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50
- 102
- 19
- 2
- 1
- 157
- 150
- 133
- 30
- 23
- 96
- 88
- 88
- 64
- 6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刘晓红 赵丽冰 等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4年29卷8期 492-51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不但能发现结构新颖的化合物,而且能寻找到新的强效抗生素和抗病毒等活性的新药以及其它有用物质,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在理论上和维护人类健康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对海洋微生物(包括海洋细菌、蓝细菌、放线菌...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Marine microorganis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越中 陈琦 《生物工程进展》 2000年20卷5期 28-3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海洋微生物,尤其海洋细菌以其分类的多样性和规模而言,作为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潜力是巨大的.海洋微生物研究依据分离菌的生境来源可分为海水、沉积物、共栖、共生和深海菌群.生境的不同,不但影响菌群的分布,而且影响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合成.从报道的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庆超 常应九 等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年41卷2期 190-195页
【摘要】 微生物酵素食品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活性成分及多种功能特性,在功能性食品开发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受到诸多国内外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对国内外微生物酵素产品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对微生物酵素的发酵工艺研究进行总结,阐述微生物酵素发酵过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敏如 房倩安 等 《食品科学》 2020年41卷9期 204-210页
【摘要】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是从茶叶中分离的多酚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降低胆固醇、减肥等生物学功能;但EGCG不稳定的结构及较低的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其生理功效的发挥....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生物转化;微生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辜转荣 潘洁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17卷11期 2307-2308页PKUCSCDCA
【摘要】 <篇首> 随着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除抗感染、抗肿瘤作用以外的其他活性物质的报道日益增多,如酶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氧化剂等,在微生物药物研究之中溶栓药物是近年来的又一大亮点.当前血栓症[如急性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晓璐 李乐 等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年35卷4期 325-331页
【摘要】 为阐述南非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中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本研究基于HE染色组织切片、高通量测序、Biolog ECO技术,探讨工厂化养殖模式中南非斑节对虾肠道组织结构形态、菌群特征及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结果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加兵 那可 等 《世界临床药物》 2012年33卷8期 482-486页ISTICCA
【摘要】 PCR扫描筛选技术以保守序列为基础设计引物,以基因文库为模板进行扩增,获得新型活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基因,继而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对应活性代谢产物,克服了传统筛选方法必须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物的限制,有效提高新型活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发现的概率.本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海翔 徐莉娜 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年9卷8期 1776-1781页
【摘要】 鱼露风味浓郁、独特,是部分地区传统调味品.传统鱼露发酵周期过长及含盐量太高限制其发展; 但低盐、速酿鱼露存在香气不足的缺陷.通过添加增香微生物加快鱼露香气形成或改善鱼露香气是提高鱼露品质的重要方法.本文综述了鱼露香气物质常用的检测、鉴定方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磊 方玉春 等 《中国海洋药物》 2005年24卷6期 52-56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综述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从海绵共附生微生物中已分离得到许多结构独特,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有些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江绍锋 蓝运华 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年30卷3期 358-363页
【摘要】 应用微量热法结合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桂林会仙湿地沼泽底泥和水稻田微生物在800~4 000 μg·g-1Cu2+胁迫下的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在w(Cu2+)为800 μg·g-1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虹 崔承彬 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40卷5期 64-68页
【摘要】 从3株海洋微生物发酵物的抗肿瘤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放线菌内酯素(1)、2-吡咯酸(2)、5,7,4'-三羟基异黄酮(3)、7,4'-二羟基异黄酮(4)、环(脯-甘)二肽(5)、N-甲酰基-星形孢菌素(6)、过氧化麦角甾醇(7)、6,9-环氧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虹 崔承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40卷5期 57-63页
【摘要】 海洋环境造就了海洋微生物有别于陆地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他们往往能代谢生产与陆地微生物不同的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抗肿瘤活性产物,从海洋微生物发酵产物中已发现了很多抗肿瘤活性新化合物.本文按化合物结构类型归纳介绍近十几年研究发现的几类较重要的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倪志华 张玉明 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37卷7期 2839-2841,2850页
【摘要】 海洋多变复杂的环境导致了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近年来,在对海洋微生物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对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药理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各种疑难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希望.就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几种重要生物活性,如抗肿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裴希超 许艳丽 等 《湿地科学》 2009年7卷2期 181-186页
【摘要】 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员,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综述了国内外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的现状,总结了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主要的几个方面,包括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代谢活性研究和生态学功能的研究.对天然湿地土壤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晶 杨祥胜 等 《自然科学进展》 2007年17卷2期 267-271页
