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1441
- 1482
- 176
- 3
- 1
- 15331
- 8078
- 4906
- 3615
- 2780
- 5357
- 4524
- 1491
- 1099
- 101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司誉豪 马勇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30卷11期 1911-1913页 ISTICCSCDCA
【摘要】 国医大师施杞首倡建设中医骨内科学,并提出了八纲统领、阴阳为首;理伤正体、气血为先;内外兼顾、脏腑为本;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少阳主骨、法宗和衡的核心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马勇教授将中医骨内科学理论特征归纳为:以气血立论、内调肝脾肾与重视慢性筋...
【中文期刊】 任雅馨 王静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16卷27期 92-96页
【摘要】 桂枝茯苓丸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机(字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为瘀血内阻所设的代表方,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是方药简力专,方中仅五味药:桂枝、茯苓、白芍、牡丹皮、桃仁,在配伍上于温通活血之中寓凉血养血之法,消补并...
【中文期刊】 黄金昶 张春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6卷4期 564-571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但何为元气之使无文献记载.通过梳理文献并结合临床所思,提出督脉、任脉、冲脉(简称督任冲)为元气之使.元气为脏腑经络等升降出入之根,督任冲是元气升降出入之主干,经络脏腑四肢百骸是元气升降出入之支干,督任冲与三焦构建元气输...
【中文期刊】 凌仕良 黄琼 等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30卷13期 37-39页
【摘要】 张小玲教授系宁波市名中医,临证经验丰富,辨证思路清晰,对经方应用得心应手,并能够随机化裁,灵活多变,形成了"药对-病机"的学术思想.余乃张小玲教授学术继承人,有幸师从左右,聆听教导,现选取老师临证经典病案,阐述其临床应用鳖甲药治疗肿瘤相关病...
【中文期刊】 任北大 程发峰 等 《世界中医药》 2019年14卷7期 1706-1709页 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在明晰脏腑辨证发展脉络、明确不同时期脏腑辨证理论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理论完善所做出的有益补充及相关贡献.方法:选取中医医学史研究方法、文献追溯法和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先秦两汉、晋隋唐宋、金元时期有关脏...
【中文期刊】 庞敏 《中医药学刊》 2005年23卷6期 1104-1106页 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在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进程中,<内经>的阴阳五行、形志苦乐、禀性刚柔、勇怯肥瘦等体质分类方法,以及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等疾病认识方法,强调了体质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内经>有关体质...
【中文期刊】 丁敬远 《中医药学刊》 2004年22卷8期 1471-1471,1478页 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笔者并非专门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但在临床中喜欢应用部分经方加减,有自己的临床体会,现分述如下:
【中文期刊】 王斌 《中医药学刊》 2003年21卷6期 975-975页 ISTICPKUCA
【摘要】 辨病是对疾病全局性的认识过程,辨病能够给予疾病的准确病名诊断、病期、疗程及其转归,以确立在疾病各阶段的治疗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望、闻、问、切诊病方法与现代医学先进的诊疗方法相结合,已不断地被临床所采用,从而也提高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文期刊】 陈楠楠 蒙传鹏 等 《环球中医药》 2019年12卷9期 1328-1332页 ISTICCA
【摘要】 "上下交病治其中"的理论雏形见于《黄帝内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等记载;后世医家也均认为此理论首出于此.笔者研读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发现,早在本书就有此治法,只...
【中文期刊】 代艳娟 张翠萍 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2卷6期 254-255页
【摘要】 穴位贴敷疗法,即:"贴敷疗法",简称"贴敷""敷灸""敷药""贴药"等.它以中医整体观念和针灸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将药物研成粉末,用醋、蜂蜜等调成糊状或凝固状制成丸、散等剂型,贴敷于穴位,利用中药对穴位的刺激及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促使气血阴阳...
【中文期刊】 田丙坤 邢玉瑞 《江苏中医药》 2011年43卷2期 10-12页 ISTICCA
【摘要】 <内经>理论认为:叁伍相参,乃决死生;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病为本工为标,标本相得,邪气乃服;五脏为本,顺其特性;因势利导,补泻得宜.充分理解领会上述五要点,将有助于<内经>理论的临证应用.<内经>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学经典,做临...
【中文期刊】 俞宜年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32卷2期 64-66页 ISTIC
【摘要】 <篇首> <得配本草>是清代严洁、施雯、洪炜合著的一部本草学著作.此书论述剀切,启发思路,临床实用价值甚高,清人张焕评价"是集简明而切近后人,易于阐扬."
