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3
- 1
- 17
- 2
- 1
- 1
- 3
- 3
- 3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广辉 花宝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5年31卷10期 245-25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现代中医肿瘤学科形成的多元化肿瘤理论体系面临理论认识与临证辨治差异较大、缺乏统一共识与标准化方案的挑战.而络病病机与证治用阴阳气化概括在肿瘤理论中具有持简驾繁、融会贯通的学科价值.团队在络病理论及现代研究的基础上传承创新,提出癌络学说.癌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成龙 周圆圆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10期 5199-520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体质和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壮医以壮医三大基本理论(阴阳为本论、三气同步论、三道两路论)为主导,对个体体质与健康和疾病差异现象的认识,构建了6种壮医体质类型(同步质、气道质、谷道质、水道质、龙路质、火路质),并应用于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雨庭 叶增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年38卷4期 1759-176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心理韧性为应对压力与逆境的能力及良性适应过程,其水平提升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临床心理韧性研究多直接延用国外相关量表,忽略文化适应性导致应用效果欠佳.中医心理学思想根植于我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在我国心身疾病治疗方面具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云玲 严灿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18年45卷3期 493-495页ISTICPKUCA
【摘要】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中医临床认为肝气郁结是其主要病机,多从肝论治.文章基于体用学说,结合中医藏象理论以及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对抑郁症的因机证治进行探讨,认为本病可由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肾阳不足等肝肾之用不及或太过以及肝肾阴血亏虚等肝...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竹英 田春燕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36卷8期 999-1001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不同体质个体对相同的环境与致病因素的反应不同,因此研究中医体质学说在慢阻肺稳定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这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晓秋 叶振淼 等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年29卷4期 205-206页
【摘要】 目的: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构建健康管理模式,探究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的健康管理模式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6月,2019年7~12月为实施前,应用常规健康管理模式,运用饮食运动等建议控制人体日常能量摄入,保持良好身体状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商秀丽 赵俊鹏 等 《医学动物防制》 2020年36卷9期 863-866页ISTIC
【摘要】 真核生物受到特定外源性刺激因子的影响,细胞会呈现出微核、染色体断裂、双着丝粒、环状染色体等畸变形态.国外对该变异的研究和应用日趋成熟,我国在该领域亦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在医疗放射人员职业疾病防控领域力求深入.本文对我国真核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翔 《健康之路》 2013年12卷8期 414-415页
【摘要】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中医体质学说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诸多理论学说,如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等,为临床疾病的防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由于小儿处于生长的特殊时期,其体质特点具有特殊性,因此,对小儿疾病防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静 导师:张保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硕士) 2008年
【摘要】 “肝体阴用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的一部分,它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归纳出来的肝的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状态下,肝主藏血,血养肝,体得阴柔则用能阳刚;肝主疏泄,血归于肝,用行阳刚则体得阴柔。病理情况下,体阴失润失柔,可致用阳偏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白雪 黑炫鼎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年40卷3期 1350-135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陈气是人体内久郁陈腐之气.陈气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历代医家.徐学功教授基于中医古籍提出陈气致病学说,重视气机在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陈气是导致人体内气、血、水郁滞的关键环节,将陈气学说外延到一切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的病证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宫庆秀 魏凤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年40卷1期 20-2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一气周流理论圆融通透,是中医学术的本根,融会贯通中医各家学说,成为中医学气化理论的巅峰和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意义重大.梳理和分析一气周流相关文献,发现在概念、内涵、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解读药物作用机理、探讨治则治法及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俊侨 张俏菊 等 《中国中药杂志》 2024年49卷14期 3706-3713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穴位给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以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为指导,将药物贴敷于穴位皮肤上,通过刺激经穴与经络传导,发挥穴位与药物的双重治疗作用.穴位给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与传统口服与注射给药不同,其通过皮肤途径吸收药物,有效规避药物经肝脏首过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钰欣 吴宇峰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6期 2739-274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黄帝内经》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出四气五味理论体系.四气理论源于四时温度的差异,其本质是对人体阴阳失衡的调节,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法则,注重与气候环境相顺应.五味理论源于对药食滋味与作用关系的总结,《黄帝内经》将五味置于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茜 王铁成 等 《国医论坛》 2024年39卷4期 14-16页
