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8
- 14
- 1
- 1
- 28
- 11
- 1
- 25
- 15
- 10
- 7
- 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效科 陈伟铭 等 《中成药》 2011年33卷11期 1972-197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消渴通痹颗粒对高血糖状态下缺血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新生血管及神经结构影响的观察.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缺血损伤模型,用不同剂量的消渴通痹颗粒灌胃,并与西洛他唑对照,2个月后取缺血一侧坐骨神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坐骨神经中CD3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娟 《空军医学杂志》 2018年34卷4期 251-254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中药消渴通痹颗粒对体外高糖环境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迁移及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与给药组(18只).给药组随机均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效科 袁有才 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25卷17期 1825-182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肌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60只,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采用高脂饮食复合链脲佐菌素、股动脉结扎法建立糖尿病...
【关键词】 糖尿病;消渴通痹颗粒;HIF-1αmRN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效科 崔立丰 《陕西中医》 2005年26卷7期 728-72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灌服消渴通痹颗粒,并与弥可保对比,2月后观察大鼠血糖(FBG)、体重(W)、红细胞山梨醇(RBCS)、Na+-K+-ATP酶、神经...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医药疗法;动物;实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波 张效科 《现代中医药》 2011年31卷1期 50-52页CA
【摘要】 目的 探讨消渴通痹颗粒对DM大鼠神经缺血髓化修复中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STZ诱发的DM大鼠模型基础上,结扎股动静脉,制成单侧肢体缺血模型,用不同剂量的消渴通痹颗粒灌胃,并与西洛他唑对照,8W后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VEGF的变化.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凡冰 张效科 等 《国医论坛》 2008年23卷1期 33-34页
【摘要】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神经功能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TZ诱发糖尿病(DM)大鼠模型.分别用不同剂量的消渴通痹颗粒灌胃,并与弥可保相对照,2个月后对照观察各组大鼠红细胞山梨醇(RBCS)、神经热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效科 王国芝 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28卷1期 19-22页
【摘要】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TZ诱发糖尿病(DM)大鼠模型.分别用不同剂量的消渴通痹颗粒灌胃,并与弥可保相比较,2月后对照观察各组大鼠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松涛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5年27卷3期 103-105页
【摘要】 目的:研究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予以消渴通痹颗粒及弥可保治疗,观察其对血糖、SOD、MDA、坐骨神经糖化终产物的影响,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消渴通痹颗粒可增加血浆S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彦利 曹继高 等 《河南中医》 2017年37卷12期 2111-2113页ISTIC
【摘要】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高糖诱导的神经缺血状态下大鼠血糖及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选出10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用STZ制成糖尿病模型,3d后凡空腹血糖≥16.7 mmol· L-1选入试验,后将其造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敏惠 张效科 等 《四川中医》 2018年36卷10期 42-46页ISTIC
【摘要】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EPCs PI3K/Akt/eNOS分子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EPCs,制备消渴通痹颗粒含药血清,对EPCs进行不同高糖血清或PI3K抑制剂Wortmannin及eNOS抑制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欢 丁纪茹 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0年36卷3期 168-17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消渴通痹颗粒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屏障功能及紧密连接蛋白(ZO-1)、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探讨消渴通痹颗粒保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将不同浓度的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效科 袁有才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6年27卷10期 2316-2318页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缺血状态血管神经屏障功能的影响及紧密连接蛋白ZO-1及Claudins-5的表达.方法 以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注射结合股动脉结扎复制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缺血模型,以消渴通痹颗粒干预,6周后尾静脉注射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效科 陈伟铭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5年26卷2期 267-269页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IgG、IgA及血清炎症因子TNF-α及IL-6的影响.方法 采用复合造模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缺血模型,以消渴通痹颗粒中药干预,以弥可保为对照,2月后取缺血侧坐骨神经,免疫组化检测IgG、Ig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效科 王中欧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年15卷8期 587,590页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已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及并发症与免疫反应损伤密切相关,无论是糖尿病动物模型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其组织或血中的炎症因子明显升高,并影响神经的功能、结构及损伤再生修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耀导师:张效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 2021年
【摘要】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消渴通痹颗粒对高糖环境下ECs细胞屏障的影响及保护作用,进一步验证益气活血中药“益气-固摄”,丰富中药“益气-固摄”的内涵及外延。实验拟采用高糖诱导细胞损伤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观察消渴通痹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吕娟导师:张效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 2017年
【摘要】
目的:
1.研究益气活血中药消渴通痹颗粒对体外高糖环境下内皮祖细胞(EPCs)迁移及管腔形成的影响。
2.进一步探讨益气活血中药“益气-生脉”,“补气-生肌”的作用及机理。
方法:
1.制备消渴通痹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彦魁导师:张效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 2017年
【摘要】 目的:通过提取大鼠骨髓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研究中药消渴通痹颗粒在体外高糖环境下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体外高糖环境下血管内皮祖细胞形态及增殖率的影响,研究消渴通痹颗粒对体外高糖环境下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促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彦利导师:张效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 2015年
【摘要】
目的:
研究并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病理机制,以中医的“益气-生脉”等相关“气血关系”为理论基础,指出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是DPN的主要病理机制,制定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治则,创立消渴通痹颗粒处方。观察研究消渴通痹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梦导师:张效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 2015年
【摘要】
目的:
1.研究益气活血中药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缺血状态下“血管-神经屏障”的影响。
2.探讨该药“益气-摄脉”作用,探明该药物对DPN大鼠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丰富中西医理论,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