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7
- 13
- 10
- 10
- 10
- 8
- 3
- 3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姚祚星 向秀清 等 《智慧健康》 2021年7卷32期 166-168页
【摘要】 目的 从疾病解释模式出发,对德阳市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调查.方法 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对德阳市各个社区筛选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164例,通过自制的相关调查访谈表,了解患者的疾病获得认知、自我认识和重视程度,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瑞红 陈志远 等 《中国全科医学》 2020年23卷5期 620-622页ISTICPKUCA
【摘要】 全科医生在临床中经常碰到难以解释的症状(MUS)患者,给医生带来诊疗挑战.本文报道1例因“全身肌肉不自主跳动2个月”于2019-07-13就诊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全科门诊的年轻男性患者,通过其就诊及治疗过程,介绍全科医生如何系统地运用生物-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毛旭 张瑞玲 等 《叙事医学》 2022年5卷5期 338-347页
【摘要】 本文呈现了疾病叙事课程的一种设计方案,该方案既从解释模式、叙事结构等理论角度让学生理解疾病叙事,也用精神疾病、神经疾病等多种类型的实例让学生想象疾病经历,还让学生面对面访谈患者并亲自书写疾病叙事;从理论、实例与实践三个维度挖掘思政元素,引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祚星 向秀清 等 《智慧健康》 2021年7卷29期 194-196页
【摘要】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以糖尿病为首的诸多老年慢性疾病逐渐高发.老年糖尿病患者除了具有躯体障碍以外,在疾病认知、患病经验与自我管理具有诸多特点.而本文从疾病解释模式入手,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常识模式和自我管理的诸多规律,总结提炼,为后世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海玉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6卷11期 83-84页ISTICCA
【摘要】 疾病解释模式是针对"为什么患者会患某种具有相应症状的疾病?"这一解释目标而提供的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中医学的疾病解释模式与西医学迥然不同.以<黄帝内经>中违反天地阴阳变化模式、生病起于过用模式、邪气伤人模式为基础,形成的"患者的人事违反了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文飒 曾勇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8年17卷10期 986-989页ISTIC
【摘要】 "包容多元"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医疗领域中同样需要提倡.在向医生求助之前,病人都会对自身疾病以及即将接受的治疗有预测、担忧和期待,而这一切都与病人的背景有关——他们文化背景多样、受教育水平与社会经济地位多样、人生哲学多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坤 《医学与哲学》 2022年43卷14期 54-59页ISTICPKU
【摘要】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患者痊愈期望及实际诊疗现实之间的矛盾,发现医患双方是通过社会互动,在医疗情境中确立自己的身份、互动关系及地位.患者希望通过诊疗获得回归社会互动的"痊愈",而训练有素的医生只专注于"疾病"本身.医患双方均在互动中希望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长爱 伍秋淇 等 《临床检验杂志》 2022年40卷10期 742-74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建立成人凝血功能结果解释规则.方法 统计9 721份凝血功能5项的异常结果模式,参照专著、指南等建立解释性规则初稿.经过2轮专家合理性评分和修改形成终稿.用6 346份报告测试规则的应用,100份典型报告邀请专家评价解释的合理性.合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Leon Piterman 黄文静 等 《中国全科医学》 2019年22卷4期 387-389页ISTICPKUCA
【摘要】 作为全科医生,我们常常目睹各种家庭不幸.当某些患者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时,我们能否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是他们?为什么是现在?有时,这种疑问可以用生物医学知识予以解释,如一个有40年吸烟史的人患上肺癌和缺血性心脏病,因为医患双方都知道吸烟有这种风...
【关键词】 全科医生;家庭治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段艳平 姜忆南 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年31卷5期 364-365页ISTICPKUCSCD
【摘要】 综合医院精神科(含以“心理科”等命名的情况)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焦虑障碍患者较常见[1].患者对精神科疾病的关注增加,急切需要由正规渠道获得大量疾病诊治相关的信息,而常规门诊一对一的解释只能提供最有针对性的信息,信息量和讨论深入程度有限,集体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希权 赵旭东 《医学与哲学》 2017年38卷4期 19-22页ISTICPKU
【摘要】 精神卫生服务有丰富的内涵,对于精神疾病是心理失调或是躯体(脑)疾病实质的争议,衍生出了不同的研究范式以及干预模式.现代精神卫生的功能是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群体的心理健康,并通过不同的层面进行干预.在实践中,精神卫生的人文诉求日益增加,推动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肯 勉闻光 《医学与哲学》 2016年37卷15期 60-62页ISTICPKU
【摘要】 近年来,中国医患关系紧张,改善医患关系问题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在简述医患关系实质的基础上,梳理国内相关医患关系研究文献发现,目前的医患关系研究呈现视角多元、研究偏宏观、对医患关系微观语境缺乏关注等特点.简要阐述了医学人类学的学科历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彩 《医学与社会》 2015年28卷7期 77-79页ISTICPKU
【摘要】 在生活行为方式相关疾病逐渐凸显的背景下,保护动机理论逐渐受到健康教育等领域关注.该理论以个体特征、环境因素对个体认知信息源的影响为起点,构建个体在面对威胁时的认知和决策过程,从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两个方面,分析个体保护动机产生到保护行为采取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旭甡 贺苗 《医学与哲学》 2015年36卷15期 21-23,70页ISTICPKU
【摘要】 克莱曼是哈佛大学著名的人类学家,他在医学人类学、文化精神病学、全球健康、社会医学和医学人文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通过克莱曼关于病痛的文化阐释,强调病痛与疾病的区别,病痛具有社会性,它影响社会大众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并教人们懂得学会接受痛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游越 邓平基 《医学与哲学》 2013年34卷7期 43-45,91页ISTICPKU
【摘要】 医患会话中,患者常在被告知诊断结果前进行自我诊断,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在医生的专业技能与患者自我诊断技能不断协商讨论之中,医患双方可能产生相互影响.首先提出患者病因自我解释的语言特点,分析患者病因自我解释的两难决策.结合语料实例,指出医生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佃省 谢光荣 《医学与社会》 2008年21卷10期 4-5页ISTICPKU
【摘要】 <篇首>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新事物从旧事物中扬弃发展,通过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达到新的阶段.健康与疾病是相对而言的,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或解释方式就是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指引着人们追求健康的思路与行为.人们对健康概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阮善明 沈敏鹤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26卷6期 1296-12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层次观从理论角度、辨证角度和疾病治疗3个方面来阐述中医,解释了中医不能根据实验证明的原因,提出了中医的研究方向当从层次观着手,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模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文华 刘望彭 等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8年5卷2期 321-326页ISTICPKUCSCD
【摘要】 <篇首> 长期以来,人类自身心脏构造与功能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心脏病学界的难题.对心脏解剖构造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仍存在许多争议,不能用现有的生物模式完整解释心脏疾病和各种治疗心脏疾病技术的疗效,说明目前并未能够准确认知心室构造及其功能.心肌构造和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顾植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年21卷8期 451-45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于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长川 暴连英 《中医药学刊》 2006年24卷1期 49-4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解释人体脏气平衡的生理和病理模式.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人体疾病的病机关键,汗证即是阴阳失衡的临床表现之一.<素问·阴阳别论篇>中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提出了生理性汗、病理性汗、五脏之汗的分类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