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79
- 7
- 39
- 5
- 4
- 3
- 2
- 8
- 7
- 7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周亚臣 《哈尔滨医药》 2011年31卷3期 171,173页
【摘要】 目的 当前青少年视力低下十分普遍,这是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及地区青少年学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青少年身心及健康构成很大影响,并对其今后的升学、就业及工种选择带来困扰,成为当今社会及家庭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青少年眼健康状况为切入点分析近...
【会议论文】王瑋 第十一届国际健康健美长寿论坛暨第二届世界大健康运动会 2019年
【摘要】 五行健康指的是木:身体健康;火:心理健康;土:生态健康;金:道德健康;水:社交健康。道医养生学包括仁德木气能量、火礼光明能量、信德土气能量、义德金气能量、智德水气能量。
【会议论文】姬方婧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与中药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 2017年
【摘要】 中医食疗是通过调理饮食结构、改变饮食不合理性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五行即金、木、火、土、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物质世界,维持自然界的相对稳定;如何将这两者理论有效的结合而运用于现代养生中呢,下面我做一简单的...
【会议论文】许天兴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与中药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 2017年
【摘要】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讨论中医理论及理论发展:一是从二十四节气的视角,解开了太极图的千古之谜;二是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推广为阴阳"六行"理论,形成了"六脏"学说,将中医的"三焦学说"与西医解剖的淋巴系统学说相对应,提出了"新三焦学说",从而...
【会议论文】刘勇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2015年
【摘要】 五行学说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方法论.它与中国养生学的结合,构成了其新的理论内涵,形成了中国养生学所特有的归类原则和归类方法.本文依据中医五行理论,将五种养生方法与五行取类比象一一对应,系统性的阐述,总结了五种养生方法在亚健康...
【会议论文】黄俊荣 2013中国广州“首届国际养生大会” 2013年
【摘要】 一个人的健康它不是从一个事件、一种物态去表现,它应该从整体系统来表现,所以,要解决好一个人的养生健康问题,不能单从某一方面去解决,必须从整体去调整。“健康五行养生理论及系统”是在遵从道家养生精要——阴阳和五行理论上建立的。作者提出的“健康五...
【会议论文】侯中伟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2008年
【摘要】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编创的“中华传统健身操”在包括北京奥运志愿者、高校学生、社区老人的工作群体当中广为传播,在促进练习者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并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该健身操的创编赖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依托于新世纪体育改革的要求,顺应了...
【中文期刊】 王明媚 袁成波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32卷23期 21-24页
【摘要】 该文以中医五行学说为根基,以中医圆运动理论为导引,取象比类,探讨间质性肺病脏腑相关病机.五行、五脏之运转,好比轴轮,中气似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运动圆则气机升降如常,人体健康无病.运动不圆则四维升降紊乱,百病则变化而生.间质性肺...
【中文期刊】 周登威 郑凡 等 《医学与哲学》 2023年44卷7期 71-75页 ISTICPKU
【摘要】 战国清华简《五纪》将三十位神祇与人体各部位进行结合,是目前中医形神思想最初的模型.马王堆帛书《胎产书》以五行理论,阐述母体受孕后胎儿逐月发育,体现了早期中医对于胚胎发育的认识.张家山《脉书》提出"实四肢而虚五脏"的观点,是西汉医者对身心健康...
【中文期刊】 周群 刘新红 等 《全科护理》 2023年21卷11期 1522-1525页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中医五行理论的情绪管理模式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医院就诊的80例气滞血瘀型LDH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
【中文期刊】 吴悦 刘爽 等 《中国卫生经济》 2019年38卷1期 5-8页 ISTICPKU
【摘要】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平衡理论,阐明了人体内环境、人与外环境的错综复杂关系,指导着中医药的服务供给.而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中医药服务体系的运行需要与现代医学服务体系保持着平衡共融的协同关系.文章基于多元的平衡理论分支,重点探讨了中医药...
【中文期刊】 何静 杨丽莎 等 《护理研究》 2012年26卷12期 1105-1106页 ISTICPKU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
【中文期刊】 庞敏 《中医药学刊》 2005年23卷6期 1104-1106页 ISTICPKUCA
【摘要】 <篇首> 在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进程中,<内经>的阴阳五行、形志苦乐、禀性刚柔、勇怯肥瘦等体质分类方法,以及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等疾病认识方法,强调了体质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内经>有关体质...
【中文期刊】 高也陶 施鹏 等 《医学与哲学》 2004年25卷12期 58-60页 ISTICPKU
【摘要】 目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探索<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分型的相应关系.方法: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对阴阳(X1)、五行(X2)、五音(X3)和阴阳二十五人健康状态(Y)进行量化,通过SAS循环程序进行数据模拟,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多元线性回...
【中文期刊】 张益赫 赵琰 等 《天津中医药》 2019年36卷3期 242-246页 ISTICCA
【摘要】 探究《黄帝内经》影响下的《金匮要略》"气化观".运用历史考察、文本分析等文献研究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化背景下,《黄帝内经》等著作中"气化"这一概念所体现的哲学、医学内涵进行分析,从道、法、术3个层面揭示在其影响下的《金匮要略》"气化观"的形成...
【中文期刊】 韩菡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9年12期 63-65页
【摘要】 人类"养生"讲求"天人相应"的观点,这也是传统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含人与天地自然都来源于无形之气,又都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天人相应"阐述了健康与时间的关系,...
【中文期刊】 曹昭 张璐 等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6卷11期 244-245页
【摘要】 五运六气是中医核心理论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运用天干地支为推理符号,来推导气候寒热温凉的气候属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治未病"包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对疾病预后康复中的积极思想,不仅是生命医...
【中文期刊】 易耀森 林端宜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5卷3期 464-465页 ISTIC
【摘要】 耗散结构理论自诞生以来,其全新的思想就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就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健康与疾病观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中文期刊】 张彬 曹晓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7卷2期 210-211页 ISTIC
【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藏象学说将心与脑从病因病机、病理生理等方面联系起来.藏象学说是一个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用以解释人体内部结构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以阴阳学说为经纬,其间充斥五行学说的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巨...
【中文期刊】 孙英霞 马月香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32卷3期 190-192页 ISTIC
【摘要】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早期的中医理论即蕴含着情绪调节的原始思想.着重从心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肝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及五志相胜的情志调节观三个方面,阐述了心、肝两脏功能的的正常与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影响,以及心、肝气血阴阳平衡对维持精神...
【中文期刊】 丁光宏 王涛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 2008年6卷5期 269-270页 ISTICCSCD
【摘要】 以五行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认识五行系统运动关系的基础上,设定动力学模型的四个基本假设;设定动力学模型的模型期望,即以人体五脏对应五行,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自调节系统的运动对应五行动力学模型中五行的运动,以人体健康、亚健康或病理状态平台期、健...
【中文期刊】 刘文兰 杨茜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年13卷7期 521-522页 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色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以观察面色为主.面色分为常色和病色两大类,常色又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客色是指受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面部发生的正常范围内的色泽变化,常见原因有气候、昼夜、情绪、饮酒、饥饱等[1...
【中文期刊】 曹峰祥 《河北中医》 2007年29卷9期 840-841页 ISTIC
【摘要】 <篇首> 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理学范畴,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认知领域,在《黄帝内经》之中包含了大量的相关理论,无论是从"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于人体心理状态重要性的阐发,到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关"喜、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