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2
- 4
- 1
- 46
- 1
- 1
- 1
- 18
- 6
- 5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黄凯 慕志强 等 《四川动物》 2018年37卷4期 426-434页ISTICPKU
【摘要】 两柄动物是衡量城市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指标类群.郊野公园是上海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两栖类栖息地.2015年5-9月,采用样线法对上海市6个郊野公园的无尾两栖类物种种群数量进行调查,采用样方法采集15种微生境变量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大同 《生物学通报》 2000年35卷8期 1-3,封4页ISTICCA
【摘要】 中国有280种左右两栖动物,分隶3目11科.介绍10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部分习性及分布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智荣 吴思雨 等 《生物多样性》 2024年32卷2期 132-14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类群,两种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Bd)和B.salamandrivorans(Bsal)的感染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敏毅 段仁燕 等 《生态学杂志》 2016年35卷8期 2217-222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声学通讯是动物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对无尾两栖动物的配偶选择和成功繁殖起着关键作用.从声学通讯的类型和声谱特征等入手,综述了影响两栖动物声学通讯的3个主要因素:发声器、体内激素及体外激素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激素调控无尾两栖动物声学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茂良 胡昌昊 等 《四川动物》 2025年44卷2期 169-183页ISTICPKU
【摘要】 2023年4-7月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集到一系列蛙科Ranidae与角蟾科Megophryidae物种标本,经形态学比较和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中华湍蛙Amolops sinensis、贵师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束潇潇 唐施翼 等 《生物资源》 2025年47卷4期 354-362页ISTICCA
【摘要】 2023年7月及2024年6月—8月,在陕西省西安市长乐公园(36°15'43″N,108°59'59″E,海拔431 m)、曲江池遗址公园(34°11'59″N,108°59'6″E,海拔442 m)及沣渭生态景观区(34°21'14″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哲 龚大洁 等 《生物学通报》 2022年57卷8期 4-5页ISTICCA
【摘要】 西藏齿突蟾是一种适应高海拔生境的特有无尾两栖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与黄土高原(西部山地区)接壤的地区.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的破碎化,昔日高原上常见的西藏齿突蟾也难觅踪迹.本文介绍了西藏齿突蟾的形态特征、分布与习性,分析了受胁原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外文期刊】 Delfino G ; Drewes RC ; 等 《Tissue and Cell》 2006年38卷1期 65-77页SCISCIEMEDLINE
【关键词】 Amphibian Venoms;Anura;Exocrine Gland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袁连菊 导师:廖文波 西华师范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23年
【摘要】 两栖动物在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适应陆生环境的特征,如肺的出现、皮肤初步角质化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了两栖动物的栖息地环境。皮肤作为两栖动物与环境接触的第一道屏障,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进化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晓科 导师:陈有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动物学(硕士) 2022年
【摘要】 在群落生态学中,嵌套性通常指低丰富度斑块中的物种组成恰巧是高丰富度斑块物种组成的子集的现象。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环境驱动机制来解释生物群落产生嵌套模式现象的原因,但由于嵌套模式的形成机制在不同类群中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环境驱动机制的重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可 汪小萍 等 《生物多样性》 2023年31卷1期 194-20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通常具有物种特异性,了解其鸣声特征信息,是利用生物声学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及物种监测的前提.本文汇总、整理了2012-2020年间利用高保真录音设备在野外记录的43种(隶属于7科26属)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数据,以及相应的鸣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彦君 赵龙辉 等 《生物多样性》 2023年31卷1期 111-12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两栖类生存,但该区域的无尾两栖类多样性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新兴的生物声学方法,调查该地区无尾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了解蛙类鸣叫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在国家公园霸王岭片...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鸣叫行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蔡炎林 导师:崔建国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动物学(硕士) 2019年
【摘要】 在繁殖季节,无尾两栖类主要通过鸣声信号进行交流。它们的声音通讯往往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干扰。高海拔地区由于其低温、低氧以及强紫外辐射的极端环境已经造成多个物种的适应性反应。关于高原极端环境对无尾两栖类声音通讯的影响的研究很少。我们选择倭蛙(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丽 导师:陈晓虹 河南师范大学 生物学 动物学(硕士) 2010年
【摘要】 运用组织切片制备方法结合数据测量和统计分析,对中国境内分布的无尾两栖动物14个物种的皮肤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无尾两栖类皮肤的显微结构和皮肤衍生物的组成与两栖动物基本一致。2)无尾两栖类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层分为角化层、过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宇浩 吴家祥 等 《动物学杂志》 2024年59卷6期 961-96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2023年10月,在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采集到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棱皮树蛙属(Theloderma)物种成体雄性和亚成体标本各1号,经形态特征比较,所采集标本与印支棱皮树蛙(T.gordoni)基本一致.基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成 舒国成 等 《四川动物》 2019年38卷1期 111-120页ISTICPKU