【摘要】 微生物代谢产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筛选的手段仅能对不到1%的微生物资源进行研究开发.通过构建环境样品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能突破人工培养的瓶颈,直接克隆到完整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并从中寻找新的药物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丽娟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6年27卷3期 126-131页CA
【摘要】 对抗生素和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简史、研究特点进行了概述.在统计学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代谢物的来源、产生菌、功能和生物活性的多样性以及化学结构的独特性.并预测了未来可能发现的代谢产物数量,论述了新化合物研究趋势与前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歆娜 康靖杰 等 《中国中药杂志》 2023年48卷11期 2876-289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微生物转化是利用微生物的酶对外源性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获得衍生物的方法.与传统化学合成相比,微生物转化具有位置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强、绿色经济的优势,能够完成化学合成难以实现的复杂空间位点的反应.微生物因其具有丰富的酶系,反应类型多样,不仅是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世哲 江鸿标 等 《微生物学通报》 2022年49卷6期 2347-236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补体系统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019冠状病毒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补体系统异常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常用的补体抑制剂多为化学合成药物,其选择性较差,长期使用容易导致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天然产物来源的抗补...
【关键词】 补体系统;微生物来源抗补体活性物质;基因组挖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嵩元 汪卫东 《微生物学报》 2021年61卷10期 3059-307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鼠李糖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相比于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其具有更优秀的理化性质及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采油、环境污染修复等工程中.目前,鼠李糖脂的工业生产主要采用铜绿假单胞菌这一具有致病性的天然合成菌株,与此同时,受菌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小媚 江虹锐 等 《微生物学报》 2020年60卷10期 2265-227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本研究从北部湾海域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肠道中分离鉴定可培养微生物,并对筛选菌株的代谢物活性进行研究,为后续开发和利用光裸方格星虫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微生物培养、菌株分离纯化和16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博言 刘缨 等 《微生物学通报》 2019年46卷8期 1982-198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活性污泥法随着技术的成熟,已应用在高氨氮污水/废水处理中,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的很多新型工艺也成为研究热点,短程硝化反应作为代表已逐渐体现出优越性.短程硝化能达到高效净化污水的目的,其反应中的代谢产物羟胺也和微生物类群及反应产物之间有着至关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左明星 许言超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9年31卷11期 2015-202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海洋微生物因其独特的生境和代谢途径,能够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成为新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源泉,并在新药物开发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微生物来源的活性产物产量普遍较低,需要通过发酵优化提高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卓田 牛小云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年25卷3期 501-50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种植杞柳在镉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应用杞柳-微生物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以1年生杞柳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镉浓度梯度处理(0、50、100以及150 mg/kg),每个处理同时设置种植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幸 吴文惠 等 《中国天然药物》 2010年08卷4期 309-320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本文归纳了21世纪以来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及其抗茵、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症和酶抑制等生物活性,并展望了今后海洋微生物和海洋天然产物的发展方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聂阳意 王海华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8年29卷3期 748-75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深入认识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夷山低海拔和高海拔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其在各自年平均气温(17、9℃)条件下的矿化培养试验,探讨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培养1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夏薇 慕春龙 等 《微生物学报》 2018年58卷11期 1908-191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细胞线粒体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直接或通过短链脂肪酸、硫化氢和一氧化氮等代谢产物间接影响与线粒体相关的能量代谢过程,调节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调控线粒体甚至整个机体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肠道细胞线粒体功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轩 魏磊 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年29卷6期 1062-106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植物内生微生物代谢产物与宿主植物具有同源性和特异性,即能够产生和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次级代谢产物,又可以产生宿主植物本身没有的化合物.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以宿主植物种类为线索,对近年来20种珍稀药用植物内生微生物具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珊珊 胡萍 等 《中国新药杂志》 2016年25卷1期 71-7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微生物转化是天然产物结构修饰与活性成分产生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将强有力推动我国中医药领域的现代科学研究.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对药物的结构修饰与改造、代谢模型预测的应用,并重点综述了近5年来皂苷类、苯丙素类、醌类、生物碱类、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