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62
- 10
- 8
- 63
- 5
- 2
- 1
- 1
- 21
- 13
- 9
- 7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德格吉日呼 包勒朝鲁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21卷7期 40-43页ISTICCA
【摘要】 电子舌技术是一种识别、检测未知液体样品的智能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成本低、可用性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它取代了药物开发和生产常规分析中的人体面板,使用人体面板测试产品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可以获得更可靠的分析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海波 谷建军 等 《吉林中医药》 2010年30卷7期 621-621页ISTIC
【摘要】 <篇首> 近年来,中药性味学说的现代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学者们从文献学[1]、形态学基础[2]、结合量子理论[3]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诠释药性理论,推动了药性理论的发展.但是,如果中药的 "酸味"就是因为中药的氢离子,"甜味"就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朝丹 何世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27卷6期 642-644页ISTICCA
【摘要】 回顾中药五味的源流,分析五味的判定标准及五味的意义.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的五味原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后世由于岐黄五行学说和神仙方士内容的混入,导致五味逐渐演变为中药的性能.目前五味具有多重判定标准,且不能对药物的药效起到清晰的明示作用,因而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彦宏 马芸 等 《吉林中医药》 2025年45卷8期 883-888页ISTIC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治疗滞下12方的组方规律,并基于《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组方原理,为中医药治疗痢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方法 运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关于五脏五行体用与中药五味补泻的核心理论,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关键词】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痢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华华 邓小敏 等 《中医临床研究》 2025年17卷3期 103-107页
【摘要】 中药五味理论涵括五味功效、属性、五脏配属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医治则治法、临证组方思维具备指导意义,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有"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表明药物的性味和功效具有规律性;五味与五脏关系密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静 罗业浩 等 《中医药导报》 2024年30卷2期 158-160,164页ISTIC
【摘要】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其经、孕、胎、产、乳均以血为基础,一生中多处于"血不足"的状态.肝血亏虚所致气血化生、贮藏、血量调节等肝藏血功能失调与衰老和围绝经期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围绝经期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和肝藏血的功能,认为肝血不足、肝藏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莹 杨文华 等 《中南药学》 2024年22卷8期 2201-2206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明确《神农本草经》与现代中药四气五味表述的差异,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中药为来源进行统计,《中国药典》2020年版和《临床用药须知》(2015版)收录《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侬庆蕊 郑翠红 《临床合理用药》 2024年17卷18期 172-175页
【摘要】 中药五味子来源于木兰科五味子,具有酸甘味、温性,归肺、心、肾经,能起到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止渴、补肾宁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治疗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内热消渴以及心悸失眠等症状.文章对五味子在经方、经方加减、其他常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红叶 金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3年25卷1期 74-82页ISTICPKUCSCD
【摘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中记载的五脏病证下大小补泻诸方,具有非常严谨的组方规则,而其中辨心脏病下所列的8首方则不完全符合其中组方规律.另书中留存的"汤液经法图"为汉以前已失传《汤液经法》的关键组方原理图,其独特之处在于将中医五行理论、五脏虚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烨雯 徐明成 等 《中国当代医药》 2023年30卷5期 141-143,151页CA
【摘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压力的增加,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与潜力,也有其自身的体系与规则."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有极高的地位,无论在经方还是时方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摘要】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大多数人对于中药的印象是喝起来很苦,以为中药都是苦的,其实不然.中药分五味,分别为酸、苦、甘、辛、咸.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也是药物的真实味道.如《神农本草经》所说的"入口则知其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邢楠楠 屈怀东 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4卷10期 110-114页ISTICCA
【摘要】 五味子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材.当前中药五味子临床使用相对混乱,对南、北五味子尚未明确区分.该文通过查阅古今本草书籍、历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现代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南、北五味子古今产地和功效的历史沿革,归纳整理现代鉴别技术,分析其历代临床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学玲 徐文强 等 《江西中医药》 2022年53卷10期 21-23页CA
【摘要】 《黄帝内经》的主流五味五行配属难以理解,且《黄帝内经》中又内含另一种五味五行配属,让众多医家深感疑惑.越来越多医家因此质疑经典的五味五行配属是否有误.陶弘景《辅行诀》从中药五味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新的五味五行配属且得到了众多医家的认同.《黄帝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佳佳 杨志军 等 《药学学报》 2025年60卷3期 679-69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TRPV)作为一类重要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辛味是中药五味学说中的重要性味之一,具有解表、行气、活血等作用,主治病证多样.现代研究表明,众多辛味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调节TRPV离子通道的功能...
