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75
- 13
- 23
- 5
- 1
- 1
- 1
- 33
- 26
- 15
- 7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高江波 左丽媛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21期 7829-783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导致石漠化现象以及生态功能退化,制约了区域生态-福祉耦合效益的提升.首先从数值变化与空间变异综合的角度,构建了融合均方根偏差法与地理探测器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度指标,进而围绕喀斯特水源...
【中文期刊】 张芳 杜虎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22期 8516-8525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个2 hm2动态监测样地2007、2012和2017年3次植被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重要值、多样性、死亡率、补员率等方面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群落动态特征.结果 表明:2017年样地内木本植物包含46...
【中文期刊】 张芳 曾馥平 等 《生态科学》 2019年38卷5期 38-43页 ISTICPKUCSCD
【摘要】 为了明确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采用定位观测法,选择顺坡种植桂牧1号、顺坡种植玉米、封育、刈割除根、火烧、刈割6种喀斯特峰丛洼地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了这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2...
【中文期刊】 胡芳 杜虎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6期 2170-217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个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优势种的根际与非根际的土壤pH、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探讨不同恢复阶段根际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中文期刊】 李阳兵 李睿康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7期 2523-2535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揭示当前多种因素驱动下聚落演变模式与功能转型的地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时间序列的高清影像数据,研究典型峰丛洼地区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近50年来,尤其最近10年乡村聚落在多重背景下的演变模式、内在机制,及其地域差异.结果发现:(1)...
【中文期刊】 吴建强 李林 等 《生态学报》 2018年38卷19期 6894-6902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广西田东县峰丛洼地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实地观测,构建了适宜的植被生态需水计算模型,估算了区域典型植物群落不同季节的植被生态需水及生态缺水定额,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4种优势植物群落的生态需水定额均是8月最大、1月最小;...
【中文期刊】 刘淑娟 张伟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17期 5528-5536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就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将剖面碳密度与深度做对数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的方法能较准确估算研究...
【中文期刊】 俞月凤 何铁光 等 《生态学报》 2015年35卷22期 7531-7542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中国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域,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3个不同类型森林的6个代表性群落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森林群落乔木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叶>枝>根>干,...
【中文期刊】 杜虎 宋同清 等 《生态学报》 2015年35卷14期 4658-4667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草地、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种植被类型碳格局及其土壤碳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草地、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类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133.84、160.79、179.08和261.24 MgC/hm2,其中植...
【中文期刊】 李阳兵 罗光杰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9期 2195-2207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喀斯特石漠化,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和引起国家层面重视,但当前研究并没揭示岩溶山地土地为什么会发生石漠化这一现象的本质,没有阐明岩溶山地农户为什么要进行不合理活动.通过典型案例研究从理论上解释岩溶山地农户为什么要进行不合理活动这个问题,以从本...
【中文期刊】 徐慧芳 宋同清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18期 5311-531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土地利用方式试验火烧、刈割、刈割除根、封育、种植桂牧1号、种植玉米(面积分别为20m×70m)控制性试验建设,通过网格法(5 m×5 m)采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火烧、刈割、刈割...
【中文期刊】 于扬 杜虎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23期 7455-7466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坡耕地、草丛、灌丛、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6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主要养分、矿质养分和微生物这3组变量共计20个指标的调查、取样和分析,运用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探讨了其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子及两两之...
【中文期刊】 鹿士杨 彭晚霞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8期 2390-239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坡耕地为对照,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任豆、香椿、板栗、柑橘、任豆+桂牧1号、桂牧1号和撂荒7种常见退耕还林还草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分形特征和主要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组成不同...
【中文期刊】 宋敏 彭晚霞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9期 6259-626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m×40m)的网格(10m×10m)取样,以农作区为对照,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3类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表层土壤(0-15cm)有机质的空间变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了其生态学...
【中文期刊】 刘淑娟 张伟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19期 5789-5796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地、乔灌林和次生林3种次生演替植被,并以原生林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
【中文期刊】 潘复静 张伟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2期 335-34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N:P...
