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682
- 22
- 16
- 4
- 2
- 141
- 54
- 16
- 7
- 6
- 47
- 33
- 21
- 20
- 2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郑永 刘小飞 等 《生态学报》 2017年37卷1期 93-10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矿质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碳(C)平衡估算中的关键因子.了解矿质土壤呼吸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对理解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应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而高频观测是探讨矿质土壤呼吸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艳朋 陈洁 等 《生物多样性》 2025年33卷2期 23-3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热带雨林在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热带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本文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20-2021年在典型区域建设的64 ha次生林动态监测样地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了样地内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影 范晓梅 等 《生态学杂志》 2025年44卷8期 2706-271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对该地湿地资源的监测是生态修复及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关键.本研究采用简单非迭代聚类(simple non-iterative clustering,SNIC)分割算法集成随机森林...
【关键词】 河口湿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简单非迭代聚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云翱 张文富 等 《生物多样性》 2025年33卷6期 91-10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环境DNA(eDNA)技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种无损伤的监测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从空气中收集eDNA可用于监测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物.相比其他的eDNA调查方法,该技术在采样地点选择上具备更高的灵活性,特别适用于缺乏水体等环境介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波 鲁绍伟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5期 1391-139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植物园空旷地和市区非植被区的PM2.5实时监测数据,结合植物园林内PM2.5监测站数据,分析了2013年3月-2014年2月不同天气状况下的PM2.5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①降雨天气和大风天气下PM2.5质量浓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兆丹 李斌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21期 6897-690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利用湖南省4次(1983-1987年、1990-1995年、2003-2004年和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结合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主要树种碳含量实测数据,研究近20多年来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的动态特征.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欣海 于家捷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8期 2311-23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红外相机(或称相机陷阱)技术可以提供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行为等信息,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监测与管理.对于可以个体识别的物种,红外相机结合标志重捕法可准确估计其种群密度.但对于不可个体识别的动物,目前尚无成熟方法来估计其种群密度.建立了一个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亚伟 周旺明 等 《生态学报》 2015年35卷1期 189-19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作为大兴安岭林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兴安岭林区选择不同林龄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调查其乔木、灌草、枯落物和土壤,并结合已建立的单木异速生长方程分别计算其碳储量,以期为明确该地区碳库动态及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璐颖 张春生 等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1年6卷2期 233-240页
【摘要】 世界热带森林复杂多样,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中难度最大和了解最不透彻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尖峰岭生态站")是我国地理上分布最南端、最早开始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海燕 王传宽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8期 5675-568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树木存活的重要碳储备.以温带12个树种(红松、樟子松、红皮云杉、兴安落叶松、蒙古栎、春榆、水曲柳、胡桃楸、山杨、大青杨、白桦和紫椴)为对象,在不同物候期取样7次以比较新枝和老枝的NSC浓度的季节动态,分析新枝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史宝库 金光泽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7期 5416-542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原始阔叶红松林、谷地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择伐林、次生白桦林、人工落叶松林是小兴安岭乃至东北地区的重要森林类型.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比较测定了这几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呼吸及其相关环境因子,分析探讨了这几种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各林型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金萍 郭忠玲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15期 4299-430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长白山北坡4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群落生长季节(5-10月)每月初采用直接收获法对森林凋落物现存量进行连续定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内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6.43 t/hm2)>白桦林(6.02t/h...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跃华 曹敏 等 《生态学报》 2010年30卷4期 949-95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1 hm~2(hectare)动态监测样地1993年与2007年之间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样地中胸径≥5 cm的乔木进行了每木调查.目前其树种组成的热带分布科、属所占比例分别为91%和94%,具有较高比例的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臧润国 张志东 《生态学报》 2010年30卷12期 3289-329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热带森林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给生态学研究带来了很多挑战.植物功能群是对特定环境响应相似或对主要的生态过程具有相似作用的物种组合.应用植物功能群的方法是有效减少热带森林群落复杂性,并揭示其格局和过程的良好途径.在介绍植物功能群概念和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志东 臧润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9年33卷6期 1034-104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热带森林是陆地上物种最丰富和结构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受景观破碎化影响而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严重的植被类型.