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76
- 4
- 1
- 64
- 6
- 4
- 2
- 1
- 11
- 9
- 9
- 6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章泰丰 陆茂德 等 《实用医学杂志》 2014年18期 2930-2932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探讨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中期疗效。方法:随访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于我院因腰椎失稳症行手术治疗的142例患者,根据植入融合器数量分为 A 组(单枚)和 B 组(双枚)。术后随访36个月,测定手术时间,术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瑞 朱立国 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15卷11期 1992-1997,2006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Instability,DLSI)的关键靶点以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补肾活血常用中药熟地、牛膝、当归、威灵仙和三七的有效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之盟 钟远鸣 等 《广西医学》 2015年5期 660-662页ISTICCA
【摘要】 退行性腰椎失稳症和骨质疏松症均好发于中老年人,退行性腰椎失稳症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施行腰椎融合术联合围术期治疗策略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是,骨质疏松对腰椎融合术后骨融合有一定影响,而近年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告仍不够系统,其防治措施也无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建乔 董黎强 等 《中国骨伤》 2009年22卷10期 733-737页MEDLINE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双枚碳纤维椎闯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所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丽兰 廖惠玲 等 《福建中医药》 2015年46卷6期 76-77页
【摘要】 正常腰椎的稳定性由椎间盘、椎间小关节、韧带和肌肉共同维持,并受周围神经、肌肉、腹压和体位等因素影响.腰椎运动节段失稳是指一个或者多个腰椎运动节段的运动动能异常.任何一种原因导致这些稳定成分的改变都可能导致腰椎失稳,同时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退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涂瑞芳 于丹 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年13卷1期 27-29页
【摘要】 目的:观察手法加热敏灸对腰椎假性滑脱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改变.方法:选取50例假性滑脱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施予相应的手法及热敏灸治疗,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28例,占56%;显效15例,占3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歌海 郑建河 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29卷9期 928-929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失稳症行单双侧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器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将94例退行性腰椎失稳症分为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单侧组,n =58例),双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双侧组,n=36例),比较两者的疗效及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兵 导师:钟远鸣 广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骨伤科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术后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更好的预测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发生。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脊柱外科住院,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述华 第5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论坛暨国际脊柱外科学术会议 2009年
【摘要】 腰椎退变性滑脱,又称为假性滑脱,指椎弓完整但由于椎小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引起的椎体滑移统称为退变性滑脱。腰椎退变性滑脱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本文分析了腰椎滑脱对脊柱矢状平衡和骨盘平衡的影响,介绍了腰椎失稳症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洲进 第十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 2009年
【摘要】 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是指腰推退行性变,致该段脊柱硬度下降,属正常负荷下不能保持相互之间正常位置关系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本文现对于腰椎失稳的定义、诊断,如动态体格检查情况、影像学表现等以及治疗,如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理疗疗法等存在的争议进行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邹培 第四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 2008年
【摘要】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至少有30%与退变性腰椎不稳有关。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在失稳的早期就能阻止或延缓其进程,对于人类的健康无疑是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本文旨从生物力学角度就其发病机制作一探讨,供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定汉 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 2005年
【摘要】 腰椎失稳症是先天因素或外伤、劳损所致,椎体间关节不稳,椎体间隙变窄,椎间活动异常,腰椎峡部断裂继而滑脱,继发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引起腰部及下肢出现神经症状而称之.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和通过植骨内固定维持脊柱稳定性.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军 路大明 等 《脊柱外科杂志》 2025年23卷2期 99-102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卧位MRI评估腰椎滑脱症患者椎间稳定性的灵敏度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椎间失稳并行手术治疗的83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分析站立位前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原颜东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3期 6795-6796页ISTICPKUCA
【摘要】 慢性腰椎病多发于50岁以后的高龄群体,症状涉及颈、肩、腰、腿痛为主诉,脊柱保健操对慢性腰椎病具有预防和康复保健作用。由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腰椎病中多以腰椎受外力或腰椎退行性病变所致,均不同程度与腰部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腰椎失稳等具有相关性〔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云龙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5期 4381-4382页ISTICPKUCA
【摘要】 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40岁左右的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症状涉及颈、肩、腰、腿痛为主。病因多为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尤其在暴力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从而导致脊神经根等受到刺激或压迫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而高龄老年群体发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晁铭鑫 何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5期 4336-4337页ISTICPKUCA
【摘要】 腰椎病多发于50岁以后人群,病因较复杂且各有不同,但大多以腰椎受外力或腰椎退行性病变为主,患者主诉症状涉及颈、肩、腰、腿痛〔1〕。各种原因所致腰痛均不同程度与腰部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腰椎失稳等相关,而一些增强躯干肌力的训练则对腰痛患者有一定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戎利民 刘斌 等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年05卷2期 117-122页ISTICPKUCSCD
【摘要】 背景:传统开放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问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由于剥离肌肉广泛及长时间牵拉,可导致部分患者持续性腰背痛.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采用微创手段实施TLIF技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薛峰 谢国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年16卷12期 1625-1627,1633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21例,失稳节段均行后路棘突间椎管减压、Wallis置入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邢宏健 刘军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年28卷16期 1647-1648页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腰椎退行性疾病为包括腰椎间盘、骨质、小关节、椎周韧带及软组织等相互影响、综合退变的结果.临床多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而在影像学(脊髓造影、CT、MRI)则显示为腰椎管狭窄[1]、腰椎失稳、腰椎滑脱等不同表现[2,3],且常伴有腰椎间盘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