【中文期刊】 刘淑娟 张伟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11期 3036-304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运用传统统计方法研究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植被演替阶段(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表层(0-15 cm)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
【中文期刊】 宋同清 彭晚霞 等 《植物生态学报》 2010年34卷3期 298-308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峰丛洼地景观尺度内不同微生境条件和植物群落类型50个样地(20 m×2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用二元物种指示方法(TWINSPAN)对样地内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进行分类,选择10个土壤环...
【中文期刊】 彭晚霞 宋同清 等 《生态学报》 2010年30卷24期 6787-6797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 m×40 m)的网格(10 m×10 m)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4类典型生态景观类型旱季表层土壤(0-10 cm)水分的空间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了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沿严...
【中文期刊】 沈利娜 蒋忠诚 等 《广西植物》 2010年30卷1期 75-81,35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弄拉峰丛洼地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白茅、黄荆、红背山麻杆、黄杞和青冈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并比较它们的净光合作用速率、蒸腾作用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表观量子效率等生理生态指标及其生境中对应的光合有...
【中文期刊】 肖润林 单武雄 等 《生态学杂志》 2008年27卷5期 735-739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桂牧一号杂交象草对不同氮肥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3个追施氮肥处理株高、分蘖数、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高氮追肥处理株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中氮追肥处理分蘖数和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3个追施氮肥...
【中文期刊】 袁海伟 苏以荣 等 《生态学杂志》 2007年26卷10期 1579-1584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探讨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类型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氮素的分布特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集典型景观类型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和林地表层样品及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剖面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土层...
【中文期刊】 欧祖兰 吕仕洪 等 《广西植物》 2006年26卷6期 643-64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采用野外取样和盆栽试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桂西南不同演替阶段退化植被的土壤种子库进行初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其结果:(1)厚度为20 cm的表层土壤的种子库密度,其值变动于0~1 125粒·m-2;(2)在物种丰富度和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均是...
【中文期刊】 王克林 岳跃民 等 《生态学报》 2016年36卷22期 7098-7102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针对峰丛洼地区域石漠化面积削减较为迅速、亟需从前期治理侧重遏制面积扩张转向生态服务提升为主的新阶段后面临的治理投入与分区较为粗放、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针对性、综合效益亟待提升等问题,以生态服务提升为核心目标,系统研究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区域石漠化...
【中文期刊】 胡文帙 王世杰 等 《生态学杂志》 2012年31卷4期 975-980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演变是引发土壤侵蚀及其负面生态效应的主要机制,因此研究二者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普定县的石人寨峰丛洼地为主要研究区域,从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尺度”、“源、汇景观”原理及其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中文期刊】 黄万辉 潘文石 《生态学杂志》 2010年29卷3期 605-610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的灵长类物种,其栖息地十分狭小而分散.典型的热带喀斯特峰丛洼地一峰丛谷地地貌组合,特殊的石灰岩季雨林或次生植被和多种石灰土构成的"石山"景观,与周边的"土山"景观有明显区别.环境的异质性和不连续性,使之成为边界明显但又互相...
【中文期刊】 刘淑娟 张伟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9期 2249-2256页 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运用经典统计方法,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植被演替阶段(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土壤表层(0~15 cm)和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RDA)方法分析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分异成因.结果表明:灌木林和原生林表土的粘粒(<0.002 ...
【中文期刊】 欧阳资文 彭晚霞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09年20卷6期 1329-1336页 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通过网格(10 m×10 m)取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4类典型干扰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分布,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降低,植被由农作物(Ⅰ)-人工林(Ⅱ)-次生林(Ⅲ)-原生林...
【中文期刊】 张婷 张建利 等 《广西植物》 2023年43卷3期 473-483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究地形因子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周边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的影响,该文选取FAST周边喀斯特峰丛洼地3种典型...
【中文期刊】 蔡芸霜 张建兵 等 《生态学报》 2021年41卷12期 4886-4899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农作区是峰丛洼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土地利用强度大,石漠化风险性高,是生态保育的焦点区.合理的耕作模式是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以桂西北典型峰丛洼地农作区——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为研究区,采集典型农田类型火龙果地(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