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31
- 12
- 9
- 134
- 1
- 1
- 1
- 1
- 37
- 34
- 13
- 12
- 1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刘吉科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 2012年
【摘要】 本文对《内经》中的疾病与不病理论,虚实病证在五脏、六经、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学的疾病论述,虚实病证与疾病的正治及反治及疾病规律及治疗原则的论述三大内容进行了解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魏明 导师:王新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11年
【摘要】 心悸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证,它有着十分复杂的病因病机,与多个脏腑相关,其发病率高,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紧张、疲劳、情绪波动等都可能成为其诱因,中医药在防治心悸上有着独特的经验和疗效。从春秋战国时代到清末,历经两千多年,历代医家在研究心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英照 导师:施蕴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医史文献(硕士) 2009年
【摘要】 中医病证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术语,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中医病证名称来源于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并沿用至今。《内经》不同英译本对病证词语的翻译方法颇为不同,很值得研究。 本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胡心伟 全国中医妇科第八次学术研讨会 2008年
【摘要】 “女子不月”首载于《黄帝内经》,指的是妇女发生月经后期和闭经的一类疾病,是妇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和病证,临床发病病因复杂,疗程长,疗效不十分理想。《黄帝内经》古人称之为无方之书,是说其书理论多而方药少,似乎其书对临床没有多少直接运用的价值。但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宋琦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 2008年
【摘要】 本文对《内经》中脾胃生理功能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内经》对脾胃病理的阐述,讨论了脾胃病证,提出了《内经》提倡以顾护胃气为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霁 导师:翟双庆 王育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博士) 2008年
【摘要】 本文对《内经》的神志病证进行了研究,围绕神志病证与经脉的关系,从经脉理论的角度对神志病证进行了探讨,本文分为神和神志的含义、神志相关病证的研究、从经脉病候和针灸治疗探讨神志病证与经脉的关系、神志病证与经脉相关性规律的机理研究等五个部分,其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银柱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 2006年
【摘要】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内经>有关厥的论述甚多.熊继柏在<内经理论精要>一书中对厥证作了总结说明,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指气逆的病机.其二,指昏仆的病证.其三,指四肢厥冷.其四,指手足发热的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焱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 2006年
【摘要】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宋金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刘完素在习医过程中,认识到<内经>"奥藏金丹宝典,深隐生化玄文,为修行之径路,作达道之天梯.得其理者,用如神圣;失其理者,似隔水山."(<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其非常重视对<内经>的理论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登本 陈震霖 《中医药通报》 2024年23卷1期 1-8页ISTIC
【摘要】 兵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在"用药、用针治病如用兵"的理念引领下,化用兵家"令行禁止"理念建构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原理和禁戒之法;化用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构建了"治未病"理论;以"战势不过奇正"和"五行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尚瑾 吴国庆 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4卷8期 1433-1437页ISTICCA
【摘要】 罐具是拔罐的载体,发展到当代罐具种类丰富,使用不同罐具拔罐所产生的刺激量不同,发挥的治疗效应亦有差异.临床上应当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不同的罐具,但对罐具性能功用的论述尚不成熟.《黄帝内经》中记载用于针灸临床的多种针具被称为九针,从九针的长短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玥 王笑民 等 《世界中医药》 2023年18卷2期 239-242页ISTICPKUCA
【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记载:"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肺朝百脉,肺通机体各经脉,助心行血,对气血的运行起到关键作用.而张机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百合病"病因有明确描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肺癌癌毒伤肺,肺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海峰 孟昱彤 等 《光明中医》 2023年38卷18期 3517-3520页
【摘要】 呕吐作为常见的中医病证,在先秦两汉时代即已被医家们所认识,其思想成果主要体现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中.为掌握该时期医家对呕吐的了解情况,笔者从释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 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登本 李翠娟 等 《中医药通报》 2022年21卷5期 1-6页ISTIC
【摘要】 中医药学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引领下,构建了"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关系模型,后世张介宾为代表的医家,借用这一模型,表达藏象经络关系,丰富了藏象经络知识内涵;张志聪为首的钱塘学者,应用这一思路,阐发伤寒六经病证的发病机理、证候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媛媛 胡亚男 《吉林中医药》 2022年42卷7期 769-773页ISTIC
【摘要】 明代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从四时调摄入手,据五行与四时五节的属性同相应脏腑配伍,对春季与肝的表里体现,春季肝病的特点、治法用药及春季养生之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肝脏的形态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将春季肝病的病证特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欣欣 田财军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14卷22期 89-91页
