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2
- 2
- 10
- 3
- 6
- 5
- 4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学位论文】 作者:孙悦 导师: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博士) 2018年
【摘要】 仙虫科Amphinomidae和锥头虫科Orbiniidae是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中两个常见类群,其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栖息环境多样,是重要的海洋底栖动物。我国各海区都有仙虫科和锥头虫科分布,也有过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傅素晶 导师:蔡立哲 厦门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博士) 2021年
【摘要】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是许多经济鱼、虾和贝类幼体阶段的优质饵料,是底栖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小型底栖动物对于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使这类生物成为海洋环境质量重要的指示生物。根据沉积物质量评价三元法,底栖群落生态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晓晓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20年
【摘要】 本研究于2017年4-6月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邻近海域水深为2896-7837m之间的23个深海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环境因子的样品采集,对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类群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清河 导师: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博士) 2019年
【摘要】 于2016年9月和12月对黄、东海交界海域共计20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采样调查。对调查海域内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底栖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和形态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何蕾 导师:华尔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19年
【摘要】 为研究小型底栖动物年际和季节变化,分别于2011年6月、11月和2014年5月、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调查船在渤海海域(37.0°—40.0°N,118.0°—122.0°E)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的取样,对其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宋肖跃 导师: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 海洋科学 海洋生态学(博士) 2018年
【摘要】 绿潮是某些海洋大型绿藻类植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呈现爆发性增殖的一种异常生态现象,而这些能引发绿潮的植物通常被称为绿潮藻类。绿潮通常发生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澙湖、河口、内湾及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海岸地区,常多年连续爆发。随着沿岸海域富营养化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高春子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18年
【摘要】 为研究不同季节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动态变化,于2014年冬季(2月)、春季(5月)、夏季(8月)以及秋季(11月)在胶州湾海域14个站位采集了沉积物样品,探讨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朱艳梅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17年
【摘要】 为评估半封闭海湾的海洋沉积物质量,于2011年5月对渤海湾海域35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35个站位沉积物重金属(Cd、Cr、Cu、Ni、Pb、Zn、Co和M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缪国培 导师:黄晖 中国科学院大学 水产 水产养殖(硕士) 2016年
【摘要】 珊瑚礁是一种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而潜水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三亚已成为全世界年接待旅游潜水者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为了研究三亚旅游潜水区的珊瑚礁造礁珊瑚、鱼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现状和变化,本论文选取了西岛、大东海、亚龙湾和蜈支洲作为研究区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清河 导师: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生态学 生态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ind./10cm2,平均生物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杜永芬 导师:徐奎栋 类彦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博士) 2008年
【摘要】 微型和小型底栖动物是底栖微/小食物网的重要构成。相对浮游生态系统,迄今国际间对底栖食物网的认知极为欠缺。这一方面是由于微型生物形态和功能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障碍一主要是微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的定量提取和定性分析。本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邝起宇 胡亮 《生物多样性》 2024年32卷5期 110-12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戎嘉余 黄冰 《古生物学报》 2023年62卷1期 1-2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首次记载云南镇雄奥陶系顶部尾坝层(赫南特晚期)硅化腕足类,命名其为幼始准携螺贝群落(Eospirigerina putilla Community).将它与贵州毕节、仁怀观音桥层的德姆贝-褶窗贝群落(Dalmanella-Plectothy...
【关键词】 晚奥陶世大灭绝;腕足动物群大演替;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