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7
- 18
- 6
- 1
- 48
- 3
- 10
- 5
- 4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 2007年46卷4期 481-48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对Yangtzedonta primitiva Yu模式标本(标本登记号:84430)的化石保存类型进行讨论,确认这应当是一枚单壳瓣实体标本,而非内模标本,由此判断,余汶(1985;Yu,2005)所描述的肌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片状...
【关键词】 Yangtzedonta;双壳类;内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 2004年43卷3期 448-45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长期以来,双壳类研究者虽未将扬子蛤(Yangtzedonta Yu)纳入到双壳类早期系统演化的研究范畴,却又难以予以完全否定.最近,钱逸的工作终于解决了这一悬案,这是寒武纪带壳软体动物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然而,钱逸对双壳类早期演化的理解仍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彦伟 导师:姜宝玉 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 2014年
【摘要】 南岭地区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期和早侏罗世早中期两期大规模的海侵,沉积了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是检验我国陆相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和建立陆相J/T界线划分的最有潜力地区之一。双壳类是这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中非常丰富的大化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姚华舟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2011年
【摘要】 地处金沙江-拉竹笼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区,地层区划上属北羌塘地层分区。研究区索瓦组双壳类化石数量丰富、属种分异度高。共23科39属81种。以海扇类、特别是Camptonectes和Radulopecten繁盛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姜宝玉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2003年
【摘要】 系统地描述了产于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七虎林组的一些双壳类化石,共计6属8种,结合所研究标本对Leionucula与Palaeonucula、Malletia与Mesosaccella等属之间的区别及Entolium orbiculare的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姜宝玉 导师:沙金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地质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 2001年
【摘要】 该文系统地描述了产于黑龙江省东部爪沟群七虎林组的以壳类化石,共计11属14种,除1个地方种和3个未定种外,其余10个种在欧洲或日本均有分布.这些双壳类化合化石所反遇的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至阿尔比期,由于七虎林组还含有被认为是早白垩世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婉怡 导师:赵元龙 杨兴莲 贵州大学 地质学 地质学(硕士) 2018年
【摘要】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广泛分布在全球寒武纪海洋中,是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及中国寒武系常见化石类群。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凯里组之下的“清虚洞组”中上部发现了具软躯体化石保存的剑河生物群,其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是节肢动物中的重要类群。本文研究了贵州剑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庞艳春 付修根 等 《古生物学报》 2008年47卷3期 341-35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川西昌台地区上三叠统勉戈组上部为一套直接覆盖在流纹质火山岩之上的板岩,该板岩富集双壳类化石.化石保存完整,以食悬浮物质的外栖足丝型双壳类动物为主,根据优势属和常见属可建立一群落,即Pergamidia-Halobia群落.以根隆剖面为例,该...
【关键词】 Pergamidia-Halobia;群落;双壳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金华 王德有 等 《古生物学报》 2007年46卷3期 299-31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描述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的双壳类5属(亚属)9种,其中1新种.依据双壳类的地层分布特征,确认含恐龙蛋地层的时代属晚白垩世,很可能为晚白垩世中一晚期(Coniacian-Campanian期).描述的双壳类化石有:Pseudohyria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宝玉 蔡华伟 等 《古生物学报》 2005年44卷2期 296-30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系统描述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双壳类3属4种.根据双壳类Kija铰合构造变异范围的研究,认为Acyrena、Pseudocardinia、Jiangxiella、Apseudocardinia、Hunanella、Yananoconcha、H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宝玉 蔡华伟 《古生物学报》 2004年43卷1期 112-11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龙爪沟群七虎林组中识别出多个时代分布仅限于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双壳类化石属,其中,Vectianella Casey和Pseudaphrodina Casey的时代分布仅限于早白垩世阿普第期,这两个属的发现对于七虎林组和龙爪沟群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宝玉 《动物学杂志》 2003年38卷4期 85-10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系统地描述了产于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七虎林组的一些双壳类化石,共计6属8种,结合所研究标本对Leionucula 与Palaeonucula、Malletia 与Mesosaccella等属之间的区别及Entolium orbicular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颉光普 《古生物学报》 1999年38卷1期 94-10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描述了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中首次发现的5种双壳类化石:Unio wendli, U. Cf. Lottneri, Cuneopsis oblonga, Lepidodesma ponderosa和L. Languilati.它们均属于古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德有 陈丕基 等 《古生物学报》 2006年45卷4期 494-4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河南省西南部西峡盆地以含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而著称.以往研究限于化石证据不足,使得对含恐龙蛋地层时代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次研究在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无脊椎动物化石,如双壳类、叶肢介、腹足类和介形类.