【摘要】 肺系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包括感冒、咳嗽、哮病等病证,除教材中常见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将肺系疾病中一部分内容如感冒与风温、咳嗽与《黄帝内经》理论的差异、哮病与痰的关系等单独陈列,剖析其相关性与差异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鹏举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4卷6期 369-3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洞泄”这一古病证名称,散见于传世本《黄帝内经》.然考察古今学者相关注解,不难发现诸家对于“泄”为“泄利”“泄泻”之义绝无争议,而对于“洞”字含义为何多置之不理,现有的解释也远未能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洞”字含义不明,这必然会妨碍我们对洞泄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娇阳 阚湘苓 《吉林中医药》 2018年38卷2期 146-148页ISTIC
【摘要】 《伤寒论》中有36条原文谈及"无形邪热与有形实邪相结","有形实邪"在《伤寒论》中有水饮、痰湿、湿邪、瘀血和肠间糟粕5种.其相关病证的治疗主要依从"清法与下法结合、侧重下法"的治疗原则,根据有形实邪的性质和所在部位的情况,选择性采取逐水泻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永胜 张思超 《中医药信息》 2018年35卷3期 40-41页ISTIC
【摘要】 《伤寒杂病论》重视药食气味理论的运用.通过结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相关论述,从五味感觉异常、饮食气味宜忌、病证五味禁忌、脏腑五味配伍与四气药性运用等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关于气味的论述,从而揭示张仲景对于气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萍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21卷7期 1840-1841页PKUCSCDCA
【摘要】 <内经>认为营卫二气有规律的运行产生了人体正常睡眠周期.卫气出阳入阴, 营卫循行有度是形成良好睡眠的基础;阴阳失调、营卫失度是失眠病证的总病机;调和营卫成为治疗睡眠障碍的着眼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明财 吕伟凤 等 《吉林中医药》 2017年37卷11期 1085-1088页ISTIC
【摘要】 因地制宜是中医学主要的治疗原则之一.其强调在临床诊治中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中医对因地制宜思想的认识与应用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地域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它直接影响人体体质,形成区域性的病邪、病证与发病特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肇勤 杨雯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3卷7期 889-894页ISTICCSCDCA
【摘要】 为探索《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藏象理论主要学术内容,故以脾为切入点,检索并摘录《内经》中所有涉及脾、足太阴等有关论述,将其按脾的解剖、脾的生理功能及特点、脾与自然界的关系、脾与五脏的关系及其相关五行归属、脾的诊法、脾的病证以及脾病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伟贵 李雪青 《陕西中医》 2016年37卷8期 1082-108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因、证治及针刺治疗,指导现代中医心病临床。方法:通过对《内经》、《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心痛》、《三因极-病证方论》、《类经?针刺类》、《难经》有关心痛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禄颖 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 2015年35卷2期 116-118页ISTIC
【摘要】 从《内经》病因理论对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的影响入手,探讨了陈无择首提三因论、明确外所因之“六淫”,以及确立内所因七情病因等几个方面对于《内经》的继承和发展,而三因学说的提出也标志着中医病因学基本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并成为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子耿 高佳丽 等 《河北中医》 2015年37卷12期 1880-1885页ISTIC
【摘要】 《内经》中的“十二经筋”记载于《灵枢·经筋》.《灵枢·经筋》中的“十二经筋”是古代医家对人体“筋”之间关系的总结归纳.该篇把人们在日常劳作、生活中相互密切联系的筋膜组织进行归类,总结划分成十二条纵行组织结构,即“十二经筋”.并把因潮湿、劳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志峰 《中医药通报》 2015年14卷6期 15-17页ISTIC
【摘要】 《金匮要略》继承并发挥《内经》阴阳理论,结合具体病证,立足阴阳阐释杂病总病机、脏腑病机,解决了"因、机、证、治"中的关键环节——辨证,是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体现出了《金匮要略》脏腑辨证的特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国权 张志峰 《中医药通报》 2015年14卷4期 12-15页ISTIC
【摘要】 通过剖析《金匮要略》胸痹病的典型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后认为,胸痹病病位既责之肺,又关乎心,并列举西晋至隋唐时期的相关名著来说明之.最后上溯到《内经》的相关理论,指出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胸痹病置于心系病证之中是片面的,在客观上误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颖 《吉林中医药》 2014年34卷5期 442-444,459页ISTIC
【摘要】 中医“黄疸”一词及病证首见于《内经》,散见于《素问》《灵枢》多篇.《内经》从黄疸病证特点鲜明易于鉴别、五运六气失常引发时疫黄疸、黄疸涉及多脏腑经脉等3个方面阐述了对黄疸的认识,其理论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尤其外感六淫邪气、五运六气异常变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余天泰 《中医药通报》 2014年13卷4期 17-19页ISTIC
【摘要】 本文探讨了阳气是决定伤寒六经病证传变与否的重要因素,其理论依据为“阳主阴从”,渊源于《易经》、《内经》,并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故临证应以扶阳为首务,扶正祛邪,防止病证传变或恶化,俾正复邪去而愈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禄颖 吴莹 等 《吉林中医药》 2013年33卷8期 858-860页ISTIC
【摘要】 对于七情学说的认识,萌芽于春秋战国,系统形成于《黄帝内经》,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此基础上,首倡七情内伤病因论,对“七情”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陈无择明确提出了“七情”病因,强调七情致病的广泛性,重视气机及虚实在七情致病和治...
【关键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学说;气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国为 徐世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8卷9期 936-938页ISTICCSCDCA
【摘要】 南宋医家杨士瀛注重对脏腑理论的阐发和临床运用,其在《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的基础上,参学百家,将脏腑理论与气血理论有机结合,特别是对五脏相关理论十分重视.其代表著作《仁斋直指方论》所列诸门病证,常从五脏相关角度进行阐发,特别是对脾肾、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