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5
- 13
- 4
- 3
- 19
- 7
- 6
- 5
- 1
- 19
- 10
- 8
- 7
- 6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向文珍 张贺 等 《中药材》 2024年47卷9期 2146-2153页MEDLINE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建立生物反应器液体发酵培养刺人参组培不定根的繁殖体系,研究MeJA诱导下刺人参三萜总皂苷的积累量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方法:以刺人参根为外植体,筛选出诱导不定根的最适培养基激素配比;利用液体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在 10 L气...
【关键词】 刺人参;不定根;茉莉酸甲酯(MeJ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江伟 吴振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年27卷5期 146-15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工程的核心设备,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反应器生物加工的效率.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工程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应运而生,此后,随着动植物细胞培养,高等真菌培养,藻类培养等生物过程的发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克明 钟键江 《菌物系统》 2003年22卷1期 123-12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对以粉丝生产废液为主要培养基,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双载体固定红曲Monascus purpureus,采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重复发酵生产红曲色素进行了考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粉丝生产废液经适当补加营养盐可作为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良好培养基,其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克明 《菌物系统》 2000年19卷2期 268-2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对采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包埋固定红曲(Monascus purpureus)发酵生产红曲色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pH值5~6;发酵温度30℃;通气量035vvm;固定化细胞粒子接入量20%;发酵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裕国 汪钊 等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0年25卷2期 105-10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对外循环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的气含率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气含率与操作条件之间的关联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井冈霉素发酵试验,并与10L机械搅拌生物反应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当外循环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的空气喷嘴直径为1.5和3.0mm时,井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克明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5年22卷1期 16-18页
【摘要】 为了解决红曲菌在搅拌罐中进行深层发酵时易形成菌丝团或缠绕于搅拌叶上而造成的氧气及其它营养物质传递困难和搅拌阻力增加等问题,研究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固定红曲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中间歇重复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方法.通过固定化细胞制备、增殖培养、生物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余斐 吴诚德 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29卷z1期 52-54页
【摘要】 应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及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得到细胞生长和紫杉醇合成动力学曲线.经过反应器动力学的比较,结果表明红豆杉细胞较适于在机械搅拌式反应器中培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小龙 李啸 等 《黑龙江科学》 2020年11卷10期 13-15页
【摘要】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及欧拉——欧拉双流相模型对两种进料管不同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仿真出的液相速度云图、速度矢量图及气含率云图的分析,得到了这两种反应器内气液二相的流动情况,并发现双进料管气升式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泽熵 李鑫 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43卷4期 585-589页
【摘要】 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原理的研究,结合微藻的生境需求,改进已有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为一种高能效的新型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新型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具有高效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利用余热节约能源、易工程放大实现规模培养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藻类细胞培养和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香琴 刘天庆 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8年22卷6期 985-991页
【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是重要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和理想的基因治疗靶细胞,但在骨髓中的含量非常少,需体外扩增才能满足临床需求.今将第四代MSCs与Ⅰ型胶原溶液混合后接种于中空纤维膜(HFMs)内,置37℃、5% 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淑杰 陈桂红 等 《环境工程学报》 2007年1卷5期 55-59页
【摘要】 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反应沉淀一体式矩形环流生物反应器,通过清水实验研究了其结构特性(环流区内导流板顶端与液面的距离,固定宽度下环流区长度变化)对反应器充氧性能、气含率、气体上升速度和液体循环速度的影响,并在优选结构的反应器中进行了模拟污水试...
【关键词】 反应沉淀一体式矩形环流生物反应器;气升式环流生物反应器;充氧性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谯顺彬 张奕婷 等 《食品科学》 2007年28卷8期 147-152页
【摘要】 本研究设计了用于螺旋藻培养的新型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并用响应曲面法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试验选取影响螺旋藻生长的四个关键因素即光照强度、通气量、培养时间和接种量,并对其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建立了以藻体干重为响应值的二次多项式方程.试验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洪厚胜 张庆文 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6年20卷1期 85-89页
【摘要】 在对气升式内环流生物反应器内部流动分析基础上,全面考虑反应器下降管中气泡的并聚破碎、气液两相间相互作用和滑移等, 建立了能描述反应器下降管中复杂流动的CFD数学模型. 运用CFX-4.4对模型方程进行求解, 通过求解得到了包括气液两相速度场...
