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856
- 112
- 69
- 1424
- 84
- 21
- 18
- 16
- 96
- 87
- 84
- 70
- 5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晨 潘桂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6卷12期 1089-1090页ISTICCSCDCA
【摘要】 <篇首> 杨栗山,名璇,字玉衡,晚号栗山老人,河南夏邑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临证中杨氏强调升清降浊,治法以逐秽为第一要义并兼以解毒,现将其主要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君 孔沈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8期 28-29页
【摘要】 清代医家郑寿全在医学理论、辨证分型、临床用药等方面均善于从阴阳两纲入手,是一代伤寒大家。他不仅善于治疗各种阳虚证的疑难杂症,对于阴虚证的论治也给人无限启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毕肯·阿不得克里木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 等 《新疆中医药》 2013年31卷4期 57-61页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清代医家唐容川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 选择唐容川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杏林 《中医文献杂志》 2013年31卷5期 9-10页
【摘要】 《玄机活法》是新近发现的清代医家沈又彭的著作,该书对研究沈氏医学思想具有一定学术价值,而且对进一步了解沈氏的生平有所帮助.本文对沈又彭以及《玄机活法》一书作简要介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敏 储全根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年23卷1期 69-71页
【摘要】 <篇首> <伤寒论>迭经战乱,辗转传抄,原貌早非,加之详于方证而略于医理,至后学不得门径而入.历代医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卢军 赵坤 等 《光明中医》 2009年24卷9期 1667-1668页
【摘要】 中国古代"痧"称之为"沙虫"沙病""痧胀","沙病"记载首见于南宋."痧胀"兴起于清代,范围颇广,基本成为疫病和不明出疹性疾病的总称.在清代出现了许多治"痧"大家,其在痧证的辨证论治方面,为当今许多传染性出疹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中医治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龙奉玺 《江西中医药》 2007年38卷4期 12-13页CA
【摘要】 脾肾相关理论在不同时代均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本文试将清代医家对脾与肾两脏的关系从脾肾互济、脾肾失济和脾肾同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总结清代医家对脾肾相关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安丽娟 《现代中医药》 2005年25卷6期 11-12页CA
【摘要】 <篇首> 清代医家程国彭,字钟龄,酷嗜医学,潜心钻研三十载,著成<医学心悟>一书,他对不少病证的辨治融会前贤之精华,结合平日所得,苦心揣摩、沉思力索,提出了超人之见.程氏尤其对咳嗽的论治有独特见解,所创止嗽散至今被广为使用,笔者仅就<医学心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卜俊成 尹笑丹 等 《河南中医》 2023年43卷4期 514-517页ISTIC
【摘要】 《医学指南》共分为五卷,卷一为医论,论述了作者诊治疾病的观点;卷二为内科和男科证治,记述了作者诊治头痛、鼻病、齿病等内科疾病,遗精、白浊、阳痿等男科疾病的经验和用方;卷三为妇科和儿科证治,记述了作者诊治月经病、胎产病、产后病等妇科病,内热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立维 张其成 《中医杂志》 2018年59卷5期 369-373页ISTICPKUCSCD
【摘要】 清代废除了明代的世医制度,使得医家的出身背景多样化,通过对医家从业原因的考察可以了解其出身背景和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理解医家的学术思想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与总结,认为清代医家的从业原因可概括为科举失利,弃举习医;遭逢变故,转而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岳铭 张佛明 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1卷2期 501-505页ISTICCA
【摘要】 清代岭南医家刘渊所撰的《医学纂要》是一本既言其验、又探其要的综合性医著.《医学纂要》对于中风的辨治既传承了张仲景与张景岳的理论与观点,又在遣方用药中体现了创新.刘渊在辨治中风时,从痰论治,调补脾肾;在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经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姗姗 叶磊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24卷1期 92-94页ISTICCA
【摘要】 从清代医家陆以湉的生平及其所著<冷庐医话>中医道医德、诊法辨证等方面探讨其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岩松 刘铁钢 等 《中医教育》 2024年43卷2期 86-90页
【摘要】 说课是教学交流研究中的有效形式和重要环节,是集体备课的发展,以说课形式,分析清代温病四大家医案赏析课程的特色及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对该课程的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授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介绍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濮姗姗 杨奕望 等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32卷6期 1083-1085,1091页ISTIC
【摘要】 清代名医曹存心,医术高超,被誉为"德被吴中,名驰海外".其诊治急性水肿颇具特色,以肺、脾、肾三脏为纲,尤重脾土之制水.承袭中医典籍,对《素问》"因于气为肿"有所阐发,以运气学说为纲,强调因时施治.临证以仲景之法为宗,灵活化裁经方,往往以一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必安 韩雨欣 等 《医学与哲学》 2022年43卷16期 71-73页ISTICPKU
【摘要】 依据学术界共识,将清朝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尝试通过五运六气学说,对周扬俊、余师愚、陈虬等清代治疗瘟疫有特色的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大司天""小司天""三年化疫"理论及《黄帝内经》的"五疫"理论,论述不同医家所处时期疫病发生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一竹 郭莹莹 等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24卷9期 971-975页
