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83
- 18
- 3
- 38
- 11
- 5
- 1
- 1
- 120
- 15
- 11
- 10
- 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魏智慧 《光明中医》 2012年27卷1期 152-154页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诞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古典小说和章回小说的顶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静 《中国食品》 2012年5期 83-83页
【摘要】 《红楼梦》真不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在至纯至美的爱情基础上诗意的写出了我国古代人的民俗习惯、封建制度、社会背景、建筑园林等等,是本雅俗共赏、包罗万象百科全书。而书里面有关饮食文化的内容更是寻常见于各章各回,林林总总,至繁至细,给我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咸龙 《云南科技管理》 2011年24卷6期 96-96页
【摘要】 嗓音的质量在人类社会交往的成功中有举足轻重的效果,《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知道是王熙凤来了。可见嗓音的美常常是闻声如见人。但是人的嗓音常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一次变声期后被固定下来的,如果在变声期保养得不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娉婷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9卷16期 151-152页
【摘要】 <篇首> Norman Fairclough 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指出:语言比任何其他人类现象都更能反映并揭露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不平等事实.Roger Fowler曾说要想在语言描述过程中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与思想意识密不可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培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60-62页
【摘要】 民国时期,享誉文坛的广西籍小说家何诹,其作品《碎琴楼》曾被誉为古典写情小说的绝唱,"挽近文言长篇之眉目"。《碎琴楼》的艺术眼光多聚焦于《红楼梦》,无论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还是叙述方式和艺术风格,《碎琴楼》对《红楼梦》的参照都不言而喻。可以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华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1年3期 47-48页
【摘要】 二、台湾杂谈(一)政党认识好事者将台湾政坛上几个主要政党比喻为古典名著:国民党-《红楼梦》,其中的贾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剩空壳子;民进党-《水浒传》,其中的梁山好汉,山头分布,以造反起家,谁也不服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娉婷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9卷3期 54-56页
【摘要】 从指示词和情态词方面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段话进行分析,探讨王熙凤所采取的语用策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艳 金仁旻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94-98页
【摘要】 从《红楼梦》中搜集了相关语料,同时运用了网上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来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两个英文版本的恭维语翻译,探讨翻译风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建辉 张映先 《船山学刊》 2010年3期 196-199页
【摘要】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对译者来说其翻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具有共性与个性,从而形成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本文根据包惠南先生的分类,从语言与文化的不同层面探讨霍译本<红楼梦>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青 张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1卷5期 84-90页
【摘要】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切换,更是跨文化交际目的的体现.在<红楼梦>中,作者对诸多中医药现象的描述,凸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以Hawkes与Yangs两种英译本为依据,植入接受美学理论,从中医中药文化涵盖的四个层面出发,探讨译者应当如何发挥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育红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41-44页
【摘要】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常见现象,亦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试从语用模糊角度对<红楼梦>中大量的模糊语言及杨、霍译本的相应译文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两种译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艺术魅力方面与源语的不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陕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11-13页
【摘要】 <凡例>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所独有的.由于内容独特,众多的红学学者和爱好者对它的认识不一,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本文从分析<凡例>的内容入手,就<凡例>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它是由曹雪芹和脂砚斋共同完成的.