【摘要】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最早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基础,是中医体质学说的源头.体质是反映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相对稳定的个体化特征,与年龄、性别、饮食、劳逸、情志、地域等密切相关.《内经》认为人体发病由体质主导,重视体质因素进行辨证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柯尔 齐向华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年38卷3期 1125-112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五形人体质学说上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笔者基于《黄帝内经》对木形人的体质、心理特征进行剖析,结合脉象总结了临床木形人的辨识;且因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在身处相同境遇时往往有不同的表现,以此分析出木形人在临床中常易形成思虑过度及郁闷不舒两种心理紊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龙 任慧霞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37卷6期 3097-310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李东垣五脏五行脉法以《黄帝内经》《难经》中五行学说为其指导思想,以《难经》中脉之阴阳、四季王脉和一脉十变为依据将五行学说和脉之阴阳相结合,并效法仲景病、脉、证、治为一体的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脉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觉李东垣五脏五行脉法以脉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耿少辉 时瀚林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37卷10期 6108-611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肠道菌群是存在于肠道内多种细菌的总称,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定植起于胎儿时期,在3岁左右逐渐接近于成人水平,这一阶段是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建立相互作用稳态的关键时期,与成人相比更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诱发多种疾病,同时亦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圆圆 孟庆岩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37卷11期 6337-634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土五行与生克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目前该思想仍存在理论矛盾,即两种五行模式在应用中的关系矛盾;五行相生相克局限性的矛盾.文章通过梳理五行学说的嬗变,认为该理论矛盾根源在于两种五行模式的特性差异以及哲学和医学在研究范畴上的本质区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莉 张赛君 等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年30卷15期 110-112页
【摘要】 目的:探究应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在提高医院慢性病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2020年医院的4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生存质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晓光 李学智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37卷8期 1003-1007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体质学说自70年代确立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体质学说的全面发展.笔者梳理了古人对中医体质分型的认识,介绍了现代体质分型方法,并对当前中医体质量表的应用现状进行述评,以期中医体质分型现状得到更为全面而深入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越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年35卷8期 2135-213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五运六气学说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中医理论基础,成为传统医学的璀璨瑰宝,随着当今疾病复杂程度的加深、疾病流行情况的变化,运气理论在临床的应用更显重要.在预测、预防及治疗当代气候过极对人体作用后所产生的疾病尤为适用.通过详细分析一则乙未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志丹 贾连群 等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年35卷5期 1202-120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自噬对于脂质代谢内稳态的调节分属两个理论体系.脂质合成与脂质分解作为脂质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相一致.脂质合成与脂质分解之间的相互平衡共同调节着机体脂质稳态.在自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丹 唐朝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年32卷4期 1850-185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整理研究历代岭南名医使用温热药的诊疗经验,探讨扶阳学说的地域适用性.同时,基于对历代岭南医学文献中扶阳学说理论及临床实践的检索与归纳,并结合岭南的气候环境、当地人体质特点、扶阳的理法方药,分析该学说的地域适用性.晋唐提倡辛温治岭南特色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铁军 张雪娟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7年28卷1期 225-226页PKUCSCDCA
【摘要】 相火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理论深邃隐奥,临床应用相对较少,目前用相火学说指导治疗自身免疫病者,国内外鲜见.自身免疫病病因发病机制不明,大多属于疑难病,是中西医面对的共同难题.董燕平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反复思索,发现相火和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灵通 宋敏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7年28卷2期 495-496页PKUCSCDCA
【摘要】 NEI网络的调控在骨质疏松发生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显示出其特殊的优势,治疗本病使用频次最多的中药以归经为肾、肝、脾三条经络为主,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及经络学说中“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准则,再联系三条经络的循行...
【关键词】 经络视角;骨质疏松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关洋洋 刘丽丽 等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37卷1期 9-11页ISTIC
【摘要】 小儿"少阳体质"不仅使"纯阳"和"稚阴稚阳"学说辨证统一,更高度概括了两者内涵.通过阐述"少阳"源流及与儿科的关系、"少阳"生理病理与小儿生理病理的联系及和解表里法、分消走泄法、和解分消法在儿科临床的具体运用,说明"少阳体质"学说对儿科临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韦英才 梁子茂 《新中医》 2017年49卷12期 173-176页ISTICCA
【摘要】 经筋病与生物力学、现代生理解剖相结合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但经筋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学术体系构建各家说法不一.笔者基于壮医理论和生物力学原理,对经筋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机理进行探讨,为壮医经筋学说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攀 华华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3卷2期 173-174页ISTICCSCDCA
【摘要】 温病学是辨治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体系,在皮肤科的临床中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温病学说毕竟是指导外感热病的一种理论,虽然与皮肤病痛机有许多相合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区别.临床运用时需在明确皮肤病诊断的前提下,结合中医的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响 张丰川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3卷2期 175-176,200页ISTICCSCDCA
【摘要】 张从正师承河间刘完素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基于此创立了“六门”、“三法”学说.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呈簇集状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邪之所以可以侵袭人体必有其正虚之处,因此最为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陆童凯 茹清静 等 《新中医》 2017年49卷4期 159-160页ISTICCA
【摘要】 《四圣心源》[1]为清代大医家黄元御所著,其以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四圣之书为基础,探究天人之奥,提出气血阴阳运行之轨迹,为中医圆运动理论的最早渊源.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阐述“一气周流”学说,认为全身以一气统筹,清气左旋浮升,浊阴右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