【摘要】 2017年末,我国的两栖动物已记录3目14科466种,其中,无尾目Anura 10科386种.蝌蚪是无尾两栖类物种的幼体,具有一系列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特征和一个特别的变态过程,是无尾目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蝌蚪的形态特征散见于各个物种的形态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动物学报》 2007年53卷4期 750-754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许多卵生动物具有对付食卵者的精巧策略以降低死亡率,因为早期发育阶段的捕食压力能显著影响具复杂生活史动物的生存.两栖动物卵被水蛭等很多物种所捕食.我们查阅了水蛭捕食两栖类卵的文献,发现27篇论文.在所报道的水蛭捕食两栖类卵的例子中,无尾类(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动物学研究》 2006年27卷3期 225-234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Leptodactylus labrosus属于陆地坐-等型的捕食者, 其食物包括地表的、掘地的及飞行昆虫, 其中蚂蚁数量最多. 曾有报道Bothrops asper是其天敌. L. labrosus主要栖息于落叶及半落叶林潮湿的环境中,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忠权 王义权 等 《动物学研究》 2004年25卷3期 185-190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现存两栖类3个目的系统发生关系仍然没有统一意见,最广泛被接受的假说是单系起源,并且无尾类和有尾类为姐妹群关系而排斥蚓螈类(蛙类假说).然而,这一假说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在测定了泽蛙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基础上,与已知其他的6种两栖类进行详细的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艾永斌 杨旭升 等 《四川动物》 2018年37卷4期 373-380页ISTICPKU
【摘要】 相比于其他取样方法,非损伤性取样对动物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因而在动物保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两栖类中通过体表擦拭进行非损伤性取样的方法已有报道,但是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零星物种,且均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取样,并不适用于野外就地取样.本研究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跃 岳继萍 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4年45卷5期 587-59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无尾两栖类动物所含有的生理活性物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功能复杂,是发掘天然抗肿瘤肽的巨大资源库.本文主要概述了无尾两栖动物中抗肿瘤肽的组织分布、分类、理化性质及主要作用机制,为开发两栖类动物多肽有效成分提供理论参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晶尧 李丕鹏 等 《四川动物》 2010年29卷1期 63-65页ISTICPKU
【摘要】 2008年5月在重庆市酉阳县采集到7号体尾背部具有"Y"形斑纹的蝌蚪,对其形态特征和口部结构予以描述,经与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 boringii和崇安髭蟾瑶山亚种V. liui yaoshanensis蝌蚪比较,确定其为峨眉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帆 《四川动物》 2009年28卷4期 611-613页ISTICPKU
【摘要】 2005年至2007年对重庆四面山的两栖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采集,共有两栖动物1目5科11属18种,其中无尾目弧胸类(蟾类)2种、固胸类(蛙类) 16种.建议加强对该地区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小朋 梁刚 等 《动物学杂志》 2009年44卷3期 108-11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用光镜观察了4种两栖爬行动物嗅器和犁鼻器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鼻囊内开始分化出犁鼻器,犁鼻器位于嗅器的腹外侧,但犁鼻器还不发达;隆肛蛙(Feirana quadranus)犁鼻器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文雅 郑中华 等 《动物学杂志》 2008年43卷1期 109-11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采自我国的蟾蜍属(Bufo)7种(亚种)的精子形态,对精子各部位量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该属7种(亚种)精子的形态基本相同,精子由头部、中片和尾部组成,头部细长微弯且前端渐尖,中片有球状突起,尾部长,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刚 徐宁 等 《四川动物》 2007年26卷2期 347-350页ISTICPKU
【摘要】 对贵州道真县大沙河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 .共采获两栖动物2目8科15属27种(亚种),占贵州省两栖动物总种数62种(亚种)的43.5%; 爬行动物3目10科(亚科)28属34种(亚种),占贵州省爬行动物总种数104种的3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键 高红英 等 《四川动物》 2007年26卷4期 822-826页ISTICPKU
【摘要】 1996~2007年对四川省资阳市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两栖类7种,其中有尾目1种,无尾目6种;爬行类18种,其中龟鳖目2种,有鳞目蜥蜴亚目5种、蛇亚目11种,其中包括新记录1科3属5种.建议加强对该市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严峰 龚大洁 等 《四川动物》 2006年25卷2期 336-338页ISTICPKU
【摘要】 调查表明甘肃有两栖类动物24种,其中有尾目3科3属3种,无尾目6科21种.属于古北界的有5种和亚种,属东洋界的有14种,其余5种为两界兼有种.对引起甘肃省两栖类动物种群衰退、变异和灭绝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若干针对甘肃两栖类动物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龚大洁 杨莉 《四川动物》 2006年25卷2期 329-331页ISTICPKU
【摘要】 甘肃无尾两栖类动物共有6科、16属、32种和亚种,在两栖动物中占绝对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直接威胁着无尾两栖类的生存环境,也造成其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本文在对甘肃无尾两栖类动物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无尾两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业辉 张守纯 等 《动物学杂志》 2006年41卷3期 118-12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两栖类种群全球性衰退是21世纪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与澳大利亚、美洲北部、中部、南部及欧洲的两栖类种群衰退有关.由壶菌引起的壶菌病是变态后的无尾类所患的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