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
- 9
- 1
- 8
- 5
- 1
- 1
- 1
- 4
- 4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赵彪 高杨 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年33卷7期 31-3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抗菌剂α-炔丙基-γ-亚甲基-γ-丁内酯是以天然抗菌物质原白头翁素为基础,利用仿生技术合成出的新型抗菌剂.通过悬液杀菌法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悬液定量法及活体菌落计数法进行最小杀菌浓度测定等生化试验对其抗菌效果进行了检验;通过细胞壁结构的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劲 陈志龙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年32卷17期 1387-1390页ISTICPKUCA
【摘要】 马拉色菌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动物正常皮肤表面的双相型条件致病真菌,存在孢子相(酵母型)和菌丝相(霉菌型)2种表型.目前在培养分离基础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该菌属至少被鉴定出14个菌种: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庞艳华 曹双林 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年45卷2期 95-9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易感因素及致病菌种在不同地区、不同部位马拉色菌毛囊炎中的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对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取毛囊内容物进行真菌涂片、培养;并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震 冉玉平 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9年42卷8期 529-5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方法 研究分离自花斑糠疹的马拉色菌种间和株间差异,了解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与生理生化方法 在菌种分型上的差异及菌株DNA型别和菌种间的关系.方法 用氯化苄法提取马拉色菌标准株(10株7个种)和临床...
【关键词】 癣,花斑;马拉色霉菌属;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心猜 冉玉平 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年37卷8期 463-46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确定引起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菌种,比较皮损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菌种是否一致,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与分离菌种的关系.方法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结果从毛周表面皮肤分离的319株菌中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247株(77...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志瑜 冉玉平 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年36卷8期 430-43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研究花斑癣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构成;不同解剖部位、皮损颜色及各菌种的分布情况;患者病情和年龄与菌种构成的关系.方法用无菌胶带粘取113例花斑癣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共629个部位的皮屑,分别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中分离马拉色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路永红 冉玉平 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年35卷5期 369-3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夫妻双方的头皮屑中马拉色菌的带菌情况、菌种构成及夫妻间共用梳子与马拉色菌菌种一致性的关系.方法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Dixon培养基和含菜子油培养基分别同时培养114对夫妻的头皮屑,观察培养阳性率与头皮屑严重程度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永伟 许爱娥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3年29卷3期 182-185页MEDLINEISTICCSCD
【摘要】 花斑癣是夏季常见病之一,发病时和病愈后常表现为色素减退斑或色素沉着斑,治愈后色素改变常需数月甚至数年后才能恢复正常.最近,根据新的真菌分类原则,有作者认为致病菌是马拉色菌属中的球形马拉色菌.文中就花斑癣致病菌及其引起临床色素改变机理作进一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炜 刘维达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年28卷2期 109-111页MEDLINEISTICCSCD
【摘要】 汗斑是由嗜脂酵母马拉色菌所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一般认为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也有报道提出汗斑的致病菌为球形马拉色菌.汗斑常发生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它是一种条件致病感染,免疫缺陷患者尤为好发.马拉色菌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可诱导人体产生免疫逃逸.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宝福凯 胡兴国 等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2年20卷8期 74-76页
【摘要】 目的:探讨头皮屑中马拉色菌的带菌情况、菌种构成及马拉色菌感染与头皮屑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Dixon培养基和含菜子油培养基分别同时培养232份的头皮屑,观察培养阳性率与头皮屑严重程度的关系,根据生理生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小平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症学术论坛暨2013年浙江省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 2013年
【摘要】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简单而有效的培养分离和鉴定方法,及其各菌种在不同部位花斑癣患者皮肤鳞屑中的分布情况.方法:以标准株作对照,用生理生化学及形态学方法,将来源于皮肤科门诊花斑癣患者的254株马拉色菌进行直接镜检、分离培养,并对各菌株进行鉴定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小平 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 2013年
【摘要】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简单而有效的菌种鉴定方法,旨为不具备分子生物学鉴定水平的实验室能常规开展.方法:以标准株作对照,用生理生化学及形态学方法,将来源于皮肤科门诊花斑癣患者的254株马拉色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254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丽娟 导师:杨博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发酵工程(硕士) 2012年
【摘要】 脂肪酶是一种优秀的生物催化剂,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开发出新型微生物脂肪酶来满足生产需求.单甘酯和甘油二酯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洗涤剂工业中.其传统的生产方法能耗大,利用酶法来制备单甘酯和二酯则更经济和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谢震 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 2011年
【摘要】 目的 :研究花斑糠疹皮损和非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的定性及定量构成.方法 :非培养法收集24例花斑糠疹患者皮损和非皮损区鳞屑,直接提取DNA后用1对属特异性引物和10对种特异性引物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菌种构成.结果 :皮损区球形马拉色菌检出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浩 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 2011年
【摘要】 目的 :研究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中的菌种构成情况.方法 :采用非培养法对146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同时随机抽取60例采用常规的表型及生化反应鉴定,鉴定结果相互比较.结果 :非培养法共计分离出球形马拉色菌140株(95.89%)...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智华 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2010年
【摘要】 目的:探讨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致病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从临床诊断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分离培养致病菌,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菌种,并比较两组患者菌种分布情况.结果共收集花斑糠疹病例161例,培养阳性121株,其中合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吴曰铭 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2003年
【摘要】 马拉色菌(Malassezia)是一种嗜脂酵母菌属,是动物和人皮肤正常菌群之一.可引起人类某些皮肤病,如花斑癣、脂溢性皮炎、特异性皮炎、毛囊炎、甲、及系统性感染.分子生物学研究,马拉色菌现报告有8种,即糠秕马拉色菌(Robin)Baill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志瑜 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2003年
【摘要】 目的:研究花斑癣患者皮损区及非应损区马拉色菌菌种构成:不同解剖部位及皮损颜色及菌种的分布情况;患者病情和年龄与菌种构成的关系.方法:用无菌胶带粘取113例花斑癣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区共629个部位的皮屑,分别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中分离马拉色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蔡永伟 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2003年
【摘要】 目的:探讨花斑癣病人皮损处致病马拉色菌菌种的分布情况以及皮损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部位菌种的差异.方法: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对108例花斑癣病人皮损处皮屑以及病人正常背部及上臂皮屑作培养,根据生理生化学及形态学特点鉴定菌种,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郑晓晖 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2002年
【摘要】 目的:本实验分为两部分,一用Guillot法分类马拉色菌的临床可行性,分析各类型在相关疾病中的分布.二是筛选有抑制马拉色菌作用的中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对60株马拉色菌进行分类,来源为临床分离花斑癣23株、痤疮28株、马拉色菌毛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