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2
- 46
- 10
- 8
- 1
- 48
- 14
- 9
- 8
- 3
- 15
- 12
- 10
- 8
- 7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尹婷婷 赵峰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24年48卷7期 1111-1119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研究采用环境RNA技术探究西太平洋M4海山区细菌多样性,并与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解析细菌代谢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环境RNA和DNA技术检获的物种构成相似,但真光层中蓝细菌在RNA中的占比明显高于DNA,显示其高代谢活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智 王发左 等 《生物技术通报》 2012年10期 199-20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从南海深海沉积环境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编号为00457的真菌,基于形态学特征、ITS和5.8S rD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白黄笋顶孢霉( Acrostalagmus luteoalbus).活性研究表明,其代谢产物粗浸膏的卤虫致死活性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聂唱 侯佳林 等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0年39卷3期 319-328页
【摘要】 嗜冷希瓦氏菌Shewanella psychrophila WP2分离自深海沉积物,其拥有目前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中最大的基因组,为6.4 Mb.通过对S.psychrophila WP2的完整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和代谢潜能分...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深海;Shewanell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清武 胡丽琴 等 《西南农业学报》 2015年28卷6期 2803-2808页
【摘要】 模拟低温(10℃)环境分离纯化培养南海深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滤纸片扩散法测试可培养细菌发酵液的抑菌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从南海深海沉积物中共分离获得相关可培养细菌32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世伦 侯继伟 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年39卷11期 1769-1772页
【摘要】 为了模拟深海的高压高温极端环境,设计研制了一套深海极端环境模拟平台控制系统.对模拟平台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针对高压高温微流动体系的压力自动控制方法和采用PID控制加双Smith预估反馈的温度控制策略.实现了压力的实时闭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亮霆 肖湘 等 《微生物学报》 2021年61卷9期 2643-266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氨氧化古菌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微生物类群之一,驱动氮循环.尤其在深海,其相对丰度可达原核生物的20%-40%.然而,纯培养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们全面认知深海氨氧化古菌的生理特性和生态贡献.本文系统性地分析了深海环境特征与微生物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艺源 张守梅 等 《菌物学报》 2020年39卷7期 1291-130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真菌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有关深海真菌研究逐渐增多,丰富了人们对海洋真菌多样性与分布特点的认知.本研究从菲律宾海盆深度约5 000m处采集沉积物样品16份,基于传统培养方法调查真菌多样性,并对部分菌株的生物学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党志英 张立军 《古生物学报》 2020年59卷4期 430-44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提要西秦岭甘南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半深海-深海相地层中赋存丰富的遗迹化石,出现了居住迹、觅食迹、停歇迹和牧食迹4大类,14属,包括:Arenicolites、Chondrites、Dictyodora、Diplichnites、Dipl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2018年37卷3期 341-351页ISTICPKUCSCD
【摘要】 近年来大量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受到地理区位与MIS3阶段以来气候变化双重影响,华北地区的本地文化与新来者持续移动扩散.本地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与新来者交流融合,演进为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特色的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来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瑞雪 蹇华哗 等 《微生物学通报》 2017年44卷4期 983-99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在深海来源穿梭载体pSW2的基础上构建低温诱导高效表达载体,为最终获得环境污染物高效降解菌提供基础和工具. [方法]通过最小化敲除实验确定载体必需基因,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检测载体的表达能力变化,进一步添加纯化标签、多克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高志远 导师:陈颢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硕士) 2020年
【摘要】 深海环境中分布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些微生物具有复杂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以适应深海低温(局部高温)、高压、高盐、黑暗、寡营养等极端环境。因此,研究深海极端环境中微生物,为探究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晓娜 导师:李静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生物工程(硕士) 2020年
【摘要】 本研究旨在对分离自马里亚纳海沟沉积物的两株严格依赖海水生长的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gloriosaeMLY014和SaccharopolysporagregoriiBM8-3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以10个陆生环境来源的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朱方超 导师:贺丽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博士) 2020年
【摘要】 海参和阿尔文虾分别是深海平原和热液区典型的无脊椎动物。海参在深海底栖生物中常常占据优势地位,它们面临着深海环境所带来的低温、寡营养、超高静水压等一系列挑战。肠道微生物作为生物共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宿主的消化、营养、生长、繁殖和免疫等过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郑平 导师:孙松 中国科学院大学 海洋科学 海洋生态学(博士) 2018年
【摘要】 深海因其高压、黑暗以及光合作用来源的有机物匮乏等特征,长期被视为“生命荒漠”,随着海洋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在深海中存在另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即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化能自养菌利用氧化环境中CH4、H2S等还原性的物质释放的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欣伟 导师:肖湘 上海交通大学 其他 (博士) 2014年
