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1
- 12
- 37
- 20
- 9
- 1
- 1
- 37
- 23
- 19
- 18
- 1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刘梅 赵秀侠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22期 6886-689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物土壤结皮是生态系统原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在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在尾矿废弃地表面广泛分布.以生长在铜陵杨山冲和铜官山2处铜尾矿废弃地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培养方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阳 郭晓雨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25年49卷7期 57-6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锥顶丝藻属(Konicacronema)是Machado de Lima等于2020年从巴西半干旱地区卡廷加群落生境的生物结皮中分离鉴定并成立的蓝藻新属.研究从内蒙古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边缘生物土壤结皮样本中分离纯化得到了3株丝状蓝藻(AP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恶斌 董一鸣 《生态科学》 2016年35卷2期 166-173页ISTICPKUCSCD
【摘要】 噬藻体是水体微生物群落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广泛存在于海洋及淡水环境中,对蓝藻种群结构与多样性以及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开展水环境中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噬藻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分子生态学角度,论文对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基础与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丽娜 赵允格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4期 4416-44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蓝藻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迄今为止,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中藻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鲜有报道.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观察、培养、鉴定,对黄土高原水蚀区、水蚀风蚀交错区、风蚀区的生物结皮中蓝藻的多样性及优势种进行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道贵 孟小丽 等 《生态科学》 2010年29卷6期 499-506页ISTICPKUCSCD
【摘要】 深入了解煤矿塌陷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开展淮北煤矿塌陷水域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文从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研究了淮北采煤塌陷区两个小型湖泊(南湖和乾隆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乾隆湖中总氮和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孟珂 夏运生 等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41卷6期 1238-1245页
【摘要】 藻际环境生活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藻类增殖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6种培养基分离源自滇池的1株铜绿微囊藻和2株集胞藻的藻际附着细菌66株,选取其中46株进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它们分属3个门(Actinobacteria、P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苏超 王一郎 等 《湖泊科学》 2019年31卷1期 236-242页
【摘要】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蓝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和证据.单细胞蓝藻——双囊藻属 (Geminocystis) 是2009年从集胞藻 (Synechocystis) 分离出来的新属. 2017年5月从青海湖的封闭子湖——月牙湖采集分离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祖慧琳 朱煜 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2年40卷4期 37-40页
【摘要】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苏太湖和安徽升金湖共4个区域的黄颡鱼种群中共192条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并分析太湖蓝藻水华产生的藻毒素及其衍生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在试验的引物中筛选出6条在PCR扩增时能得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庆 郭亮 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年31卷3期 570-579页
【摘要】 比较研究不同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蓝藻种群结构和多样性,对于认识蓝藻水华的区域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于2009年7月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滇池、巢湖和太湖各选取4个采样点,采用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Internal tra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红鑫 吕杰 等 《生态学杂志》 2024年43卷11期 3412-342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蓝藻作为荒漠生物结皮重要组成部分,若采用细菌通用引物进行16S rRNA扩增子研究效果不佳.蓝藻16S rRNA特异性引物已有克隆文库研究结果验证其有效性,但采用该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子研究时缺乏合适的物种注释方法.本研究开展两种引物的扩增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玉婷 赵振军 等 《生态学杂志》 2024年43卷4期 1141-115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聚球藻与共栖细菌能够通过功能互补实现互惠共生.本研究通过分析原位聚球藻富集培养体系除菌处理前后的藻菌体系的群落结构及生理指标差异,探究了稳定共栖优势菌群的功能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培养体系聚球藻以S5.1_Ⅷ类群为主,优势共栖细菌属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娇娇 郭冠廷 等 《生物多样性》 2023年31卷8期 143-15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苔藓与固氮蓝藻形成的共生体是许多受氮限制的天然陆地生态系统氮的主要来源,在全球氮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苔藓-蓝藻共生体物种组成及生长环境不同,固氮能力差异巨大.目前苔藓-蓝藻共生体的研究集中在北半球高纬度生态系统中,其他生态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奇亚 《微生物学通报》 2014年41卷3期 545-55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噬藻体(Cyanophage)是感染原核生物蓝藻(Cyanobacteria)的病毒,广泛分布于各种水生态系统中,对调控初级生产力、蓝藻种群密度及结构演替、微生物间基因转移以及全球生物地理化学循环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关注噬藻体的生物多样性,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焜 荆瑞勇 等 《生物技术》 2015年25卷2期 155-160,17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明确东北稻田生态系统蓝藻群落结构组成变化及主要驱动因子.[方法]采用蓝藻特异性引物GC-Cya-b-F371和Cya-R783对采自东北不同土壤类型稻田土壤及田面水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采用DGGE电泳和条带测序技术解析稻田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彬 导师:张丙昌 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学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硕士) 2021年
【摘要】 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的地表“皮肤”,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有发育良好的生物土壤结皮(BSCs),蓝藻作为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成微生物之一,发挥着提高土壤肥力、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加速土壤熟化、促进维管束植物定殖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前期学者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一郎 导师:李仁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博士) 2020年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区,紫外辐射强,气候干旱,但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青藏高原的气候出现了变暖变湿的趋势。青藏高原拥有着数量众多的湖泊,仅藏北高原的湖泊面积就超过了我国湖泊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早期对青藏高原所开展的藻类调查依赖的是传统的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肖鹏 导师:李仁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博士) 2014年
【摘要】 蓝藻水华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伴随的蓝藻水华的暴发也越来越频繁。为了有效治理蓝藻水华,我们必须先弄清水体中蓝藻的种类及组成。许多蓝藻具有固氮能力,蓝藻束毛藻曾被认为是海洋中的主要固氮微生物。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丽娜 导师:赵允格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13年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以藻类、苔藓及地衣等先锋物种为主的生物结皮广泛发育,有关其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鲜见报道。本文通过野外考察、采样、室内培养和种类鉴定,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环境下生物结皮中蓝藻门植物的Shannon-Weine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林燊 导师:李仁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博士) 2011年
【摘要】 水华是当今水环境问题中影响最为广泛,治理难度很高的自然现象。而有害蓝藻水华又以其近年来暴发频度的提升、面积的扩大,且与严重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态系统被破坏、蓝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相关联,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主要从生理生化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顾婷婷 孔繁翔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1期 21-3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研究太湖蓝藻在越冬与复苏时期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08年11月,2009年2月,2009年4月,在太湖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湖区选取8个采样点(梅梁湾、竺山湾、贡湖湾、大浦、西太湖、南太湖、湖心和湖湾交汇处),分3层采水样,过滤并提取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