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44
- 5
- 1
- 159
- 11
- 2
- 2
- 2
- 51
- 13
- 12
- 11
- 8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乔明琦 魏盛 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17卷4期 751-762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中医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中医理论,已是共识.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现代中医理论,远无共识.本文在总结出科学理论构建共性规律基础上,尝试给出有望形成共识基础的回答.首先阐明中医学理论发展,应借鉴生命和医学科学理论作用和价值的趋向;其次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乔明琦 魏盛 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6期 1119-1126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中医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中医理论,已是共识。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现代中医理论,远无共识。本文在总结出科学理论构建共性规律基础上,尝试给出有望形成共识基础的回答。首先阐明中医学理论发展,应借鉴生命和医学科学理论作用和价值的趋向;其次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德山 单德红 等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26卷9期 1864-186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但是隐含在其中的科学内涵亟待于运用现代科学的思雏和手段进行研究和发掘.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高级人才的摇篮,是创新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希望,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洋 林晓峰 《中医药通报》 2014年13卷1期 37-40页ISTIC
【摘要】 中医学的文化归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是中医理论中的根本问题,直接关乎中医学发展传承,其答案应从中医学的理论构建与特点中找寻.本文对中医学的涵义、起源以及理论构建与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禀承古人取象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春 《江苏中医药》 2012年10期 1-2页ISTICCA
【摘要】 传统中医学是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对象进行的科学研究,其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等独特的分类学及对各部分间关系的规律研究;辨证施治为代表的分阶段、多靶点治疗模式.现代中医学体系着重于:①以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使所有参与者易于理解和运用;②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岳屹立 韩继明 等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0卷24期 119-122,129页
【摘要】 中医曾经是中国的主流医学,甚至影响日本、朝鲜、韩国等亚洲国家。但近现代,西医随科技不断发展,中医却少有突破。究其根本原因,中医理论系统完整自治而封闭,与现代科学理念不能通约。这种传统型格局,束缚了中医学发展。只有与准确人体结构功能相结合,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冬 邓奕辉 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5卷2期 352-355页ISTICCA
【摘要】 历史观是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多方面、多角度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将历史观融入中医学相关课程教学中,既能帮助学生梳理中医学各理论构建与发展的进程,又可启发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历史观思维,探求医理本源,推究各论之别.本文从整体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徐佳熠 第九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 2022年
【摘要】 中医论治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的有审因论治、辨体论治、辨机论治、辨经论治、辨症论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文章深入分析了上述各论治理论的内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医哲学思维与论治理论,各论治理论之间如何相辅相成、融合发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修琳琳 张建军 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22卷6期 97-101页ISTICCA
【摘要】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针对中医学专业学生学医不懂药、理论与实践脱节、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痛点问题,课程组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实践基地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团队,通过课程内容重新设计,植入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弓也 《中医文献杂志》 2025年43卷2期 58-61页
【摘要】 学界对于早期医学状态多有研究,但对医学技术的变化过程尚缺乏深入讨论.中医学技术在先秦至汉代有重大变化:首先是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阶段,整体表现为知识开放性增加,宗教性、神秘性的降低及社会精英群体的关注度增加,此次变化为后世医学理论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志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 2012年
【摘要】 (1)中医学心说的现代化表明,心脏是一由血肉之心(心器官)和神明之心(大脑的意识活动)所构成的抽象之体,它具有主控意识、推动血液循环和促进汗液生成等功能,其体的性状和活动状态常可反映于面部和舌处。(2)本文探究出的自汗机理是:气血亏虚或紊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鹏 导师:张成博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博士) 2011年
【摘要】 中医学身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综合认识。通过对中医学身体观的研究,既能了解中医学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又能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医学中的渗透和表达。是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相关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论文以肾与命门的理论构建和演变为切入点,借鉴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陈建杰 第一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 2009年
【摘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科技精华之精粹,曾雄踞世界科技文化之巅峰,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人贡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吸纳了当时占今中外科技文化之精华,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哲学的成就。其理论体系之完整,其方法之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德山 2008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暨国际医药产品博览会 2008年
【摘要】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但是隐含在其中的科学内涵亟待于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手段进行研究和发掘。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高级人才的摇篮,是创新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希望,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客观化、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永炎 第四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会 2004年
【摘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虽然非辨证论治即病与方相应进行治疗也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证候是人体对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应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特色与优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付广威 桑希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4年58卷1期 66-70页ISTICCSCDCA
【摘要】 探讨现代背景下"以病为纲,辨证论治"中医诊疗模式的构建.相比于单纯的辨证论治,兼具病的稳定性与证的灵活性的"以病为纲,辨证论治"是更为符合中医发展需求的诊疗模式.但在中医学进入现代后,诸如中医疾病概念混乱、内涵不清等问题使其发展几经坎坷,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倪奇 贾春华 等 《中医药文化》 2024年19卷4期 341-347页
【摘要】 《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肝者,将军之官"一语,"肝为将军"已成为中医学中较为主流的观点.但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肝并不是唯一称"将军"的脏腑,《张仲景五脏论》《备急千金要方》《华氏中藏经》等医籍中,肺与胆也都被喻为"将军".因此,结合医籍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庆谚 李佳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2卷4期 17-19页
【摘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课程融入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紧抓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那么如何有效发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起到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国宁 周静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16卷23期 24-27页
【摘要】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中医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思政建设,助力学生构建积极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中医方剂学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璠琛 何琪 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3年29卷9期 1354-136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肾主骨"理论认为在肾、髓、骨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但其科学内涵尚未完全明确,历代医家也并未对"髓变先于骨变"的肾-髓-骨整体调节机制做出系统的阐释.近年来,随着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地进一步诠释和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有望将这两种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