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69
- 2
- 2
- 18
- 7
- 3
- 1
- 1
- 14
- 9
- 7
- 6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桥 范清平 等 《广西植物》 2022年42卷6期 1067-107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森林类型,研究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特征及其更新规律,将为本地区植被恢复及森林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该文基于2013和2018年两次调查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1 hm2固定样地的数据,从木本植物组成、群落物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建 李晓宇 等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4期 1195-120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次生林类型之一,处于向地带性顶级植被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的重要阶段.全面分析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动态,能为东北地区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长白山地区5.2 hm2次生针阔混交林动态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殷正 范秀华 《生态学报》 2020年40卷7期 2194-220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了解次生针阔混交林和阔叶红松林林下草本植物对幼苗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基于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Ⅰ)和阔叶红松林样地(Ⅱ),以246个1m×1m幼苗样方中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去除草本植物的对照试验探究草本植物对乔木幼苗高度生长和存活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玉珍 赵秀海 等 《昆虫学报》 2009年52卷11期 1236-124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了昆虫在森林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远彬 王开运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年9卷4期 336-34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对扁刺栲-华木荷林区针阔混交林、次生阔叶林的群落调查以及扁刺栲的树干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扁刺栲在针阔混交林与次生阔叶林中,胸径快速生长期分别在a 8 ~12和a 10 ~14之间,生长高峰值分别出现在a 10和a 12,最大值分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金磊 方晰 等 《林业科学》 2019年55卷2期 159-172页
【摘要】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演替阶段相邻的2种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区系特征,旨在丰富亚热带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加快该地区森林生态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结合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林龄为45~5...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伟成 盛海燕 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年28卷3期 66-77页
【摘要】 对浙江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群落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优势种种群存活曲线及稳定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次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包含31科51属84种,针阔混交林乔木层包含26科48属76种;2个林型的优势种明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丽娟 夏富才 等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期 91-95页ISTICCA
【摘要】 确定林分空间结构是次生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的前提.次生针阔混交林是张广才岭最主要的林分类型,运用大小比数、角尺度、混交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研究张广才岭次生针阔混交林永久样地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大小比数为0.497,平均角尺度为0.538,...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令君 姚杰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8年42卷6期 653-66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吉林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4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209个幼苗监测站内的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和2017年幼苗调查数据,探究幼苗物种组成、数量动态等特征,并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幼苗密度与生物邻体及其生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帅 廖嘉星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6年40卷7期 711-72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基于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以520个1 m ×1 m幼苗样方中胸径小于1 cm的乔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和2014年的幼苗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探讨了次生针阔混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帅锋 刘万德 等 《生态学杂志》 2012年31卷3期 569-57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对云南普洱市周边地区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更新形成的针叶林及茶园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野外调查及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实验,探讨其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大小、物种丰富度和组成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扰强度与频度不同导致土地利用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其斌 张春雨 等 《生态学报》 2022年42卷17期 7147-715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长白山3个5.2hm2针阔混交林永久监测样地的野外调查数据,以胸径(DBH)≥1cm的乔木树种为对象,运用R4.0.3软件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进行物种多样性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探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物种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佳雪导师:刘惠清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硕士) 2005年
【摘要】 本文共分五部分:一.借鉴国内外关于群落演替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写作目标和意义.二.研究区情况介绍.三.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四.根据野外考察和室内样品的分析数据,对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昝启杰导师:李鸣光 中山大学 生物学 植物学(硕士) 1997年
【摘要】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演变成的次生针阔叶混交林于1986年皆伐火烧处理成裸地,其演替进程表明:次生裸地上群落恢复是从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杉木(Cunninghamia lan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闫宁 郝珉辉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25年49卷2期 232-24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促进森林"保碳增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基础,阐明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前提.然而,在温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斌 薛文燕 等 《生态学报》 2025年45卷8期 3933-394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黄土高原中部的麻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更新树种从幼苗到幼树再到乔木的变化规律,并构建林木生长模型,来探讨群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结果表明:麻栎次生群落在天然状态下的更新序列完整,能够自我更新,更新全程受8个生境因子的影响(解释度48....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殷正 张乃莉 等 《生物多样性》 2024年32卷1期 16-2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草本植物多样性丰富,是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调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但却未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依托长白山地区原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和采伐干扰后形成的次生针阔混交林中共128个1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丽丽 秦惠珍 等 《广西植物》 2024年44卷5期 885-89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究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其林下植物适应策略.该文对猫儿山针阔混交林(ZK)、常绿阔叶次生林(CLC)和常绿阔叶林(CL)林下草本层和灌木层主要植物叶片与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柱 程然然 等 《生态科学》 2024年43卷4期 212-218页ISTICPKUCSCD
【摘要】 细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尤其是针对原生天然林及皆伐后不同恢复措施形成的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景德镇地区典型亚热带森林类型针阔混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恬恬 胡宗达 等 《生态学报》 2023年43卷18期 7422-743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开展川西亚高山相似土壤母质背景下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探究,可加深次生林更新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认知.选取川西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年代采伐后经自然更新恢复形成的3种天然次生林(械-桦阔叶林,ABB;桦-槭-冷杉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