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75
- 31
- 50
- 30
- 17
- 17
- 14
- 15
- 14
- 13
- 12
- 1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韩名媛 高睿泽 等 《中国针灸》 2024年44卷9期 1100-110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借助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联结成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多层次、多系统地将效果信息输出到靶器官.针刺效应可通过NEI网络级联放大,引起穴位局部微环境应答以治疗卒中后抑郁(PSD).本文分别从神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爱娟 胡慧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9期 4834-483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穴位埋线疗法融会贯通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是近现代针灸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体现.使用范围广,当前临床约有五十余种疾病使用穴位埋线治疗,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疗效肯定,具有全面精细化研究的价值.文章通过整理近15年国内外穴位埋线疗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柏璐 薛珊珊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2期 761-76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辛夷散基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通路治疗变应性鼻炎(AR)大鼠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辛夷散低、中、高剂量组,激动剂组,阳性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卵...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辛夷散;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通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勇 边鹊桥 等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4年53卷3期 183-18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后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持续疼痛后遗症,病程可持续多年且治疗效果差.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概述了神经免疫系统及外周免疫系统在带状疱疹后遗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华嵩 石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43卷3期 351-35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内的各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参与了 AR的发病过程,针灸是治疗AR的一种有效手段.笔者将对AR的神经免疫机制和针灸的治疗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昕蓉 敬然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37卷6期 3457-346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揭示迎香穴埋线局部刺激经感觉神经网络系统P物质(SP)传递进一步调节鼻黏膜免疫效应细胞——肥大细胞(MC)而最终缓解变应性鼻炎(AR)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组(AR组)、B组(AR穴位埋线组)、C组(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梦瀛 柴智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年36卷3期 1533-153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全球发病人数不断增长,病理特点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浸润伴随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髓鞘脱失和轴突损伤等.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研究结果认为不良生活方式和人体内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外周免疫细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单凯 王美娟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年36卷9期 5388-539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临床中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以出现"出泡"现象,如天灸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和发泡膏疗法等.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对以上疗法中出现"出泡"现象的解释褒贬不一,未明确中医临床治疗中出现"出泡"现象是否有利于机体的自身调节,而且"出泡"对皮肤也有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武晏屹 白明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年26卷17期 219-2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认为多与肝、脾、肾三大脏器相关,以血脉不通为标,面部或体表色素沉着为主症;西医则认为与家族遗传、种族差异、紫外线照射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疗法多样,主要有预防紫外线辐射、局部增白剂、化学换肤等.此外,中医药在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勇 张静莎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20年47卷6期 158-160页ISTICPKUCA
【摘要】 天灸疗法是优秀的中医外治法,其临床应用广泛,在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文章通过相关文献对天灸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传统医学认为,扶养正气、驱除病邪可能是天灸疗法发挥治疗效...
【关键词】 天灸;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晓钰 杨娉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0年40卷12期 974-97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神经系统的表现,是SLE的主要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范莉莉 尹锐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0年49卷2期 119-12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神经源性炎症和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均参与其中.瞬时受体电位(TRP)离子通道蛋白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中广泛表达,近年研究表明TRP家族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TRPV)1~4、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TRPA...
【关键词】 玫瑰痤疮;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蛋白家族;发病机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玉婷 曹朝霞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年34卷8期 3633-363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日益深入.文章从神经递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酶活性的调节及细胞表面受体、疾病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方面对穴位埋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同时探讨了现有研究在实验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今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亚刚 白明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年25卷7期 220-22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药外用治疗疾病,不仅在外科,在急症、儿科、妇科、内科等方面均存在广泛的应用,且其疗效确切,存在使用方便、直达病灶,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等优点.但其作用机制不清,影响其临床推广使用.本文基于中药外治临床应用,常用外治中药治病特点分析,外治常见疾...
【关键词】 中药外用;作用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博林 张纨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39卷2期 184-18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80例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次1 9,每日3次),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原 任路 等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年37卷4期 1012-101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抑郁症和心脏病都是临床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关于抑郁症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已经提出了一些关键的机制, 包括行为学机制、遗传机制、和自主机制等.通过探讨抑郁症与心脏病的相关机制, 目的阐明"心脑"中医与现代医学相互关系, 进而揭示"心主神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路宇仁 陈昳冰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年24卷17期 209-22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淫羊藿作为我国传统中药, 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 是补肾壮阳、强阳起痿方剂的常用中药, 主要用于肾阳不足, 风湿痹痛和骨痿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 淫羊藿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淫羊藿苷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如抗炎、抗氧化应激、抗抑郁和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莎莎 曾斌 等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年35卷10期 2480-2484,后插2-后插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可能作用机制一神经免疫联动机制,即穴位埋线通过下调神经肽P物质(SP),进而对肥大细胞膜上游TLR2、TLR4及下游NF-κBp65信号转录调节通路产生影响,最终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方法:48只SD...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