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2
- 5
- 2
- 37
- 13
- 12
- 9
- 3
- 14
- 11
- 7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周铁丽 孙瑶 《浙江医学》 2024年46卷3期 234-239,256页ISTICCA
【摘要】 细菌生物膜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生物膜引起的慢性和复发性感染是当前临床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生物膜对抗菌药物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抵抗力是导致感染持续存在和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生物膜的高度耐受性和耐药性导致常规抗菌药物无法高效根治生物膜相关性感染,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世文 张俊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59卷4期 513-527页
【摘要】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系统(简称TA系统)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质粒中,它们由2种基本元件组成:稳定的毒素,其作用是抑制与细菌生长相关的关键环节,如DNA的复制、mRNA的稳定性、蛋白翻译和代谢调控等;不稳定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陆君卓 程磊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8年31卷1期 77-82页ISTICPKU
【摘要】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一类可耐受致死浓度药物作用而存活的表型耐药亚群,普遍存在于细菌群体中而难以杀灭.持留菌有别于具有基因抗药性突变的耐药菌,它们通过一种复杂的休眠机制而抵御抗菌药物的作用.持留菌一旦从休眠状态复苏则会造成感染疾病的复发,成为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志利 王慧 《生物工程学报》 2018年34卷8期 1270-127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古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中.此系统由2 个共表达的基因组成,分别编码稳定的毒素蛋白和易降解的抗毒素,毒素通常发挥毒性作用抑制细菌生长,而抗毒素则可中和毒性,二者相互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好 程磊 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7年37卷8期 628-63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持留菌是指细菌群体中能耐受致死浓度抗生素的小亚群,在感染的复发及慢性感染的迁延不愈中扮演重要角色.持留菌的形成机制复杂,为多因素共同参与形成对抗生素的耐受.持留菌对抗生素表现为不可遗传的表型耐受,虽与由基因突变形成的抗药菌存在本质差异,但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楚海荣 付玉荣 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5年31卷2期 271-27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毒素-抗毒素系统(TA)普遍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中,包括人类致病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等,此系统由2个共表达的基因组成,分别编码毒素蛋白和抗毒素,毒素通常抑制细菌生长,而抗毒素则可中和毒素的毒性对细菌起保护作用.根据抗毒素的性质和T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骏梁 钱鎏佳 等 《药学进展》 2018年42卷6期 404-410页ISTICCA
【摘要】 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耐药机制是多样和复杂的,人们对耐药的认识一直在发展中.细菌生理代谢的变化会影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能够引起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降低,促进耐药、耐受和持留的产生;但对细菌生理代谢的调节,又能恢复其对抗生素的敏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侯志明导师:唐荣冰 兰州大学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硕士) 2024年
【摘要】 导尿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尿潴留以及术后导尿。由细菌产生的内源性H2S 以及生物膜的形成通常会导致抗生素抗性细菌的出现,尤其是持留性细菌(一种休眠细菌的亚群),从而导致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治疗失败。大肠杆菌是CAUTI中最常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兴导师:杨桥 浙江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硕士) 2023年
【摘要】 现有研究证实大多数细菌为处于稳定期状态的持留菌。其持留性被认为是一种赌注对冲策略,使细菌在周期性变化环境中处于竞争优势。细菌持留性已成为导致抗生素治疗结核病、尿路感染和囊性纤维化患者肺部感染等长期复发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失败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邓敏芳导师:吴丽娜 颜晓梅 厦门大学 生物学 化学生物学(硕士) 2021年
【摘要】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对抗生素具有耐受性的非遗传表型,通常占细菌总数的10-4-10-6,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多药耐受持留菌的形成过程中,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方杰导师:武俊 南京农业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18年
【摘要】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一小部分发生袁型变异的耐药菌株,在高浓度抗菌药物的作用下仍可以存活,但这种抗菌药物耐受性没有遗传性。当重新培养存活下来的细菌时,其中绝大多数仍然对抗菌药物敏感,只有一小部分的持留菌产生。因持留菌在慢性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秦琴导师:邓安梅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 2016年
【摘要】 持留菌(Persisters)是存在于某个细菌群体中的表型异化小亚群。可以耐受致死浓度的抗菌药物,国内外学者认为其与慢性感染的反复发作及细菌的生物被膜感染等密切相关。肺炎克雷伯菌是重要的医院和社区获得性革兰阴性机会致病菌,可导致患者发生尿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叶崎 第12次长江三角洲公共卫生临床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近年来,医院将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support system ALSS )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肝衰竭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为了解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情况,作者对行ALS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双腔导管和外周血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传友 中国防痨协会2003全国学术交流会 2003年
【摘要】 本文对结核菌持留现象的细菌学因素和免疫学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免疫应答状态下,持留菌长期存在,伺机等待个体免疫应答下降而发病,这是世界范围内结核病仍较为猖獗的原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安君玥 刘星晔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26卷5期 68-70页
【摘要】 本研究分析1例紫色尿袋综合征(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PUBS)患者的治疗过程,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该例患者存在PUBS的各项危险因素(老龄、女性、卧床、留置导尿、营养支持、碱性尿液及高尿细菌载量、使用PV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凌彩色 周岐骥 等 《甘肃医药》 2023年42卷10期 868-871页
【摘要】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一类可耐受药物致死浓度而存活的表型耐药亚群,普遍存在于细菌群体中,它的形成与生物被膜密切相关.生物被膜是细菌为了适应外界有害环境、维持生存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和免疫逃避性.生物被膜的营养结构使细菌常常呈现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晋桂 刘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年18卷5期 369-37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不同于游离状态的一种特殊存在模式.由于细菌生物膜独特的理化性质,使得其难于被检测、消除,导致了临床上相当数量的难治性感染性疾病.生物膜中更是存在休眠状态的菌体-滞留菌,滞留菌的耐药性使得感染更难以治愈.积极探索如何防治生物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鹏 许涛 等 《遗传》 2016年38卷10期 859-871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一小部分具有表型耐药的细菌。自1944年被发现后,近几十年来因其在慢性持续性感染和生物膜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持留的机理复杂,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有毒素-抗毒素系统、细胞能量代谢及蛋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梅 陶剑芳 等 《护理学杂志》 2016年31卷8期 27-29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对325例腹部手术拔除引流管后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25例中发生切口愈合不良61例(乙级愈合56例,丙级愈合5例),发生率18.8%;细菌培养21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