【关键词】 辛味中药;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通道;药理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晓晓 白红洁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5年31卷12期 322-33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味觉是口中的物质与味觉受体细胞发生反应产生的一种感觉,正常的味觉功能对人日常生活和健康至关重要.味觉受体作为味觉分子的接收器,有酸、苦、甜、咸、鲜等味觉受体,主要分布在口腔、胃肠道、呼吸道上皮等器官并发挥生理作用.而中医药理论中,中药有"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忆楠 周正新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33卷3期 557-560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外敷对早期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80例早期膝关节炎患者平均分配到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氨基酸葡萄糖胶囊,治疗组在给予同样治疗方式外加五味骨疽拔毒散外敷.观察并统计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步先 《中医杂志》 2003年44卷12期 888-890页ISTICPKUCSCD
【摘要】 从气味犹如阴阳离合之义入手,论述五味功用的另一面--辛味能敛、酸味能通、苦味能发、咸味能坚、甘味能泄能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阐发散与敛、涩与通、升与降、软与坚、补与泻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药性、灵活组方用药均有助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史伟 孙东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36卷5期 7-10页ISTICCA
【摘要】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于远古至西周时期,春秋至西汉时期产生了“五味”理论及其配属、功效,东汉时期将“五味”理论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隋唐时期五味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金元时期“五味”理论被系统构建,并有效指导临床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春江 杨翔 等 《河北中医》 2017年39卷3期 452-454,472页ISTIC
【摘要】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五味理论做了一系列的整理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的配属关系、五味的宜禁、五味的体用、五味的气机升降及五味的内涵等,以系统地梳理五味理论的脉络.
【关键词】 中药五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开运 于凯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18卷8期 27-2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酸味中药五味子对来亨鸡维生素A缺乏型干眼症的疗效及眼角膜组织中维生素A结合蛋白(RBP)、维生素A结合蛋白受体(STRA6)的表达变化,探讨酸味中药缓解干眼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0只白色来亨鸡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生素A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海涛 《中国农村卫生》 2019年11卷2期 48-49页
【摘要】 随着当前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在医学实践的各个层面上均显示了突出的应用价值.辛味药是当前中医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之一,可归入各经,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对中药辛味药在药性表达和临证配伍上进行了应用价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应海峰 郭元彪 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6卷10期 108-11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五味宣痹汤外洗对卡培他滨治疗肠癌患者引起的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高剂量治疗组30例,低剂量治疗组30例.对照组:其中卡培他滨1 250 mg/ (m2·d),连续服用2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德平 黄和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7卷6期 620-621页ISTICCSCDCA
【摘要】 依据<内经>发掘中医中药的另一种补泻理论,这种补泻是根据中药五味的特性,结合五脏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来确定的,其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灵活精神,并提出掌握五脏苦欲补泻的原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至为重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管冬元 方肇勤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7卷12期 1333-1335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探索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方法.方法:试验人员经培训后,10人同步、盲法对黄柏等10味中药饮片和黄连解毒汤等6张小复方标准水煎剂以及小檗碱等7个中药有效组分溶液进行品味和打分及综合评价,并研究和建立标准化中药五味检验的方法.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眈 贺又舜 《四川中医》 2010年28卷2期 50-52页ISTIC
【摘要】 中药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表示药物的实际性能,同时还反映各种药物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中医采用了五味配五脏理论,故有"咸入肾"之说.其实,咸味药的作用超过了传统的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本文以咸味药为研究对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晓清 樊晓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6卷9期 821-822,826页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本文对藤类中药的五味属性与药物所含化学成分和传统功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五味属性与化学成分和药物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评志 《中国药业》 2009年18卷14期 73-7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对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和存在问题加以综述,探讨中药五味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 应从多层次、多学科交叉、多因素、多靶点、动态地研究中药五味理论,从本质上揭示其科学内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垄洋 曹旭东 等 《四川中医》 2009年27卷3期 103-103页ISTIC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配合无环鸟苷和氧氟沙星交替滴眼,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75例.结果:75例全部治愈,其中3天治愈者10例,5天50例,7天15例.鲒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蒲一宏 张明 《四川中医》 2008年26卷9期 61-62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膀胱镜活检病理证实为腺性膀胱炎患者30例,均行经尿道电切术联合中药五味消毒饮治疗.结果:随访10~24月,平均18个月.28例痊愈,2例复发,无恶变病例.结论:经尿道电切,术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时丹丹 周永学 《吉林中医药》 2008年28卷9期 683,696页ISTIC
【摘要】 对<内经>中方剂组成的君臣佐使理论、药味配伍理论、方剂结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成的原则和基本框架,是方剂中药物的职能的体现;辛甘酸苦咸五味是组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在方剂组成中的具体应用;大、小、缓、急、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