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77
- 47
- 63
- 14
- 1
- 1
- 52
- 21
- 19
- 15
- 1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刘宣亮 熊艳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21卷3期 281-289页ISTICCA
【摘要】 研究疾病仅在食饵种群中传播且有垂直传染的一类捕食者-食饵模型,利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与分支理论讨论系统解的有界性、平衡点的存在性及其稳定性,分析正平衡点的Hopf分支和Bogdanov-Takens分支,得到相应分支产生的条件及结论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谭杨 郭子君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4期 421-426页ISTICCA
【摘要】 研究了一类食饵带有疾病的食饵-捕食者随机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有界性,在没有附加条件下证明了模型的解是随机最终有界的和随机系统中染病食饵种群与捕食者种群均几乎处处依指数趋于灭绝,最后研究了随机系统围绕确定性系统的地方病平衡点的渐近性质,得到了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丽丽 徐瑞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4卷6期 631-637页ISTICCA
【摘要】 讨论了一类具有时滞和阶段结构的强身型食饵-捕食者模型.通过分析特征方程,得到了正平衡点局部稳定的条件和Hopf分支存在的条件,利用中心流形定理和规范型理论给出了确定Hopf分支方向和分支周期解稳定性的计算公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杰 程荣福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3卷4期 373-380页ISTICCA
【摘要】 研究了一类具有Holling Ⅲ型功能性反应和有毒物影响的食饵-捕食者两种群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理论,讨论了该系统的平衡点的性态,系统无环的充分条件及正平衡点外围存在唯一稳定极限环的条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荣福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1卷1期 1-6页ISTICCA
【摘要】 利用重合度理论中的延拓定理讨论了具有生物控制的多滞量捕食模型的正周期解的存在性,得到了保证周期解存在的充分条件,推广了已知的相关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开源 《生物数学学报》 2008年23卷3期 390-398页ISTIC
【摘要】 研究了一个具有脉冲出生的Leslie-Gower捕食者-食饵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利用频闪映射,得到了带有Ricker和Beverton-Holt函数的脉冲系统准确的周期解.通过Floquet定理和脉冲比较定理,讨论了该系统的灭绝和持久生存.最...
【关键词】 Leslie-Gower捕食者-食饵模型;脉冲出生;灭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建雅 张凤琴 《生物数学学报》 2007年22卷3期 419-424页ISTIC
【摘要】 建立了捕食者有病的食饵-捕食者模型;由Hurwitz判据、LaSalle不变性原理获得了平衡点稳定的条件;并给出了模型的撮动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育全 马军英 《生物数学学报》 2004年19卷4期 395-402页ISTIC
【摘要】 研究一类具Holling Ⅲ型功能反应的捕食者-食饵模型.应用定性分析和Hopf分支理论,得到了一个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三个正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和极限环的存在性的充分条件.使用MATLAB软件,本文给出了三个例子来模拟这些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忠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期 266-270页
【摘要】 考虑一类带阶段结构的扩散捕食者食饵模型,其中食饵个体经历两个生命阶段,未成熟和成熟阶段,捕食者生物量的转化有一个延迟,食饵生物量的增长遵循一般化的Beverton-Holt函数。就非局部椭圆特征问题的主特征值,建立一致持久性与全局灭绝性。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新纳 刘彤 等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29卷4期 518-520页
【摘要】 本文研究一类基于捕食者和食饵比率的Kolmogorov方程模型.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梭梭和大沙鼠种间关系为原型,建立了考虑比率在一定范围内捕食者对食饵具有刺激生长作用的Kolmogorov方程模型,分析了其正平衡点的稳定性,给出了其稳定的充...
【关键词】 基于比率的捕食者-食饵系统;Kolmogorov方程模型;正平衡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中凯 张希娜 等 《生物数学学报》 2015年3期 469-476页ISTIC
【摘要】 研究了一个捕食者有病,食饵具有Logistic增长的修正的Leslie-Gower功能反应的捕食-食饵扩散模型.应用线性化和Lyapunov泛函方法,获传染病灭绝的平衡点E2局部渐近稳定和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主要结论.
【关键词】 捕食者-食饵模型;扩散模型;Lyapunov泛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安宁 孙亮亮 等 《生物数学学报》 2015年4期 691-701页ISTIC
【摘要】 本文讨论一类SIP型捕食者-食饵-病原体扩散模型,其中捕食者带有一般的功能反应函数.我们主要研究该模型中避难所与扩散的作用.首先通过线性化方法和Lypunov方法分别讨论非负常数平衡解的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性,然后给出交错扩散导致Turing...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饶凤 《生物数学学报》 2011年26卷4期 609-624页ISTIC
【摘要】 研究了一类含时滞的Harrison型捕食者-食饵模型在随机扰动环境下的动力学行为.对于非时滞和时滞模型分别给出了局部和全局稳定性条件.通过白噪声分别对食饵人口增长率的和捕食者人口死亡率进行随机扰动,构建相应的随机时滞微分方程模型讨论环境噪声...
【关键词】 Harrison型捕食者-食饵模型;时滞;白噪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向中义 《生物数学学报》 2010年25卷2期 257-266页ISTIC
【摘要】 研究了一个捕食者具有阶段结构,食饵具有脉冲效应和时滞的捕食者-食饵模型.利用离散动力系统的频闪映射,我们获得了捕食者-灭绝的周期解同时给出了该周期解全局吸引的充分条件.利用时滞脉冲微分方程的理论,得到了系统持续生存的充分条件.
【关键词】 持续生存;全局吸引;捕食者-食饵阶段结构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睿 陈梅艳 《生物数学学报》 2009年24卷4期 665-673页ISTIC
【摘要】 应用能量估计方法和Bootstrap技巧证明含有两类竞争的食饵种群和一类捕食者种群的三种群捕食者.食饵扩散模型在空间维数小于6时古典解的整体存在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徐英婷 导师:魏新 黑龙江大学 数学 数学(硕士) 2024年
【摘要】
研究捕食者-食饵系统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生态系统的动态规律.本文研究了一类具合作捕获与群体防御的捕食者-食饵时滞扩散系统.
在无时滞系统中,研究了正平衡解的稳定性,证明了扩散引起的Turing不稳定性及Turing-Hopf分支的存在...
【关键词】 时滞扩散捕食者-食饵模型 ; 分支分析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檄豪 导师:韦煜明 李丽洁 广西师范大学 数学 数学(硕士) 2024年
【摘要】 近几年来,具有恐惧效应的食饵-捕食者模型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利用随机微分方程构建具有恐惧效应的食饵-捕食者数学模型对学者们观察种群数量变化,揭示种群发展规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自然界中还存在各种各样影响种群数量的不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赵倩 导师:伏升茂 西北师范大学 数学 数学;应用数学(硕士) 2024年
【摘要】 本文研究一类气味干扰的Holling-Tanner 型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动力学性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对于常微分模型, 首先分析平衡点的详细分类和非负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然后讨论Hopf 分支产生的条件. 第二部分, 对于反...
【关键词】 捕食者-食饵扩散模型 ; 气味干扰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小宁 导师:伏升茂 西北师范大学 数学 数学;应用数学(硕士) 2024年
【摘要】 本文研究带强Allee效应的Leslie型捕食者-食饵扩散模型的斑图生成问题.对于局部模型, 讨论非负平衡点的稳定性, 正平衡解处Hopf分支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及Bogdanov-Takens分支现象,并借助数值模拟说明强Allee效应在确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