研讨会暨临床经验高峰论坛 2015年
【摘要】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杰出的国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在画卷中中医药画面的分析,推测了我国中医药在北宋时期的发展状况.街道宽阔整洁,路旁树木葱郁,说明北宋时期重视城市公共卫生与绿化环境,而且卫生管理井然有序。图中两处中医儿科诊所反映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德明 《医学与哲学》 2012年33卷7期 78-80页ISTICPKU
【摘要】 自古迄1840年,浙江医药从无到有,起源绵延.北宋开始逐渐跃居全国前列,尤其楔入南宋,进入辉煌时期,位居全国榜首.明清时期,成为中国中医药最发达的省份.1840年前,浙江医药的起源与发展,则是一部浙江中医药发展史;1840年~1949年,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蕾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 2014年
【摘要】 宋以前的医药书籍大多以手抄笔录的形式进行流传,不仅数量少,而且诸多版本间的错漏之处颇多.宋代建国之初,政府即举全国之力搜集、整理医学著作,更于嘉祜二年,于编修院内设立"校正医书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史上首个"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其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孟永亮 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2014年
【摘要】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八月,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书11部.其中,张仲景著作被整理为《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和《金匮要略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凤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4卷12期 812-81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穴位定位和主治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对于某一穴位的定位和主治,古今认识不同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以三阴交为例,唐宋前后对其定位和主治的认识,差异极大.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此前大量珍贵的医籍经唐代医家的整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少辉 《医学与哲学》 2006年27卷21期 57-58页ISTICPKU
【摘要】 <篇首> 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多才,在科学领域也作出了卓越成就,也是著名的科学家.史书记载:"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29卷4期 240-24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简称新雕本)现存20卷(卷一至卷五、卷十一至卷十五、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为清嘉庆四年(1799年)发现的宋代民间刊行本.该本仅存20卷正文,前无序后无跋,其刻者已不可考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传至日本,20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年28卷2期 18-2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撰,为我国第一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学和药物学的百科全书.该书在唐代已颇受重视,传抄翻刻,流传甚广,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行的通行本,为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路明静 导师:杨金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硕士) 2010年
【摘要】 《圣济总录》是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宋徽宗赵佶诏令敕撰的大型方书,为宋代三大官修方书之一。《圣济总录》在编撰体例上最大的特色是“以病分门”,而且该书的66门几乎可以完全对号入座地划入北宋太医局所设的医学各科中,这种分门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晓平 《医学与哲学》 2003年24卷4期 40-40页ISTICPKU
【摘要】 <篇首> 北宋时期,儿科医家钱仲阳,继承<内经>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中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辨证治则、方药及预后与时间医学的联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生物钟思想.他对这一理论的运用十分广泛并卓有成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立明 《中医药学刊》 2002年20卷5期 667-66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1学术及历史渊源元气论,又称为"气一元论".最早明确提出"气一元论"思想者,乃北宋初期地主阶级革新派思想家一张载.张载,字子厚,生于公元1020年,卒于公元1077年,陕西眉县人,官至"同知太常礼院",在眉县横渠讲学,后人称为张横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雪苔 《中国针灸》 2002年22卷5期 351-35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本文通过对金代佚名氏<针经>的考证,指出其内容特点主要集中在九针式、经络、腧穴、刺灸法、刺灸禁忌、按时取穴、证治7个方面,并指出其撰写者可能为全真道的"丘长生真人",但其学术渊源部分出于北宋著名针灸学家许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年24卷4期 1-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1 王冰、王NFDA1(li)、王NFDA3(pīng)辨王冰是唐中期著名医家,<旧唐书>、<新唐书>无传,生平里贯无考.<四部备要*书目提要>子部<素问王冰注>条下附<著者小传>云:"王冰唐人,自号启玄子,宝应中为太仆令,笃好医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林 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50周年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暨首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国际研讨会 2005年
【摘要】 在中国书籍发展史上,北宋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诸如“医籍尤重宋版”的见解,已成为医学文献研究领域的一种常识。毫无疑问,宋版书的价值,首先在于保存了许多古代珍贵的典籍和史料,它以其最接近原本的文字内容,在科学研究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子贤 傅延龄 《江苏中医药》 2019年51卷4期 69-7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细辛在《本草别说》完成之前的历代临床汤剂中的用量特点,为细辛临床汤剂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建立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至宋代的《本草别说》(公元约200年至1092年)细辛汤剂用量数据库,选取各个朝代最具代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佩 胡素敏 等 《医学争鸣》 2020年11卷5期 59-62页
【摘要】 金代医学从治学方法到医学理论,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众多学者认为,金代医学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北宋以来的理学对金代医学影响甚巨.事实上,二者发展轨迹虽有类似,却并非具备先后承继关系.在北宋本非显学的理学,至金代更趋衰微,从未转化成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薛芳芸 杨继红 《时珍国医国药》 2013年24卷2期 452-453页PKUCSCDCA
【摘要】 北宋杰出科学家沈括,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对医学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敏锐观察、理性思考和实践验证,除对中药本草学有深入研究之外,对中医药理论及疾病诊疗学也颇为精通.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往往见解独特,论述精辟,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小静 《时珍国医国药》 2012年23卷9期 2374-2375页PKUCSCDCA
【摘要】 中医养生为祖国医学精华.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溢号康节,北宋范阳人(今河北琢州).邵雍终生不仕,潜心钻研象数理易之学,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齐名,并称为"北宋五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也是理学诗派的开创者.此外,邵雍还是一位养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娟 瞿融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19卷12期 3073-3074页PKUCSCDCA
【摘要】 <篇首>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论述很早就有文字记载,产生了较系统的学术体系.早在1805年北宋时期陈直就编写了现今世界上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段吾磊 刘丹 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5卷10期 1259-1260页ISTIC
【摘要】 高血压病发病的始终都离不开瘀的病机,北宋杨仁斋首倡"瘀滞不行,皆能眩晕"之说后,因瘀致眩理论开始蓬勃发展.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高血压病人血液处于"浓、黏、聚、凝"的高凝状态.通过因瘀致眩的思想,采用活血化瘀药物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临床疗效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