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43
- 22
- 5
- 1
- 130
- 5
- 3
- 2
- 2
- 16
- 8
- 7
- 7
- 7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云辉 于河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1卷5期 357-36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辛温药在治疗外感病初起时其配伍应用经历了单纯使用辛温药、辛温苦寒相配、辛温与辛凉相配的3个变化过程.萌芽阶段(战国到晋唐)、成长阶段(宋金元)与形成阶段(明清)是温病学派形成过程中的3个重要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崛起,辛温药由最初的辛温峻烈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瑜 杨国汉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33卷1期 79页ISTIC
【摘要】 从小儿体质角度,谈儿科临床上用药弊端,主张慎用寒凉之品,维护小儿"稚阴稚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茜 《河南中医》 2006年26卷6期 32-33页ISTIC
【摘要】 "火"、"热"虽为血证急性期的基本病机,但亦不能排除虚寒证.由于"火"、"热"所导致的急性出血病势多急,以清热凉血止血之中药,血得凉则止;然而对于虚寒性出血,方中也可见到寒凉药,是由于虚寒性出血病势均不甚急,多采用标本兼顾、标本并重之法,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柏山根 《实用医技杂志》 2003年10卷6期 618-619页
【摘要】 在治疗32例失眠病程中,配用寒凉药,结果痊愈21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武 周冬梅 等 《新疆中医药》 2002年20卷4期 39-41页
【摘要】 <篇首> 中药的药性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描述了药物与疗效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其中,四气五味中的四气又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子安 刘铁钢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年32卷10期 4386-438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以麻黄桂枝和金银花连翘这两组对药为例,探索辛温药和寒凉药现代药理作用机制的异同,为临床更好的使用这两类中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基于麻黄、桂枝、金银花、连翘相对应的分子-靶标数据,分析得出辛温药和寒凉药共有的作用靶标(HWT)、辛温药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正平 肖相如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年27卷5期 1238-124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外感病滥用寒凉自古有之,于今尤甚.其原因有历史原因和现前原因两部分.历史原因包括:北宋时期,庞安时、朱肱等仅以季节和地域为凭,在辛温解表方中加入寒凉药,是外感病滥用寒凉的发端;金元时期,刘完素机械地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以自制双解散等通治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薇薇 刘建利 等 《中草药》 2010年41卷7期 1122-112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通过考察寒凉药与温热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来建立评价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方法.方法 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4种寒凉药和5种温热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寒凉药、温热药对细胞...
【关键词】 寒凉药;温热药;人乳腺癌细胞MCF-7;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涛生 《中华养生保健》 2010年10期 8-9页
【摘要】 现在一说生病,就要抗生素清热。好像万病皆有火。如此也成了滥用寒凉药的依据了。当然,也不能把所有的病说成是寒,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从我自己近年来的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南宁,地处西南,冬日无雪,夏天温度经常30度以上),阳虚者颇多,阳盛者少之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海洋 刘桂荣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41卷12期 1337-1341页ISTIC
【摘要】 国医大师张志远临证遣方用药灵活不拘,善用附子配伍寒凉药物,以达到寒热同调、攻补并施的效果.如配伍大黄既可温散寒邪治疗冷秘,又可通经化瘀治疗阴痛;配伍石膏起到"阳中求阴"及"少火生气"作用,可治疗热病大汗伤阴;配伍败酱草可化气祛湿治疗带下过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佳峰 吴先昊 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22卷20期 124-128页
【摘要】 心血管类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以及发病趋势日渐年轻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高致死率疾病之一[1],而血栓又是诱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重要因素.血栓的形成原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如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其中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栓形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鲍建敏 《江苏中医药》 2020年52卷8期 70-73页ISTICCA
【摘要】 寒热并用治法始见于《伤寒杂病论》,采用温热药与寒凉药配合,相反相成,针对寒热错杂等复杂病机进行阴阳调节.临床运用乌梅丸、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大黄附子汤等寒热并用的经方,分别辨治脾系病、肺系病、心系病、风湿病以及急重病等,疗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展照双 王加锋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38卷5期 410-413页ISTIC
【摘要】 抗生素滥用干扰了正常医疗活动,带来诸多不良反应.抗生素性属寒凉,应遵循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原则,不可早用、不可过用、不可滥用,而应视具体病情合理、正确使用.如过早、长期滥用抗生素,可伤阳、留饮、成痰、致瘀,变生梅尼埃病、慢性扁桃体炎、支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婉莉 《江苏中医药》 2017年49卷9期 50-51页ISTICCA
【摘要】 顾文忠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名老中医,喜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尤其对这两部经典著作中的寒(凉)、热(温)药共用组方这一法则颇有研究心得.通过半年多的跟师学习,逐步掌握了顾老寒热药共用临证组方的运用方法 ,现将验案3则介绍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恺 《江苏中医药》 2013年9期 64-64,65页ISTICCA
【摘要】 肺属金,为阳中之阴,肺为华盖,位置最高,与外界相通,又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肺朝百脉,主治节,均有赖于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正常,一旦外邪侵犯或内伤及肺,都会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本文拟从肺之阴阳五行属性、生理功能、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超慧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1卷1期 103-104,111页
【摘要】 通过阅读原文法、查阅文献法、归纳总结法,总结《伤寒论》中代表性寒凉药药对主要有石膏配知母清内攘外、竹叶配石膏清热养阴、大黄配黄连泻热消痞、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茵陈配栀子清利湿热、白头翁配秦皮清热止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翟华强 王双艳 等 《北京中医药》 2011年30卷11期 852-855页ISTIC
【摘要】 目的 对寒凉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分析,为研究寒凉类的临床外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生物统计学,以《中药学》本科教材为参考依据,以临床确有报道为出发点,选取有外用方法记载的寒凉类中药202味,以其四气、五味、功效、用法等为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孔祥勇 《吉林中医药》 2010年30卷12期 1015-1016页ISTIC
【摘要】 火热论是刘完素学术思想的主线,它源于<内经>,承于仲景.通过对其"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刘完素的火热论实际上是火郁论,即阳气怫壅闭郁.所以其寒凉药物的使用是与宣畅气机的药物一起使用的.而这正是其作为寒凉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小梅 李续娥 等 《激光生物学报》 2006年15卷5期 515-51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利用红外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了复方寒凉中药对大鼠全身不同部位热效应的影响.方法:用知母、石膏、龙胆草和黄柏制成水煎剂连续灌胃大鼠3周,用红外热扫描成像(thermal texture maps,TTM)系统测定了给药前、给药后及停药1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