在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天然林进行公里网格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栅格途径及统计方法对三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景观格局和动态规律分析.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兰国玉 胡跃华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08年32卷2期 287-29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西双版纳也被公认为国际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中国台湾东海大学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磊 贾炜玮 等 《植物研究》 2008年28卷4期 497-50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1989年和2006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林相图,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进行分析,提取森林景观要素内部结构指标等景观指数,并对孟家岗林场近20年的景观格局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
【关键词】 景观空间格局;景观动态;森林景观内部结构指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从德 张健 等 《生态学报》 2008年28卷3期 966-97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林分类型含碳量在4...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肖侠 延晓冬 《生态学报》 2008年28卷2期 534-54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应用林窗模型-FAREAST,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主要类型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根据大气环流模型ECHAM5-OM和HadCM3预测的气候变化资料,模拟选择了目前气候情景、增暖情景、增暖且降水变化情景3种气候情景.结果表明:维持目前气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郝占庆 张健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08年32卷2期 251-26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是该地区阔叶红松林经皆伐和火烧等破坏后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系列中的重要阶段.参照巴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BCI)50 hm2热带雨林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剑芬 杨玉盛 等 《生态学报》 2008年28卷9期 4460-446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它通过特有的养分循环机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其中氮素对林木生长和发育十分重要,而且常是森林生产力的限制因素.另一方面,森林氮动态又常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了采伐和火烧对森林氮动态的影响.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本洋 罗富和 等 《生物多样性》 2007年15卷4期 393-39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分析具有少数据和贫信息带来的灰色不确定性,灰色系统理论是进行相关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作者根据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计算得到1973-1998年间我国5次森林资源连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江远清 莫江明 等 《广西植物》 2007年27卷1期 106-11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马尾松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三种代表性森林类型表层土壤(0~20 cm)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因元素种类、森林类型和季节不同而异.三种森林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都表现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月 魏虹 等 《广西植物》 2007年27卷2期 186-19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遥感和GIS系统支持下,以1991年和1999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TM合成影像为基础,利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面积增加,除水域外,其它面积相应减少,到达稳定期,区域内大多为常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国庆喜 葛建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07年18卷8期 1778-178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制了基于个体的在景观尺度上运行的森林动态模型CFDM(individual-based catchment scale forest dynamic model),介绍了CFDM模型的研制和检验过程,以及GIS技术的应用、气候和生理因子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本洋 余世孝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06年30卷6期 924-93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该文根据"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和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的重要值-平均胸径的变动趋势的分析,确定5个森林群落为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演替的一个时间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演替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驰 刘茂松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04年28卷5期 601-60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进一步揭示北亚热带森林次生演替规律,于2002年5月在定点样带上沿用前人的方法,对南京灵谷寺森林进行了群落调查.通过比较1951、1981、2002年的定点样带资料,对灵谷寺森林的物种组成、多度、频度、重要值、种群结构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动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琪璟 李轩然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15卷7期 1113-112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即永久标准地的群落学调查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研究了长白山亚高山针叶林的结构与动态.标准地两次调查的间隔为11年.结果表明,每10年的死亡率为7%~9%,进界比率为18%~20%.鱼鳞云杉、臭冷杉及岳桦可以在林冠下顺利完成更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文年 吴宁 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年9卷3期 221-22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应用5种多样性指数对祁连山圆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测定了乔木种群及其各立木级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偏低,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以丰富度表示)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是由于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丽珍 张芸香 等 《生态学杂志》 2003年22卷2期 16-1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1959年以来4期航片为基础资料,在ARC/INFO支持下,分析了关帝山天然次生林区森林恢复过程中各类景观要素斑块异圆指数和类斑边界分维数及其动态.研究表明,采用斑块异圆指数即可揭示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地区景观恢复过程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