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6
- 1
- 33
- 2
- 1
- 1
- 1
- 6
- 3
- 3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赵晓峰 李婕 等 《中医教育》 2025年44卷5期 83-86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传统四诊与现代理化检查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对提高风湿科轮转实习生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2019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n=23)采用传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军 贾瑞婧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0卷18期 123-125页
【摘要】 中医的四诊,即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查方法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所做出的判断,它依据疾病侵犯人体出现的病理表现,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而中药的"望""闻""问""切"则是通过中药材或中药饮片外在特征,来判别其真伪优劣.对象与方法不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邹安祺 赵士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37卷4期 4-5,9页
【摘要】 传统中医文化蕴含着宝贵的思想财富.中医学"四诊合参"辩证论治的方法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哲学光辉.参考该法开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学员培养效果的评价,开拓了一个与量化管理理论并行的质量评价新视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倩 李昌 等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12卷12期 99-104页
【摘要】 运用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来进行中药鉴定,辨药与辨病,虽物异而术通.将中药的望闻问切方法体现在中药传统鉴别过程中,通过观看药材的形态、色泽、颜色变化,嗅气,尝味,问来源,产地加工等方法,再结合现代的中药鉴定方法,能有效判定中药的质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骥 许家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8年39卷8期 846-85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核心、现代中医诊断技术为支持,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文献数据的中医诊疗决策内容信息化、智能化.通过病证临床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决策方法, 病证诊疗结合、中西医数据汇通, 建立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然 陈三三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年33卷11期 5111-511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评价腧穴诊断法对临床肝脏虚实方面诊断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简便性,对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将30例北京中医药大学女性受试者分别进行肝脏的腧穴诊断法和传统四诊法的数据收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症状得分上的差异.结果:肝俞穴(双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松 孙景环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38卷11期 1836-1839,1842页
【摘要】 传统中医四诊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工智能与中医诊断有效结合,其客观化、定量化和精准化的数据整合和结果诊断,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中医四诊的缺陷.然而,人工智能在乳腺癌诊断上出现诸多伦理问题:数据库的高度依赖、患者信息安全及隐私泄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斯文 于晶 等 《吉林中医药》 2024年44卷5期 509-513页ISTIC
【摘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发病率较高.单纯依靠传统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往往只能改善症状.仝小林院士提出"态靶辨治"理论,此方略对于本病的治疗亦大有可为.通过中医思维四诊合参,借助临床指标对疾病进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明星 胡霞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2卷11期 203-205页
【摘要】 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为保持"守正",必须坚持中医临床思维.文章认为,整体观念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特点,四诊合参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保证,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形式;同时指出,传承传统思维模式是树立中医临床思维的根本保证,坚持衷中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倩倩 曹小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22卷23期 74-77页
【摘要】 桂枝茯苓丸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也是传统的妇科方剂,方小药精,临床应用范围广.腹诊归属于中医四诊,腹证是客观直接的体征.方证对应、腹证对应是临床运用经方的原则.在临床应用桂枝茯苓丸时,参合腹诊,查其典型的瘀血腹证,抓其主要方证,可使医者免于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丽娜 贺亚静 等 《医学与哲学》 2023年44卷9期 75-77,81页ISTICPKU
【摘要】 19世纪末,体温计作为西方医学发展出的新型医疗器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体温计知识及诊断技术也是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梳理并探讨了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应用过程.中医界对于体温计及诊断技术则表现出既接纳又排斥的复杂态度.受中西汇通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振韬 李奕祺 《光明中医》 2023年38卷8期 1476-1479页
【摘要】 象思维是中医理论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思考方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之中.中医诊断学是研究诊法与辨证的一门学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学科基础,故亦离不开象思维,在诊法中多有体现.此文以中医理论的象思维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中医诊断中的体现及运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石雪芹 安宏 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31卷16期 69-73页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引起全球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冠心病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诊断研究,冠心病的西医学诊断方法相对复杂,而中医对其早有研究,且相对安全、简便.脉诊、面诊、舌诊与手诊(以下简称"四诊")是冠心病较为常见的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盛桦 《中医文献杂志》 2022年40卷6期 18-20页
【摘要】 王贤的脉学专著《脉贯》共九卷,以脉诊为核心,兼及望闻问三诊,体现了四诊合参、脉诊为要的学术思想.本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辨证继承历代医家的脉学理论精华,在吸收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对脉学和脉诊有所阐发和创新,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脉学著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商洪涛 刘沈林 《辽宁中医杂志》 2007年34卷12期 1683-1684页ISTICPKUCA
【摘要】 从6个方面探讨了刘沈林教授治辨证论治消化道疾病心法,分别为四诊合参、望甲辨舌,擅用经方、圆机活法,多方组合、精心配伍,精研普济、寒温并用,病证结合、消瘤散结,异病同治、一方多用.反映了刘沈林教授灵活运用中医传统理论诊疗消化疾病的学术思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少宗 刘晶 《医学与哲学》 2006年27卷17期 57-59页ISTICPKU
【摘要】 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前者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
【关键词】 针灸学理论;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现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樊玉林 中国第二届中西结合防治心脑血管、肾脏、肿瘤疾病暨养生保健高级论坛 2008年
【摘要】 中国传统诊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根据古典文献中的相关论述,把“四诊八纲”恢复为“八诊十纲”的“望闻问切两参原要”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始终”,并试行初步考证与剖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滕立春 张炯善 等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4年3期 63-66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Zn、Fe、Cu、Mg 4种元素在乙型肝炎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中的含量情况以及其在不同中医证候间的分布差异。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5例,测定入组患者血清Zn、Fe、Cu、Mg的含量水平,收集中医四诊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进 周晴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846-847,848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并学习中医临床家、教育家章次公先生的学术成就。[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次公先生之成学经历、学术思想,并以临床经验举例。[结果]次公先生在学术上无门户之见,融各家之长,兼收并蓄,自成一派。次公先生研索和阐明中医传统理论精髓,并使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长津 《中医药导报》 2011年17卷2期 1-3页ISTIC
【摘要】 <篇首> 2 辨证论治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自觉表述和医者直觉观察及"四诊"所了解到的信息,即"证候"(包括症状、舌象和脉象),进行综合分析,以把握其内在的生理变化和病机趋势.中医这种从整体恒动的思想出发,以证候为依据,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