【中文期刊】 刘化作 张月琴 《基层医学论坛》 2013年17卷34期 4607-4609页
【摘要】 张月琴副主任医师业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且在临证应用虫类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本文着重介绍其在临床上应用僵蚕、全蝎、地龙、蜈蚣、九香虫等虫类药,治疗咳嗽、耳鸣、眩晕、胃痛、水肿的经验,并希望以后能在临床上进一步推陈出新,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中文期刊】 马凤丽 秦竹 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33卷6期 33-34页
【摘要】 经方自问世以来,公认具有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效如桴鼓等特点,其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价值已被伤寒学家和历代临床医家所尊崇,也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分别从组方原理、临证应用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阐述了经方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和运用.
【中文期刊】 马文全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年19卷1期 37-37页
【摘要】 <篇首>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为少阳误治导致虚痞而设的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莲、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的组成,为辛开苦降、调阳和阴、促使脾胃运化正常的方剂.
【中文期刊】 吴坚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4年18卷1期 51-51页
【摘要】 <篇首> 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历史悠久,随着药理研究的深入,活血化瘀药的使用范围大为拓宽,并取得满意疗效.其适用范围为凡见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夜间加重、局部肿块、固定不移、肌肤甲错、唇舌紫暗、脉涩及妇女痛经、闭经等属于血脉瘀阻、气血内停者.
【中文期刊】 熊继柏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年24卷5期 1-2页
【摘要】 阐析<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提示阴阳平调的关键是以阳气为主导.阐析<内经>"阴阳反作,病之逆从",说明脾胃升降失常是阴阳反作的病理变化.文章联系临床实际,例举了阳不能密而致阴不能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临证验案各一例,进一步体现了<...
【中文期刊】 丁琳 王若宇 等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5年43卷3期 107-111页 ISTICPKUCA
【摘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治疗手段未取得理想疗效.中医药辨证施治对肝癌治疗疗效颇佳,具有独特优势.肝癌归属于中医"黄疸""积聚""癥瘕""鼓胀"等范畴,中药药对作为中药复方核...
【中文期刊】 卢宣君 陈燕 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5年59卷3期 18-25页 ISTICCSCDCA
【摘要】 通过梳理古籍,对保和丸的源流、方名、组成、剂量、制法、服法、药物基原、药物炮制以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现行消食剂保和丸源于《丹溪心法》,方名取其药味平和、顺和胃气、阴阳和合之义;原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其剂量比例...
【中文期刊】 杨雨欣 张桂菊 《药学前沿》 2025年29卷1期 155-166页 ISTICCA
【摘要】 防己黄芪汤是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和大枣配伍而成,用于治疗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本文遵循《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对古今文献中防己黄芪汤的方剂源流、配伍组成、药物的基原、剂量、煎煮法、功能主治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发现防己黄芪...
【中文期刊】 楚立园 田劭丹 等 《陕西中医》 2025年46卷2期 225-228页 ISTICCA
【摘要】 动物药在胃癌防治中具有稳定抑瘤、靶点特异、降低耐药和综合调节的独特优势,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基于中医理论,结合动物药的攻利特性和功能主治,将其用于胃癌证治研究,能发挥以毒攻毒、搜剔入络、软坚散结、攻痰逐瘀等特长,效专力宏,非草木之品可比.近...
【中文期刊】 孟庆鸿 张林 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5年59卷1期 13-19页 ISTICCSCDCA
【摘要】 通过系统梳理古今文献,从处方溯源与历史发展、方名与异名、基原与炮制、剂量与剂型、主治与功效、现代临床应用6个方面,对防己黄芪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进行考证与分析,为经典名方防己黄芪汤的研发提供文献与科学双重依据.
【中文期刊】 郭文煊 程锴 等 《现代中医临床》 2025年32卷2期 65-69页 ISTIC
【摘要】 地榆是临床治疗痢疾的常用药、有效药,通过挖掘梳理地榆治痢的相关古籍文献,从主治功效、临证炮制应用特色等方面进行辨析,总结出地榆治痢擅愈疡生肌,清肠腑热邪、收敛止血;生地榆适用于热痢或肠中余邪未除者;炙炒地榆适用于脏气未充之小儿;地榆炭敛涩之...
【中文期刊】 韩笑 张紫怡 等 《天津药学》 2025年37卷3期 373-377,384页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古籍文献考证及现代研究的整理,为龙江道地药材青龙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 等工具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时间截至2024 年3 月),收集有关青龙衣古代医籍和现代临床应用文献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