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6
- 12
- 22
- 1
- 1
- 12
- 6
- 3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马俊杰 《中医药导报》 2022年28卷6期 174-177,193页ISTIC
【摘要】 虞山医派历代医家甚为重视张仲景之学说,从赵开美刊刻医圣之学说,使其福泽江南、贻范古今,到缪希雍、喻昌、柯琴、钱潢及余景和等的注释、运用及变通,并结合江南的地域、气候、饮食及患者体质,促进了温病学派的诞生,再到后世医家,如方仁渊、陶君仁、裴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娜 刘英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11期 5750-575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经典文献中,"变证"一词有多种含义,若不加厘清规范,难免对辨证论治的思路产生理念上的误解.笔者基于中医证治分类的系统化研究,试对古今各种"变证"的具体所指,进行逻辑概念的解析,继而发现张仲景疾病分类方法中的两种重要角度.在厘清并规范病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刚 陈聪爱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22年49卷8期 28-30页ISTICPKUCA
【摘要】 痛风是困扰现代人们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关节的疼痛或痛风石的形成,中医学的"痹证"可与之对应.王庆国教授为国家级名医,学验俱丰,精于对风湿免疫类疾病的辨证施治,尤其对痛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王教授治疗急、慢性痛风医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云红 姚赞涛 等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年31卷5期 245-247页
【摘要】 目的:分析仲景学说在现代肿瘤科管理中的实践效用.方法:随机选择医院肿瘤科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专科管理项目.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复合管理模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可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年35卷8期 3819-382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医圣张仲景承继《黄帝内经》理论,以当时社会的流行病为理论突破口,对伤寒及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进行了深入考察,创立了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三因类病因、辨证寓八纲、治则述八法的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医学基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辛小红 姜德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16年43卷11期 2300-2301页ISTICPKUCA
【摘要】 燥邪为六淫之一,致病广泛,论及治法多以滋阴、增液、清凉等法为主,治法相对较为单一,从仲景学说入手,则治法多样,用方灵活,可以说仲景治疗燥症将“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法涵盖无余,应用仲景学说,对攻克当今一些难治性燥证无疑有所裨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钟情 导师:吴中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17年
【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家孙思邈的两部重要医学著作,后人总称为《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成书,全书三十卷;之后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完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补《备急千金要方》之阙,而“共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史马广寒 导师:孙文钟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博士) 2011年
【摘要】 东汉时期,南阳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空前繁荣,尤其是仲景及其学说的产生,把这个地区的医学发展推向了顶峰。此后的一千八百余年,仲景学说在南阳的发展忽显忽匿,南阳医学的发展也同样起起落落。二者忽而紧密相连,荣辱与共;忽而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晓光 导师: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11年
【摘要】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医学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叶天士学术思想的研究十分广泛,涉及到治法研究、专病研究、古方运用规律等多个方面。在叶天士学术思想与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方面,部分学者也进行了对比。但这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曾玮恩 导师:郭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11年
【摘要】 俞根初为绍派伤寒的领袖,名肇源,世居山阴(今绍兴市),陶里村。排行第三,乡间人称俞三先生,生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六十五岁。俞氏出生世医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生性聪慧,勤奋肯学,弱冠即通内经、难经,而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萌 导师:王雪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00年
【摘要】 该文通过分析仲景学说中"证"的形成、辨病的意义,并结合《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之间的关系与区别,阐述了仲景学说的学术特色.在文献研究方法部分,引用一些疑难的、有指导意义的例子加以说明.在阐述仲景学说的理论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坤宁 陈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8期 3915-39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津液链"是指人体各类津液之间具有相互连接、相互转化的链性关系,这一概念是对人体津液系统整体性的高度概括.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注重分析人体各类津液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其灵活、巧妙地贯穿于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之中.文章运用文献整理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跃强 《湖南中医杂志》 2024年40卷9期 115-118页
【摘要】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张仲景证治思想之精髓,其强调元阳一气周流畅通的重要性.传承于仲景学说的扶阳学派强调"生命以火立极",尤重"坎中一阳",其治病立法首重用温热药物以扶助人体之阳气.二者均是在《黄帝内经》"阳主阴从"观指导下的一脉相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登峰 杨彤丽 等 《北京中医药》 2017年36卷1期 43-44页ISTIC
【摘要】 周乐年推崇仲景学说,兼通临床各科,对脾胃病的辨证论治颇具特色.其治疗脾胃病善辨主证,通过症状、发作时间、患者喜恶,四诊合参;详细辨明疑似证;善于调理复杂证;治疗虚证,强调通补;治疗实证,重视开郁;按照部位,选择药物;常见主证,对症用药;随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素 导师:马坤范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02年
【摘要】 目的和方法:通过对仲景方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及探索仲景方药在治疗高脂血症中的运用、效应.为临床应用仲景方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标准化、科学化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仲景方药治疗高脂血症奠定基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楠 李赛美 《辽宁中医杂志》 2017年44卷8期 1639-1640页ISTICPKUCA
【摘要】 《伤寒论》温阳治法备受医者尊崇,但其所彰显的养阴治法,同样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且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文章从养阴清热、养阴降火、养阴利水、养阴润燥、养阴缓急、养阴反佐、养阴益气、养阴扶阳、养阴回阳、养阴通阳等十个方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建波 钟小雪 等 《新中医》 2017年49卷6期 181-182页ISTICCA
【摘要】 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在《备急千金要方·肾脏脉论第—》中又称肾着汤,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下侵之肾着病,具有温阳散寒祛湿的功效.何庆勇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多年来研究仲景伤寒学说,笃尊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佳佳 郭锦晨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40卷5期 100-102页
【摘要】 程文囿,清代著名新安医家,《医述》《杏轩医案》是其毕生的医书札记及临床经验,程氏法内经,承仲景,崇景岳,继东垣,融汇旁通历代医家学说,尤重张景岳“温补”之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擅治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其中治疗痹证颇具特色:法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逮铭昕 导师:高路明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 2012年
【摘要】 《伤寒论》是汉末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身实际临床经验写成的一部以治疗伤寒为主的外感热病的著作,现在已然成为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文本之一。与其他医学经典不同,《伤寒论》在其成书之后鲜有称引,自从宋代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才渐渐受到医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谢茂源 导师: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博士) 2011年
【摘要】
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史中,水病的辨证论治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描述,还提出了较为详备的诊治方案。这些认识经受住了长期的实践检验,至今仍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被中医临床广泛地应用。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水病学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