【关键词】 气升式内环流生物反应器;计算流体力学;气液两相流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勇 应巧兰 《饲料工业》 2003年24卷5期 11-13页
【摘要】 比较了三角瓶和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下雨生红球藻797株的生长和营养盐吸收.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雨生红球藻的生长速率为三角瓶培养的2.5倍,而营养盐消耗却较少,三角瓶培养下N、P营养盐消耗量分别为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消耗量的2.5倍和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陈书安 生物制品研发与质量控制及生物反应器研讨会 2011年
【摘要】 基于已经建立的藏红花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研究了其气升式反应器培养。结果表明,采用气升式反应器培养,通气量和接种量对藏红花细胞生长速度和藏红花素均有一定影响。按照6%的接种量,藏红花细胞在当通气量为0.02 m2/h的2.5L导流筒气升式生物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罗凯 导师:罗建平 合肥工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 2005年
【摘要】 怀槐是我国珍贵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稀少,其药用成分异黄酮具有显著的保肝、抗肿瘤、抗氧化及防治骨质疏松等药理活性。为了通过怀槐细胞的大规模培养生产怀槐异黄酮实现怀槐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论文对怀槐培养细胞生产异黄酮的悬浮条件进行了优化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曾冬明 导师:林建强 山东大学 生物学 微生物学(硕士) 2006年
【摘要】 利用微生物进行金属矿石的浸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也开始得到应用。微生物浸矿具有成本低、金属回收率高及环境友好等特点,已在工业上用来从废石、低品位原料中回收铜和铀,也适用于高品位的硫化矿与精矿,在金的提取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思晔 导师:齐瀚实 上海交通大学 药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 2005年
【摘要】 大型海藻体内含有多种具潜在重要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物质,通常这些物质在藻体中含量低微,并且这些物质化学结构复杂,使得直接提取或者人工合成极为困难。光生物反应器所提供的可调控和工程优化的培养环境有望成为优化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有效手段。大型海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田治立 导师:王长海 大连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生物化工(硕士) 2004年
【摘要】 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是硅藻门、中心藻纲、盒形藻目、角毛藻科、角毛藻属的一种海水生浮游微藻,也是双壳贝类、海胆、海参以及甲壳类等幼体的优质饵料.目前,生产上多为采用f/2配方的室外开放池式培养,培养效率低、细胞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军 导师:丛威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生物化工(硕士) 2003年
【摘要】 该文以产烃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为研究对象.在以生长速率作为首要指标的前提下,确定葡萄藻357为实验藻种.考察了无机碳源、氮源、磷源和NaF对葡萄藻生长的影响.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葡萄藻,结果表明:对数生长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郝建欣 第十届全国生物化工学术会议 2002年
【摘要】 通过实验和回归分析得出光强在盐藻培养体系中的衰减关联式为I=I<,0exp>(-(-0.0041+3×10<'-7>C)×L);采用20升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盐藻,并进行了不同光照强度培养比较,提供培养液光能为2W/L条件下,延滞期1-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郝建欣 导师:蔡昭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生物化工(硕士) 2002年
【摘要】 盐藻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单细胞绿藻,其规模化生产中,藻种可控培养已成为稳定生产的关键.该文研究了盐藻的培养特性,探索了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盐藻的条件,为利用反应器进行规模生产中藻种制备提供了实验依据及相关技术.培养过程中重点考察了细胞生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喻国策 第九届全国生物化工学术会议 2000年
【摘要】 对一种适合微藻细胞培养的含内光源的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进行了流体力学和气液传质的基本测定.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的操作条件下,总结气含率、表观液体上升速度、表观液体下降速度、气液传质系数随表观气速的升高而增大,液体循环时间和混合时间随表观气速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栩 导师:周百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硕士) 1999年
【摘要】 对自行研制开发的气升式藻类光生物反应器的特性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冷模实验,比较通气管和导流筒设置对气升式反应器的气含率、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循环时间和导流筒内流体雷诺数的影响;提供提高二氧化碳传递速率和通气效率的理论依据.以小球藻和海带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志勇 导师:郭祀远 李琳 华南理工大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制糖工程(博士) 1998年
【摘要】 该论文采用循环磁处理技术强化螺旋藻生长过程,并通过生物富集技术培养富含微量活性元素的功能性螺旋藻.与此同时,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新型高效的管道气升式循环磁处理光生物反应器,提出了养殖高附加值螺旋藻的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对磁致生物效应及微量元素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国轮 郭学武 等 《云南植物研究》 2005年27卷1期 71-80页SCIMEDLINEISTICCSCDBP
【摘要】 以果蝇为靶标,对15种蘑菇液体培养产物的毒性进行了检测,发现硫磺菌红色变种Laetiporus sulphureus var.miniatus和硫磺菌原变种Laetiporus sulphureus var.sulphureus液体培养中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植物学通报》 2007年24卷4期 526-53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利用2.5 L柱状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采用接触法进行了满天星(Gypsophila paniculata)增殖培养.结果表明:外植体接种密度(每个反应器接种外植体个数)为35比密度为25和45更有利于满天星的增殖生长,平均每个生物反应器内可获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米力 李玲 等 《生物工程学报》 2002年18卷3期 360-36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抗体在基础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免疫预防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其产业化的进程.目前工业化生产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发酵罐、中空纤维和固定床等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以微载体、微包囊法在体外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远山 陈小龙 等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7年28卷2期 77-8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筛选产腺苷蛋氨酸(SAM)的酵母菌并进行诱变育种.方法 以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酵母菌株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SAM.利用紫外线和γ-射线处理对菌株进行诱变.结果 从34份土样中筛选到1株产SAM的酵母菌Q95菌株,经过5轮紫外线诱变和1轮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