从而确定含化石层位的时代为晚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遵义 白志强 《古生物学报》 2005年44卷4期 494-50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藏南喜马拉雅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中雏蛤化石丰富,其它化石仅有少量箭石和菊石,而且属种单一,多为地方种,无法进一步划分和对比,因此,雏蛤属(Buchia)的组合特征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结合菊石Uhligites和Substeuraces,作者在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陶锡珍 胡忠恒 《古生物学报》 2005年44卷4期 567-58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鹦鹉螺动物群产于台湾南投县中寮乡大坑溪谷源头,化石埋藏于中部中新世石门层.石门层主要为青灰色厚层中至细粒砂岩,夹有深灰色页岩及砂页岩薄互层,岩层含石灰质,致密坚硬,主要含鹦鹉螺、腹足类、双壳类,其它则有螃蟹、藤壶、海胆、鲨鱼牙齿、鱼类、腕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古生物学报》 2005年44卷3期 396-41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论文描述的双壳类壳体内的钻孔遗迹组合发现于湖南省东南部宜章县下坪附近的心田门组上部(早侏罗世,早辛涅缪尔期)浅海沉积地层中.这个遗迹化石群中,帚虫类动物制造的钻孔Talpina hunanensis ichnosp. nov. (新遗迹化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金华 小松俊文 《古生物学报》 2005年44卷4期 627-63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介绍日本中生代晚期手取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简要评述与中国的对比.手取群从下到上分为九头龙亚群、石微白亚群、赤岩亚群.庄川地区九头龙亚群御手洗组新发现菊石,属Tithonian-Berriasian期,改变了以往Callovian期的传统意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乃仁 张家志 等 《古生物学报》 2004年43卷1期 142-14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广西象州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壳相含泥质石灰岩中发现一个海星口面化石,定名为Devonaster guangxiensis sp.nov..该种中盘较大,腕长且直,下缘板发育,口角板肥大,略尖,与美国标本Devonaster eucharis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承全 祝幼华 《古生物学报》 2003年42卷3期 328-34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黑龙江省东北部绥滨地区海相东荣组最上部产丰富或较丰富的沟鞭藻类,经鉴定达20属30余种,其中有些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包括一新种Leberidocysta suibinensis sp. nov..文中详细地讨论沟鞭藻Oligosphae-r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华舟 沙金庚 等 《古生物学报》 2003年42卷3期 393-40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记述青海唐古拉山北坡雀莫错附近晚三叠世甲丕拉组灰岩中的一类铰齿构造特殊的伟齿蛤类化石,建立新属Quemocuomegalodon gen.nov.及Q.orientus gen. et sp.nov.和Q.longitatus gen. 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金华 小松俊文 《古生物学报》 2002年41卷3期 434-44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描述报道广西中三叠世地层中一类形态相似于克氏蛤(Claraia)的双壳纲化石,经研究,发现海扇科的关键特征丝梳,认为不属于克氏蛤,而可能是Periclaraia属的一个新种;并初步探讨化石层的生态环境,认为可能是相对隔离的盆地中央区.新种是...
【关键词】 Periclaraia;新种;"克氏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廖卓庭 王小娟 《古生物学报》 2002年41卷3期 396-40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依据福建龙岩坑柄煤矿童子岩组保存完好的化石材料,建立中二叠世(阳新统)蛇尾纲一新种--Aganaster? fujianensis sp. nov.,并根据蛇尾纲与腕足类、双壳类等共生化石组合的埋葬特征,认为古代蛇尾纲具有与现生蛇尾纲相似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成果】 99015592 江苏 Q911.7 基础研究 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成果简介】 该项目首次综合了李子舜等(1982)、顾知微等(1984)及沙金庚(1989)对黑省东部龙爪沟群和鸡西群双壳类化石的研究结果,描述龙爪沟群和鸡西群城子河组最下部190种海至半咸水相化石暨鸡西群的23种淡水化石,成果以英文出版。根据裴德组上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秀静 导师:李守军 山东科技大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硕士) 2015年
【摘要】
烟台地区中生代地层仅发育白垩系,其剖面地层发育完整、露头良好,为全国重要代表性剖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工作,结合收集的钻孔资料,对烟台地区中生代地层及古生物进行系统的研究。
野外勘察阶段,对烟台地区中生代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沙金庚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2011年
【摘要】 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双壳类的两极和泛赤道分布现象非常明显。这些双壳类不仅地理分布广,而且地质分布时限多很短,因此,它们均具较大的地层学意义。所有这些中生代呈两极和泛赤道分布的双壳类化石均具很大的浮游异养型胎壳和足丝凹口(张开)或固着痕,表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贾志海 安徽省古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 2010年
【摘要】 安徽省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地层沉积连续、化石分带明显、研究历史悠久、研究成果丰富.该地区下三叠统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微生物岩主要发现于和龙山组上部和南陵湖组下部.和龙山组中的微生物岩分别由藻席和微叠层石透镜体组成,藻席主...
【关键词】 早三叠世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蔡华伟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 2007年
【摘要】 饶平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临福建东山岛,东南频绍安,西南近澄海,西靠潮州,北有汤山水库.本区第四纪地层发育、出露良好,层序清楚,化石丰富.古贝类化石个体数量非常多,属种类型丰富,保存完整.这些双壳类化石标本主要采于砂层和砂砾岩中.二十世纪九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澌苇 导师:沙金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地质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 2006年
【摘要】 类三角蚌类是广布中亚、东亚和东南亚,偶或欧洲的英国南部的一类前缩足肌痕与前闭肌痕相分离,并壳面经常具脊的非海相早白垩世双壳类(软体动物)。我国广西西南部扶绥县那派盆地那派组中蕴藏着丰富并保存完美的类三角蚌类化石群。根据个体发育和居群的研究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方宗杰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 2005年
【摘要】 双壳纲起源于寒武纪大爆发的中后期,但在早、中寒武世它的分异度却一直非常低,个体一直十分微小(1-2mm),未出现任何与适应辐射相关的迹象.全球范围目前已发现的寒武纪双壳类,包括有争议的在内总共也不过5个属而已,它们的时代仅限于早、中寒武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