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7
- 10
- 6
- 5
- 4
- 4
- 6
- 4
- 3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姜文琪 陈南希 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63卷11期 62-64页
【摘要】 医学院校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家精神、医师职业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在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存在共性,且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核,是医学院校涵养师德师风的宝贵财富.本文从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对三种精神的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裕娇 段斌斌 等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41卷12期 1420-1423页PKU
【摘要】 目的:临床博士后制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相继实施,但二者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并轨难题.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临床博士后并轨规范化培训项目的现状,识别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典型案例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双一流高校已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大亮 吴宁 等 《中国医药导刊》 2022年24卷6期 540-545页ISTIC
【摘要】 如何有效加强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清华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结合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出了"医师科学家"的培养目标、"3+2+3"医学博士学位培养模式,建立了"八年一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允 赵璐 等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40卷2期 21-22页
【摘要】 培养"医师科学家"是新时期医学高等教育加快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门医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药理学以培养"医师科学家"精神为出发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融合统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兴安 靳凯淇 等 《上海医学》 2020年43卷7期 385-387页ISTICCA
【摘要】 胸外科医师的培养,不仅关乎青年医师的个人前途,也深刻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其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与时俱进.社会各界对医师这一职业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医师业务水平的比较已跨越地域范围,对医疗结果的期待往往参照国际最高水准.医院需要胸外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建明 张金宝 等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年1期 12-13页
【摘要】 文章分析了"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实行"临床+基础"的双导师制度,构建临床与基础"虚实结合、立体多维"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研究生的基础研究能力训练和临床能力训练,突出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训练,改革考核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炜疆 颜虹 等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25卷3期 329-331页
【摘要】 医师科学家是指既具有精湛医术、高尚职业素养,又具备卓越科研能力以及优异领导才能的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本文所指医师科学家培养模式,是指在校教育中,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基础上,通过强化科研训练,塑造出同时拥有MD和PhD双博士学位、具有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南方 高国栋 等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4年44卷1期 73-77页ISTIC
【摘要】 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库急速扩充,生命科学家和医学家都开始重视从基础到临床的成果转化。医师科学家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是联系生命科学和临床实践的纽带。在医师科学家培养方面美国一直处于引领地位,但其培养模式也出现了临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琳 刘妍 等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2年35卷3期 205-211页ISTIC
【摘要】 目的:通过借鉴美国牙医师科学家培养资助体系发展情况为我国口腔医师科学家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美国牙医师科学家的发展情况、培养资助体系、评估体系,并与我国口腔医师科学家培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美国牙医师科学家培养起步早,资助体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大亮 吴宁 等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1年41卷12期 1072-1076页ISTIC
【摘要】 2009年起,清华大学医学院探索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2+3"培养模式,旨在加强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在日后工作中将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本文介绍了"3+2+3"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及成效,"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倩影 杜建 等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8年38卷1期 141-146页ISTIC
【摘要】 医师-科学家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的纽带,也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储备人才.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医师-科学家进行了专门培养,其发展带动了美国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美国医学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文献调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凡 汪玲 《中国卫生资源》 2023年26卷6期 625-627页ISTICPKUCSCD
【摘要】 本文围绕如何培养造就服务健康中国需求的卓越医师,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着手,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改革为例,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分析卓越医师培养和卓越医师科学家培养有效途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锦玄 贺娟 等 《科技视界》 2023年9期 22-25页
【摘要】 医学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不但是医学考研中的必考科目,而且是执业医师考试中的必考内容,由此可见生理学的重要性.生理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因此,熟练掌握医学生理学且应用好这门课程是每一个合格的医学生所必需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世界中医药》 2017年12卷12期 封2,前插1-前插3页ISTICPKUCA
【摘要】 范永升教授,浙江金华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首届名中医,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鑫 胡新和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27卷1期 12-14页ISTICPKU
【摘要】 药物神经增强是神经增强中最成熟的、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目前的神经药物可温和但有效地增强大脑功能,如认知和情感.人们一方面对于其未来充满了憧憬,一方面也对其充满了困惑和不信任.从现有药物神经增强伦理学讨论中,总结出反对者提出的五个重要问题: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年27卷3期 225-227页ISTICPKU
【摘要】 从事神经科临床医教研工作近30年,最让我揪心的是目睹春秋鼎盛的中年人,因脑卒中而困守轮椅并陷入生活的无奈,因脑卒中丧失语言能力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感伤,也因脑卒中失去自由而沮丧沉沦.作为神经科医师,常常有种挫败感,既无外科医师手起刀落,切断烦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国斌 《中国医院》 2014年3期 47-47页ISTICPKU
【摘要】 医师评职晋级:临床科研孰重孰轻?要厘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医师执业生涯中临床与科研的关系。我国外科界前辈裘法祖院士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精辟论述: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阳 《协和医学杂志》 2012年3卷3期 364-36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两年前,经过严格而繁琐的申请及考核,我获得了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奖学金,赴日本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开展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脂肪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在到达日本后3个多小时的路程中,举目可见的汉字及黄色的面孔使我切实感受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Ralph Snyderman 李慧 等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50卷12期 1-9页ISTICPKUCA
【摘要】 在1924年美国医师协会年会上,设立了George M.Kober奖,用来表彰美国医师协会中的成员在医药领域所做的杰出贡献.这是该协会授予其成员的最高荣誉.今天,我们将这项荣誉授予当代医药和生物医学领域名副其实的大家——Robert J.L...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文成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1年38卷6期 565-568,57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脊柱融合是治疗诸如感染、畸形及退行性变等脊柱疾患的重要方法,促进脊柱融合的关键是骨移植,其中自体骨是评价其他植骨材料的“金标准”.假关节的形成和取骨区的损伤促使科学家和临床医师寻找可以替代的融合材料,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被引入脊柱融合的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