【关键词】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红楼梦》;《凡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丽 马亚鸿 《考试周刊》 2010年16期 27页
【摘要】 <红楼梦>第三回主要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景,通过精彩的人物刻画,及对建筑、服饰、礼仪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主要人物在这一回里登场,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本回虽然篇幅不长,但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是整部作品中极为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婧锦 《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4期 221-222页
【摘要】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版本中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相较而言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红楼梦>这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赏析,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来揭示两种译本的差异以及两种译本分别使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的原因及效果.以此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明莉 《中国科技纵横》 2010年16期 169,179页
【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红楼梦>的完整英译本先后在北京、伦敦出版,译者分别是中国的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和英国的霍克斯先生.杨氏夫妇在翻译当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而霍氏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无论是<红楼梦>这三个字的翻译,还是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建辉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09卷2期 78-81页
【摘要】 文化意象的处理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汉诗英译中常常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主要是通过直译、增词、加注等方法来保留其文化意象,而归化策略主要通过释义法舍弃意象,译出其深层含义.<红楼梦>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正体现了这一翻译策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建辉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0卷1期 178-180页
【摘要】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而决定了翻译的模糊性.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往往借助模糊语言这一特殊栽体,激发读者的想象,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红楼梦>堪称一部"百科全书",模糊词语、比喻、夸张等模糊修辞语言和意象并王随处可见.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枫 《西藏大学学报》 2008年23卷3期 73-76页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红楼梦>译文不同版本对对联翻译的不同处理方式,指出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古老的形式,在其翻译时最重要的是注重"意美",其次是"形美",再其次是"音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皓若 吴杰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43卷1期 66-72页
【摘要】 "庸医杀伤人"立法最早可追溯至唐律,之后历代相沿不辍.明律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多有损益,首次设立了"庸医杀伤人"律,清律承之.文章以《红楼梦》中胡君荣误诊尤二姐为例,剖析清代的"庸医杀伤人"立法,弄清胡君荣误诊尤二姐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清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星君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20卷2期 167-173页
【摘要】 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涉医文学作品是中医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体裁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不同文化的调停者.大卫·霍克斯的多重文化身份使其更关注异质文化在西方语境中的意义建构,但也会影响文化传真.对于中医文化海外传播而言,译者多元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贡树铭 《中医药文化》 2012年07卷1期 22-23页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长篇古典小说.当时京师流行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鲁迅先生也盛赞《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昊 《中医药文化》 2012年07卷1期 24-25页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翘楚,也是部集大成的作品.四百多年间红学方兴未艾,远播世界各地.日本红学界女学者垣见美树香巧用中医药理论再度解构宝钗常备药冷香丸.她遍查中医典籍,结合传统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对冷香丸的配比、制药过程作了详细的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兆平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11年10期 65-66页
【摘要】 太虚幻境和真知福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太虚幻境具有理想性,真如福地具有世俗性.太虚幻境变为真如福地,究其原因,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创作旨趣与前八十回不同所造成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开敏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10年12期 46-47页
【摘要】 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播,众多商家纷纷推出“红楼”概念商品.欲借此“摇钱树”大捞一把。“仿87版林黛玉珍珠簪子”,仿“新版《红楼梦》晴雯的玛瑙耳坠”……不一而足。“茯苓饼”也被商家开发叫卖,甚至给其冠上“《红楼梦》名贵滋补品”的称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麻晓敏 《青年文学家》 2010年20期 151-151页
【摘要】 中国文化千姿多彩,其中服饰文化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从目的论的角度,针对杨宪益、戴乃迭与霍克斯对<红楼梦>第三回的英译本,思考<红楼梦>中服饰与时代风尚、人物社会地位、人物个性间的关系对翻译的影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廖江铨 田佳星 等 《中医药文化》 2010年05卷4期 24-25页
【摘要】 名著<红楼梦>包罗万象,文学地位崇高,而书中多处涉及中医药知识,文章对其中的药对进行了浅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淑通 《语文学刊》 2009年13期 32-34页
【摘要】 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各类人物对教育的看法和行为表现来透析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教育的群体心理,即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社会行为的揭示来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教育心理.从这一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社会教育心理表现和特征,更容易从文化与心理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丽 《吕梁学院学报》 2023年13卷3期 7-9页
【摘要】 在众多《红楼梦》英译本中,影响较大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与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种译本在小说题目、章回目录、叙事策略等方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潇 孟晓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1卷19期 125-128页
【摘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之一,此文用《黄帝内经》中的五形人理论来分析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从中医角度出发,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用五形分类法对其形象从绛珠还泪的前世今生、祖籍为姑苏的地缘因素、病若西子的外貌特点、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才情绝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