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4
- 15
- 4
- 52
- 2
- 1
- 1
- 13
- 10
- 8
- 5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文泉 范春琦 等 《中医杂志》 2010年51卷6期 491-494页ISTICPKUCSCD
【摘要】 <篇首> 方和谦(1923~2009),男,首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一至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等职.他认为中医学为哲理医学,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形成"燮调阴阳,以平为期"的学术观点;遵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邦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年29卷7期 2101-210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对叶氏医案的研究分析可知,叶天士继承了张仲景的治学方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理法研究有极为高深的造诣,他一改各家注释《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方法,从临床实践出发,独辟蹊径地研究如何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证指导临床辨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文战 张传涛 等 《河南中医》 2019年39卷12期 1789-1791页ISTIC
【摘要】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包京霖 李莹莹 等 《河南中医》 2013年33卷1期 7-9页ISTIC
【摘要】 截至目前,对历史上河南伤寒学家的研究或探讨较少,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收集资料不够全面;其二,缺乏对河南医家学术思想的系统研究;其三,研究对象相对集中,未能充分反映其他医家的学术成就.认为目前对历史上河南伤寒学家的研究尚局限于个体研究,缺乏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金生 《中医学报》 2010年25卷6期 1104-110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仲景论治眩晕病的微细精妙之意.方法:分析<伤寒论>67条、92条、16条、25务、142条、171条、93条、297条、46务微妙之处.结果:仲景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总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六零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1卷8期 145-146页
【摘要】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将<内经>确立的,脾胃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脾胃学说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就仲景脾胃学说辨证论治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析.笔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之后受益匪浅,现将体会作如下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付桥桥 王希胜 等 《中医杂志》 2019年60卷10期 893-894,897页ISTICPKUCSCD
【摘要】 “方证论治”是后世医家对《伤寒杂病论》所蕴含的论治方法的高度概括,是对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最为直观的表述,是张仲景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方证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既有属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层面的技术问题,也有属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特征等方法学的内容.认为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施唯玮 张茂云 《中医杂志》 2019年60卷6期 538-540页ISTICPKUCSCD
【摘要】 在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的基础上,从用药思维和攻邪方法两大方面对比先秦兵家的哲学思想.就张仲景学说中“反佐”“慎药”“治未病”“攻邪宜速”等治疗原则和给药时间的选择与兵家的“用间”“慎战”“兵贵神速”等作战策略进行详细的对比论述,以拓宽中医临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嬿钊 杨志敏 等 《中医杂志》 2011年52卷13期 1164-1165页ISTICPKUCSCD
【摘要】 李可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崇尚张仲景学说,尤其重视阳气,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经验,在养生理念方面,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固阳”的养生原则。这种“一年四时、春夏秋冬,养生终不离固护阳气”的重阳理念,是李可养生的核心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孔祥明 巴卓玛 《中医杂志》 2008年49卷9期 778-779页ISTICPKUCSCD
【摘要】 <篇首> 张翼(1931~),男,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教授从医近50载,早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并曾多年担任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后参加西学中班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张教授熟读历代中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星雨 谢雪姣 等 《中医学报》 2019年34卷3期 483-485页ISTICCA
【摘要】 仲景其人其书必深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汉末天灾人祸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自我发展,使悬壶济世尤为重要,同时道教及道术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张仲景吸收其优秀成果;政治上的“领官制”为“仲景守长沙”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且地域特色发挥了潜移默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留霞 《中医学报》 2018年33卷8期 1463-1466页ISTICCA
【摘要】 《伤寒微旨论》为北宋伤寒名家韩祗和所著,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同时,敢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其学术创新思想可以归纳为: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进行革新,提出伤寒郁阳为病的观点,创辛凉解表治法,发刘河间“伤寒六经皆热论”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鲜 柳婷 《河南中医》 2017年37卷9期 1502-1503页ISTIC
【摘要】 多数慢性胃病患者反复发作的诱因多为饮食不慎、情志刺激等,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素体脾胃虚弱,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胃病中单纯的虚、实、寒、热证并不多见,往往相互错杂为患,治疗颇为棘手,当补虚泻实,平调寒热,以“衡”为期,众所周知,脾胃病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英卫 姚鹏宇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38卷12期 1138-1139页ISTIC
【摘要】 过敏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病变[1],多发于儿童、青少年.皮损多发于下肢、以小腿伸侧为主,重者可波及上肢、躯干.病程长短不一、易复发.西医主要以止血剂、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重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登岭 赵红霞 等 《国医论坛》 2019年34卷5期 5-7页
【摘要】 目的:探析仲景方中半夏的临床用药剂量.方法:依据药典中药材性状半夏和原材料半夏的直径,计算出单个药材性状半夏和原材料半夏的体积,结合仲景方中半升半夏个数,推演半夏体积与个数折算是否合理;依据“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结合现代考古学研究成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庆华 刘静生 等 《中医学报》 2014年7期 989-990页ISTICCA
【摘要】 刘学勤教授治疗肝胆病崇尚仲景学说,善用经方治疗肝胆病;重视系统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创立肝热病理论,补虚除热为先;阐发肝肠理论,倡立肝病肠治;遵循中医理论,善用肝胆外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温长路 《河南中医》 2009年29卷1期 8-9页ISTIC
【摘要】 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伤寒百年>一书,根据近百年来<伤寒论>研究的脉络,把它归纳为萌芽一发动期、形成一发展期、波折一鼎盛期和成熟一创新期四个阶段进行表述,试图达到再现近现代对仲景学说传承、发展全貌之一斑的目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民集 《河南中医》 2009年29卷1期 26-27页ISTIC
【摘要】 邵经明先生一生崇敬仲师,时仲景学说研究颇深.学习<伤寒论>强调熟读原文,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运用;重视临床辨证施治,擅用"经方",针、灸、药并用治疗哮喘等疑难杂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志安 田雁华 《新中医》 1999年31卷9期 12-13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杜雨茂(1934年-),男,陕西城固人,教授、主任医师.曾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陕西分会副会长及肾病研究组组长,中国西北地区仲景学说研究会理事长,美国亚拉巴马东方医学院名誉院长,日本汉方交流会顾问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