【摘要】 本课题以深海细菌Shewanella piezotoleransWP3作为研究对象,以WP3的厌氧呼吸系统作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厌氧呼吸系统对不同深海环境因子(高静水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和铁浓度等)的响应以及全局调控因子(铁稳态调控蛋白和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贾文文 导师:闫培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物学 微生物学(硕士) 2013年
【摘要】 近年,随着病菌耐药性的增强,人们对新型抗生素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时,微生物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使得放线菌在天然产物的产生与筛选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家对陆地放线菌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寻求从新的、独特的环境中分离到放线菌成为重要工作。海洋深海环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艳 导师:安利国 黄晓航 山东师范大学 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硕士) 2009年
【摘要】 深海热液区是大洋底部的一个特殊区域,具有高温,高压,重金属胁迫等极端特点。深海热液区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产能系统,它很少依赖光能,主要通过微生物转化形成化学能。由于热液区急剧变化的物理和化学梯度,微生物的多样性极为丰富,包括极端嗜热、嗜冷,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双喜 导师:邵宗泽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硕士) 2008年
【摘要】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洋砷的主要来源是岩浆活动,深海热液口活动是砷的一个重要来源。微生物通过累积、甲基化、氧化、还原等作用参与砷价态改变和元素循环,但是目前关于海洋环境的砷抗性菌知之甚少,尤其是深海环境。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帅帅 曹文浩 等 《生态科学》 2018年37卷1期 186-191页ISTICPKUCSCD
【摘要】 海鞘是海洋污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附着会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在中国沿海,引发生物污损的海鞘共8科20属40种,其中渤海海域7种,黄海17种,东海23种和南海27种.北方海域以柄瘤海鞘(Styela clava)、乳突皮海鞘(M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帆 李福英 等 《生物学杂志》 2013年30卷3期 20-2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从一株深海环境中筛选到的产低温脂肪酶菌株Dspro004出发,对其进行了紫外诱变筛选,以期获得高产脂肪酶的突变菌株.实验结果表明,选择致死率为81%的诱变剂量,获得了一株能稳定遗传的正突变株UM3,该突变株酶活力可达2540 ~ 2710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双喜 邵宗泽 《微生物学报》 2008年48卷10期 1351-135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为了筛选深海砷抗性菌,了解印度洋中脊深海沉积物砷抗性菌的多样性情况.[方法]通过砷富集培养,筛选出砷抗性菌;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与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法两种手段分析了富集物中砷抗性菌的多样性.利用兼并引物P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军 赖其良 等 《微生物学报》 2008年48卷9期 1208-1213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为了从深海环境中筛选新的多环芳烃降解菌,了解其降解基因及降解特性.[方法]以原油作为碳源从印度洋深海海水样品中富集筛选出降解能力较强的多环芳烃降解菌,并根据已报道的相关菌属的多环芳烃起始双加氧酶大亚基序列及侧翼序列设计兼并引物进行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GONG Yi-ming 龚一鸣龚一鸣 《古生物学报》 2001年40卷2期 177-18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天山志留系、石炭系和东昆仑-西秦岭三叠系浊积岩系中遗迹化石发育,经研究计有:Helminthopsis hieroglyphica, Neonereites biserialis, N. uniserialis, Palaeophycus...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越 袁金良 等 《古生物学报》 1999年38卷1期 114-1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产于安徽淮南下寒武统馒头组上部浅水台地相灰岩和棕褐色页岩中的遗迹化石鉴定为5属5种,包括1新种,它们是Beaconichnus ichnosp.,Diplichnites ichnosp.,Phoebichnus minor ichnos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阴家润 姚化舟 等 《古生物学报》 1999年38卷2期 228-23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四川西部白玉地区上三叠统以Phycosiphon为优势属的深水复理石遗迹相,与菲律宾苏禄海的现代浊积序列中Phycosiphon遗迹群落特征最为相似,显示了构造活动带深海环境的贫氧和高沉积速率的特点.这些Phycosiphon遗迹化石因沉积...
【关键词】 Phycosiphon;复理石相;晚三叠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雅丽 张炯 等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3年35卷1期 144-148页
【摘要】 深海环境通常具有高盐,高压,高/低温,无光照等特点,使得海洋微生物存在一套独特的生理代谢机制和分子细胞结构,然而迄今绝大部分深海微生物不能在实验室条件下被分离培养,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遇到很大挑战.本研究通过不依赖培养的方法研究海洋微生物的基...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fosmid宏基因组文库;海洋微生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蒋春跃 沈燕方 等 《海洋科学》 2008年32卷2期 96-封3页
【摘要】 <篇首> 热水生物与地球生命起源的关系是当前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由于缺乏食物来源,深海环境一直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热液活动为海底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源,从而在生命的"禁区"里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群[1,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奇 仲伟茂 等 《微生物学通报》 2018年45卷9期 1904-191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背景]深海环境复杂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真菌资源,为深海真菌结构新颖代谢产物化学及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新契机.[目的]对南海深海环境来源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代谢产物活性初步研究,旨在筛选和发现潜在的药源真菌新资源,为南海深海真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明源 季秀玲 等 《生命科学》 2012年24卷2期 205-210页ISTICCSCD
【摘要】 极地和深海是地球上较为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由于长期处于低温、寡营养和黑暗封闭的环境中,大多缺乏基本的光合作用,而被认为是研究生命进化和地球环境演化等问题的“活化石”.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低温噬菌体的丰度却很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泽群 郑慧清 等 《生物学教学》 2025年50卷6期 6-9页PKU
【摘要】 不同于依赖太阳能的陆地和浅海生态系统,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生物群落的能量来源于化能合成微生物对硫化物、甲烷等化学物质的利用.在黑暗、高压、高还原性的深海生境中,多细胞生物与化能合成细菌共同适应进化并形成共生体,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形成了特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