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1
- 2
- 4
- 2
- 2
- 10
- 8
- 6
- 6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乌日娜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290-290,294页
【摘要】 本文首先对双语表征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简要概括,之后从被试选取、实验材料选取及实验范式选取三个方面对目前双语表征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今后双语表征研究应注重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宏观性研究,同时也应注重从双语表征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微观角度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荣宝 彭聃龄 等 《心理学报》 2003年35卷3期 309-316页
【摘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双语表征进行了探索.实验考察了句末词呈现之后500ms内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内和语言间语义整合在语义一致和语义不一致两种条件下的P190和N400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显示,P190具有语言的形式加工效应,这种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伟志 刘晓虹 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22卷11期 12-13,15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中英双语语义表征的形式.方法采用跨语言的启动效应范式.结果启动刺激(中)对目标刺激(英)产生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结论对于中国大学生程度的中英双语者来说,其语义表征是共同表征和存贮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伟志 邓光辉 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年13卷3期 314-317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考察中-英双语者的知识表征的特征.方法:通过语义和语音两种不同加工水平的试验任务的4个实验,采用典型的启动效应的实验方法来探讨中-英双语者的知识表征特征.结果:在语义加工水平的试验任务中,当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得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龚少英 方富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年12卷1期 100-102,106页ISTICPKUCSCD
【摘要】 双语认知研究是近二十年来语言认知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介绍了双语记忆表征的几个模型,并对相关的行为和脑成像证据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最后,本文对双语记忆表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Yoon HoYung 李程程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年14卷2期 207-213页
【摘要】 关于语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考察非平衡韩-汉双语者在语言内和语言间词义水平的RB效应.实验1采用韩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探究韩语语言内的RB效应,结果表明在韩语词汇水平存在RB效应.实验2采用两个关键词为韩语(R1)和汉语(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晓雷 王永胜 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年13卷6期 737-743页
【摘要】 使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 考察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的语义和词汇表征的特点. 在完成语义判断任务时, 被试在测验阶段对已学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未学词, 且熟练和非熟练藏-汉双语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同语言和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在完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闻素霞 热比古丽·白克力 《心理学探新》 2009年29卷4期 65-67页
【摘要】 果表明:被试的第二语言的概念表征是同第一语言的概念表征共同存储的,支持了共同存储理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毛伟宾 杨治良 等 《心理学报》 2008年40卷3期 274-282页
【摘要】 采用DRM范式以112名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进行了跨语言的错误记忆通道效应实验.实验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根据学习通道和测验通道的不同,把被试分为4组,用由汉语与英语单词组成的DRM词表进行学习和测验.结果发现,(1)在非熟练中-英双语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盛瑞鑫 热比古丽·白克力 等 《心理学探新》 2007年27卷1期 53-56页
【摘要】 采用跨语言非掩蔽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实验范式,通过变换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关系,研究了熟练维-汉双语者两种语言间的语义通达方式.结果发现,无论是维语作为启动刺激,还是汉语作为启动刺激,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无论是翻译关系,还是联想关系,启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龚少英 方富熹 《心理科学》 2005年28卷5期 1108-1111页
【摘要】 本研究采用翻译识别任务探查了不同熟练程度的汉英双语儿童的词汇和概念表征的特点.被试为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学三、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儿童共50名.结果发现,各组被试在进行翻译识别时,反应错误率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降低,且各组被试都产生了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莫雷 李利 等 《心理科学》 2005年28卷6期 1288-1293页
【摘要】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词义决定任务条件下,发现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一);在词汇决定任务条件下,没有发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二);在学习阶段完成概念任务、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伟志 梁宁建 等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27卷4期 20-24页
【摘要】 采用典型启动效应的实验范式,语义和语音两种不同加工水平的试验任务,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中英双语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第二军医大学的学生38名.结果发现:在基于语义的范畴判断任务中,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伟志 刘明波 《心理学探新》 2005年25卷4期 40-44,55页
【摘要】 采用不同加工水平的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启动效应,来探讨中英双语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大学生38名.结果发现: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一);当启动刺激(中)和目标刺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占玲 王德强 《心理科学进展》 2012年20卷8期 1222-1228页
【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掌握本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少数民族双语者的语言的认知特点,是语言学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了解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征、语言联系方式以及言语理解与言语产生的加工特点展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利军 韦玮 等 《心理研究》 2011年04卷1期 24-29页
【摘要】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研究熟练普-粤双言者的记忆表征模型,探讨两者是否共享概念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熟练双言者在启动词为普通话时表现出显著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而在启动词为粤语时没有出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熟练言者的记忆表征支持概念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荣亮 黎冠东 等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1年02卷11期 2-3页
【摘要】 目的:研究普通话-粤语双语失语语言功能受损特点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普通话-粤语双语失语在语言表征上是否发生非平行性损害.方法:18名普通话-粤语双语失语患者分别进行汉语失语检查法和粤语失语检查法进行语言功能评定,直线回归分析年龄、损伤部位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月芳 陈宝国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17卷1期 56-63页
【摘要】 本文介绍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图片描述法、补句法和句子回忆法三种研究方法;总结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词序的一致性对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影响、词汇因素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中的作用、语言内和语言间句法启动的比较以及跨语言句法启动产生的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利 莫雷 等 《心理学报》 2006年38卷5期 672-680页
【摘要】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大一本科生共140名.实验自变量是语言条件(同语言和跨语言)和学习状况(学习过的和未学习过的),实验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中被试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金香导师:李凌 电子科技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2011年
【摘要】 双语脑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双语的表征是否具有相同的脑皮层表达区域?基于这一问题,本文对12名被试双语图片命名范式下采集的脑电数据,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与标准低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