【摘要】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清代医家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景岳全书》《类证治裁》《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便秘的方剂,提取信息、规范名称后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方雨萱 周玄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28卷5期 689-691,700页ISTICCSCDCA
【摘要】 探究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治疗闭经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其评注与医案进行分析,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对其治疗闭经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总结,认为闭经的病机多有天癸不足、瘀血阻滞、痰塞胞门和气愆成病,诊断重视禀赋、脉证互勘,治疗重法轻方、辨证合法、不妄攻通、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明春 许迎 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9卷10期 2421-2423页ISTICCA
【摘要】 有关伤寒六经传变的方式和原因,是历代注家争论的热点.清末岭南中西汇通医家陈珍阁在其《医纲总枢》中亦涉及对伤寒六经传变的认识.陈珍阁所理解的伤寒为狭义伤寒的概念,而非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书中"附辨古传论伤寒证传经之谬"篇,批判了医家在治疗伤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梦琦 劳慧敏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5卷5期 640-645页ISTIC
【摘要】 目的:对《中华医典》中清代医家治疗哮喘的部分方剂进行整理分析,探索其治疗哮喘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现代研究治疗提供宝贵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中"哮""呷嗽""喘""喘息""喘气""气短""咳而上气""气促""齁喘"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超琼 李赣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27卷7期 1081-1083,1098页ISTICCSCDCA
【摘要】 近代(1840~1949年)上海开埠以后,各类瘟疫频发.利用报刊、杂志、档案、医著等相关史料,探究近代上海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特色,以冀为当今疫病的防治提供线索.近代疫情流行之际,沪上中医师承古方、自定疗法,中西并行、巧用西学,改善环境、卫生防...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凌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2卷7期 6-9页ISTICCA
【摘要】 庆恕是清代辽宁地区的儒医代表,他学有正宗,远取诸贤,近衷时代,善于酌古准今,择要类从,可作为医道三折肱之代表医家.理论上,他敢于不拘旧论,择善而从,以补中益气汤之一方,开劳复证分类之新.临床上,他善于分析病机,对证施治,以补中益气汤之八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彩娟 孙理军 等 《四川中医》 2020年38卷6期 32-35页ISTIC
【摘要】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小儿温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当今儿科温病诊疗中仍有启迪及借鉴作用.笔者认真研读其儿科相关著作,认为其小儿温病诊疗特色鲜明:辨证方法多样;小儿温病四诊相参,舌诊为主;对痘疹的辨证治疗多有创见.在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溥泉 李恩昌 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年22卷1期 115-117页ISTICPKU
【摘要】 用生动事例介绍清代名医的医德,以供后人效法和学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溥泉 李恩昌 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21卷6期 148-150,158页ISTICPKU
【摘要】 用生动事例介绍清代名医的医德,以供后人效法和学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必安 曹丽娟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18卷2期 43-46页
【摘要】 气化学说来源于《素问》,历史上重视气化学说的医家并不多,清代涌现出了五位重视六经气化学说并运用气化学说指导临床的医家,包括张志聪、陈修园、黄元御、俞根初、唐容川.对这五位医家在六经气化学说方面的学术特色进行研究,整理其各自的气化学术特色,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超琼 杨奕望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38卷5期 20-22页
【摘要】 清末名医陈莲舫,青浦十九代世医,医术高超.光绪年间五次应征入京为德宗诊治,颁赐“恩荣五召”堂额.陈氏崇尚经典,批校医籍;按察时令,运用五运六气详审时病;身处水乡,深入辨析瘟疫和温病.陈氏精于时病、瘟疫的辨治,为上海乃至江南地区的医药发展作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蒋跃文 樊讯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2年23卷8期 2027-2029页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揭示附子在清代汤剂中的用药剂量.方法 以附子为检索词,以汤剂为示范,对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经验方进行逐篇检索.采用均数、百分位数和极差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并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法定的附子剂量作对比分析.结果 附子的剂量8...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继兵 夏晨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21卷9期 2415-2416页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分析清代江苏如皋医家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医案从而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思想.方法 从顾晓澜修学成长、医技医德、口碑声望在当时的流传,更通过其集数十载医疗临证心得之<吴门治验录>所载医案,探索其临证思路;分析其理、法、方、药之运用经验.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梦 娄天伟 等 《西部中医药》 2017年30卷8期 36-39页ISTIC
【摘要】 通过整理明清两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的认识及诊治,从各医家对中风先兆的症状学认识、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方法3个方面探析其在预防中风病的发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