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4
- 4
- 3
- 48
- 2
- 2
- 1
- 1
- 22
- 11
- 8
- 8
- 7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毅堃 陆星瑶 等 《陕西中医》 2024年45卷10期 1382-1385页ISTICCA
【摘要】 寒温统一论是外感热病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指导理论,临床提倡寒温结合治疗.外邪是导致脾胃病的重要因素,伤寒温病皆可致脾胃病的发生,且内伤脾胃病亦可由外邪久治不愈引起,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故寒温统一论中的治疗法则亦可运用到脾胃病的治疗当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海铭 康静 等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16卷7期 20-23页
【摘要】 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温病的辨治体系均与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尹相乾 马文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7卷7期 122-126页
【摘要】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涛 杨瑾 等 《吉林中医药》 2012年32卷11期 1145-1146页ISTIC
【摘要】 通脉养心丸是以心悸、心律不齐为主要表现的心系疾病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在寒温统一论的指导下,发现通脉养心丸以《伤寒论》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治法为基础,结合《温病条辨》甘润养阴治法,并通过方证相应、药效探讨,得出其典型证候为心中悸动、心痛、脉律不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鲁美君 姜德友 《中医药信息》 2008年25卷1期 7-9页ISTIC
【摘要】 仲景<伤寒论>的诞生创立了六经辨证,为我们诊治外感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自从温病学家提出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分歧也就此产生了.笔者认为无论对于临床应用还是基础教学,统一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析总结近现代外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建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24卷1期 10-12,15页ISTIC
【摘要】 主要纠正六经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纲领的传统误区;并就寒温统一的问题谈了个人的意见,即以卫气营血辨证统领外感病辨证论治,以创立新的中医外感病学;最后讨论了六经辨证的本质、特色及其定位问题,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维最接近中医学的本质,最能体现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龚轩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36期 60-62页
【摘要】 主要论述了卫气营血在伤寒与温病中各自的内涵、区别、联系及其对后世的意义,认为伤寒实为温病的基础,六经与卫气营血同源异流,互为补充。提出了应从实际出发,在临床实践中将伤寒与温病的理论统一,融为一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章新亮 《江西中医药》 2011年42卷7期 15-17页CA
【摘要】 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作为毒邪辨证理论的核心,以表、里、半表半里之三分法为纬,以脏腑辨证为经,有利于把毒邪辨证统一到寒温之层面上或对其独特的致病规律进行甄别,而不致于混淆是非,有利于发展和建立完整毒邪理论体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国慧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03卷14期 511,515页MEDLINE
【摘要】 本文据<内经·热论>理论探讨体质因素对伤寒、温病发病的直接影响,论证了中医外感热病者由感受寒邪引发,但因患者体质和体内原有的宿疾和伏邪有异,则表现出寒温不同的症候.
【关键词】 《素问·热论》《伤寒论》《温病学说》新感与伏邪;寒温统一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世超 《中外健康文摘》 2011年08卷37期 308-309页
【摘要】 温病学与伤寒学在学术上一脉相承,不可分割.虽然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名目,以及它们所归纳的证侯类型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基于机体抗病强弱和病情进退轻重运用八纲制定的,同时它们之间还有由表及、由寒化热、由实致虚的一般规律.本文通过对寒温辨治体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丽娜 张海燕 《中医学报》 2025年40卷1期 100-103页ISTICCA
【摘要】 通俗伤寒学派医家善于总结与发挥论治外感热病的诊疗规律,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仲景方,强调临床实用而不尚空谈,注重平衡医学的专业化与通俗化,又善于兼收并蓄温病学派成果,对于推动温病学的发展以及推广仲景学说有积极的意义.此外,通俗伤寒学派是广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梁嘉鸣 导师:刘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20年
【摘要】
目的:
湿疹虽作为一个古老的疾病,时至今天临床上大部分湿疹尤其是慢性湿疹仍属于常见疑难病之一。目前中医领域对湿疹的研究虽有着多方面的大量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证,但中医学对湿疹的辨证论治采用寒温融合理论来探讨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春雨 导师:聂耀 麻春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 中医学 中医诊断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目的:
寒温之争历来存在,况且寒温之分不利于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影响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难以适应临床实践,造成辨证体系较混乱。本论文将从寒温之争的历史发展角度探讨寒温统一的价值与意义,保留伤寒与温病辨证体系的优势,弥补其不足,摆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黄利兴 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2012年
【摘要】 通过总结姚荷生对伤寒血分证的论述,发现伤寒与温病在血分证上有共同的生理病理基础,可以有共同的辨证纲领,只是由于感邪性质与病邪影响血分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与不同的治疗,从而使"寒温统一"理论在血分证上得到事实支持,对促进"寒温统一"作出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谢娟 全国第十九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2011年
【摘要】 本文通过寒温相关发展历程回顾及原因分析,探究寒温融合、统一之必然趋势;并对寒温统一流派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状进行了初步梳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孙增涛 全国中医内科肺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笔者系统总结历代有关时行热病与寒温理论的文献,认为寒温同源、寒中育温、温病有寒,并从当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实践中得出寒温统一的理论,最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出热病不远寒、寒病必发热的观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武冰 导师: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08年
【摘要】 伤寒理论和温病理论是中医外感病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于古代医家治疗外感病的宝贵经验积累并由此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外感病学术体系的建立是以《伤寒论》的问世为标志的,而外感病的发展史则基本是围绕着温病学逐渐脱离伤寒而展开的,由“合”而“分”,从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许妙朱 导师: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硕士) 2006年
【摘要】 寒温之争,由来已久,迄今未息。初入临床,笔者确实感受到在内心及治疗上存在着两大治疗体系争战之苦,为求便于掌握运用,想寻求一家之言,企图找一位能融合寒温且在临床治疗上深受肯定的医家进行研究,以期对外感病的治疗能有更深入之体会与掌握。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常锐博 王居义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30卷5期 764-766页ISTICCSCDCA
【摘要】 《重订通俗伤寒论》为绍派医家代表性医著,该书自成书后历经多次修订,从清末至当代,先后有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和徐荣斋五位名医参与其中.该书以绍派医家"寒温统一"思想为基础,继承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辨证,重构疫病辨证体系;阐发寒疫、大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