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14
- 36
- 107
- 5
- 3
- 2
- 2
- 20
- 7
- 5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孙喜灵 姜伟炜 等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6期 451-454页ISTICPKUCSCD
【摘要】 在中医学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更多时候提及的是中医理论体系,而忽略了还有多种技术和技术体系的存在.实际上,中医学应用于临床的技术比理论出现得要早,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学的技术内容并没有被很好地分化出来,亦未建立起符合自身规律的技术体系.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声 杨国旺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14年41卷12期 2558-2559页ISTICPKUCA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外部世界已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同时人类思维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思维方式问题是古今中外学者最感兴趣,也是探索和研究最多的问题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并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深刻影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顾植山 陆翔 《中华医史杂志》 2001年31卷3期 160-164页MEDLINE
【摘要】 易学对中医学最重要的影响反映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方面。后世易学对医学的继续影响,凡从易理探讨医理者,仍有许多创新,例如命门学说等,积极意义居多;而以易学的术数推衍具体的治疗方法及疾病预测等则大多不可靠。今人研究医易,有利于探究中医学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俊壹 程海波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12期 1014-1016页ISTICPKUCSCD
【摘要】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愈后具有重要意义.癌毒病机理论是在传承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建的中医肿瘤病机理论体系,该理论分析了以癌毒为核心的肿瘤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基于“治未病”思想,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丽霞 高健生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24期 2155-2157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中医学是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医学学科,而奠基于先秦两汉、成熟于金元时期的中医哲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儒、释、道等多种文化形态相渗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奠定了基础.在研究刘完素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中医哲学体系,即中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健 陈宇 《辽宁中医杂志》 2011年38卷3期 438-440页ISTICPKUCA
【摘要】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基本术语的科学规范.通过参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统编教材及<中医大辞典>等18部辞典、部分专著对一些"阴"字相关的术语解释,并从构词角度予以对比、分析,探讨了这些常用术语的内涵,为中医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工作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镇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年26卷4期 666-6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文章从"和谐"的健康观、"失和"的疾病观、"辨和"的诊断观、"循和"的决策观、"助和"的治疗观、"中和"的用药观、"动和"的变化观、"自和"的养生观进行论述.提出"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人体阴阳、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功能正常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晴 陈利国 《中医杂志》 2011年22卷21期 1876-1878页ISTICPKUCSCD
【摘要】 通过考查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关理论与《黄帝内经》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其“方效”之解,运用发生学方法和进化论的观点探寻“论错”之源.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对王清任“论”的不可同化性直接导致其被贴上“错误”的标签,而他在遣方用药时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永厚 赵玉萍 等 《中医杂志》 2010年51卷7期 665-666页ISTICPKUCSCD
【摘要】 <篇首> 神志病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体系,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增加,受到关注与重视.1 神志病"体用学说"理论背景自<黄帝内经>始,中医学理论体系一直将神明归属于心,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纵观中医神志病的研究现状,其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江海 赵恒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年24卷4期 419-42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建立在古代意识形态之上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开合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纠缠的核心问题.文章从阴阳五行概念--中医学方法论的基石、中医学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对人体病理机制的宏观判断的随机性、中医学理论延伸中的难题等4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涛 刘燕池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年19卷2期 16-1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藏象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脏腑相关则是人体整体联系、协调统一的关键和自控机制,亦是人体功能稳态调节形式之一.在脏腑相关理论中,心与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生命活动的维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研讨心肺关系对于探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蒋宏岩 蒋宇彤 等 《中医学报》 2018年33卷6期 1025-1029页ISTICCA
【摘要】 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间,现有的中国医学史教材均定位在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65年,即战国至三国时期,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但整合医学发现,早在公元前2 000多年,即4 000年前的中国上古时代的夏朝,就已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剑 张晓琳 等 《中医学报》 2011年26卷3期 380-38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利用古籍文献整理探讨上清派道教与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上清派道教医药相关文献,采取类编等文献整理方法,与中医理论体系对照研究.结果:上清派以存思、行气、服食等为主要修炼手段,结合了中医学藏象学说的内容.结论:上清派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回娟 马培锋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年10卷30期 7408-7408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又称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中获得较好疗效,由于该证与饮食、情志、寒暖等外在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被认为是致病原因,而且在人为干预下这些致病原...
【关键词】 胃脘痛/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军 李静 《河南中医》 2010年30卷10期 952-953页ISTIC
【摘要】 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石,是研究和阐述与人息息相关,而又不可须臾分离的外在自然气候与人体关系的学说.理解气与运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是掌握运用运气学说的关键,可避免误入机械性的推算,从而达到更加灵活、准确、辩证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兴廷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年31卷2期 109-110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内经>"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方法 查阅、复习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结果 <内经>从五方面论述了"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①人是应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而产生;②天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与天地自然相适应才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慧卿 钱力兰 等 《河南中医》 2009年29卷7期 631-633页ISTIC
【摘要】 恒动观渗透到中医学中的许多方面,时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医学不但强调以恒动观念来认识人的生理状态,同时更强调以恒动观念来把握患者的疾病过程及病理变化.恒动观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也具有指导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东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年9卷30期 7385-7386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火神派具备了学派的全部定义要素.火神是一个带有强烈的民俗特色的术语.其最鲜明的理论是:(1)人患病的生理基础是阳虚;(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少林 《中医学报》 2009年24卷6期 29-30页ISTICCA
【摘要】 情志致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志引起的疾病正呈现上升趋势,情志因素在病因学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本文主要探讨情志的生理及其引起疾病的致病机理和因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英 莫冬梅 等 《湖南中医杂志》 2017年33卷4期 100-102页
【摘要】 “湿”与“热”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常见的致病因素,其产生途径不外两种:外感和内生.四川盆地终年温湿,多云多雾,冬暖夏热,多秋雨夜雨.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之下,女性易为湿热之邪侵袭[1].并且,当地居民嗜食辛辣油腻,长此以往,饮食失节,脾胃运化失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