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16
- 44
- 5
- 3
- 47
- 7
- 7
- 6
- 6
- 23
- 19
- 15
- 10
- 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小玲 杨军 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年33卷8期 1698-1702页
【摘要】 构建了一种薄膜电极阵列结构的细胞电融合芯片,通过多聚物微通道底/顶层凸齿状的微电极,以及多聚物微通道侧壁上溅射形成的一层离散式金属薄膜电极,共同形成离散式“三明治”微电极结构.该微电极结构可在微通道内部形成与传统凸齿状电极相似的非均匀分布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凌朝东 黄群峰 等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28卷3期 260-263页
【摘要】 根据脑电信号的特性,提出一种适用于检测脑电信号的电极芯片的系统设计方案,分析系统所涉及的主要模块的实现技术. 系统采用双铝双多晶(DPDM)标准的0.6 μm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完成系统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同时采用单片集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浩扬 吴裕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4年31卷1期 89-93页SCI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神经芯片是一种用硅微加工技术制造的微机电器件.活体的哺乳动物神经元细胞在神经芯片上培养存活,通过外加电路的控制,人们可以方便地对活体神经元进行检测,研究其在外加激励模式下的响应,整个研究过程是选择性的、实时的、连续的.简要评述了神经芯片技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莹 张柏雯 《微纳电子与智能制造》 2022年4卷3期 5-7页
【摘要】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智能设备与人类多领域的沟通,已成为脑科学中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在"中国脑计划"等一系列战略政策推动下,中国学者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逐步从单纯的科研学术探索走向应用转化落地.研制出高效、准确、稳定、安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占盈 徐铭恩 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4年33卷2期 161-16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现有的药物筛选评价技术中,动物筛选模型存在种属差异和周期长等缺点,高通量筛选和细胞筛选模型则与体内环境差异大,药物筛选准确率低.细胞3D打印技术为在体外构建仿真的组织器官模型提供了可能,当其与细胞芯片技术结合则为体外构建高效准确的药物筛选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娜几娜·吾格提 艾力曼·马合木提 等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年11期 1160-1163页ISTICPKU
【摘要】 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炙甘草汤总提物、单个有效成分及其配伍能明显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文中旨在将血清药理学方法结合电生理技术研究炙甘草汤含药血清治疗心房颤动的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血清对照组、炙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炙甘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娟 黄焰 等 《中国循环杂志》 2014年8期 639-642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应用微电极芯片技术筛选和评价抗心房颤动(房颤)药物对兔右心房快速起搏模型的影响。
方法:兔32只随机分为4组:钾离子通道阻断剂Tetraethylammonium组(TEA组,n=8),钾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钡组(BaCl2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广峰 于伟泓 等 《眼科新进展》 2010年30卷4期 318-32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二氯代环二聚体的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MEA)芯片兔眼脉络膜上腔植入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和该芯片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12只健康成年青紫兰兔,左眼为术眼,右眼为对照眼,于鼻下方角膜缘后6.0 mm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广峰 于伟泓 等 《眼科新进展》 2010年30卷4期 318-32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二氯代环二聚体的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MEA)芯片兔眼脉络膜上腔植入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和该芯片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12只健康成年青紫兰兔,左眼为术眼,右眼为对照眼,于鼻下方角膜缘后6.0 mm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佳烽 姜祝鹏 等 《分析化学》 2019年47卷2期 221-228页
【摘要】 研究了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不同细胞在介电泳力下的运动特征,对外部形态相同而内部组蛋白不同的两种细胞进行了分离.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在流道的5个正方形横截面嵌入电极阵列,每个横截面的一组对边嵌入8根电极,此结构扩大了微流道的尺寸,可以实现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忠强 邢丽冬 等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4年2期 84-87页MEDLINEISTIC
【摘要】 为了满足3D电视健康评估多信号测量要求,应用高性能的生物采集芯片来设计可实时地采集所需人体电信号的硬件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采用ARM11微控制器S3C6410控制脑电/眼电采集芯片RHA2116和心电采集芯片ADS1298,并将芯片采集的数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娜几娜·吾格提 艾力曼·马合木提 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11期 1754-1758页ISTIC
【摘要】 目的:研究炙甘草汤逆转快速起搏兔右心房(RAP)诱导心房颤动(AF)致右心耳心肌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植入电极不行快速起搏;起搏组(B组):行短期快速起搏兔右心房12 h致 AF模型;炙甘草汤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月梅 娜几娜 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0年24卷2期 152-155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60极微电极阵芯片(MEA)技术在整体心脏、心肌组织片和培养心肌等电生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①80只豚鼠,开胸取心脏并以 2.5 ml/min速度Langendorff灌流心脏20 min,信号稳定后采样;② 60只SD大鼠,开胸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霍丹群 贺文超 等 《生命科学研究》 2010年14卷5期 419-423页ISTICCA
【摘要】 采用自主研制的微电极芯片系统,研究电脉冲参数及Ca2+对酵母细胞穿孔率的影响.发现酵母细胞穿孔率随着脉冲电压、脉冲持续时间、脉冲个数的增大而升高,且电穿孔具有累积效应,在脉冲电压40 V、脉冲持续时间10 μs、脉冲个数8个的条件下,穿孔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龚茹雪 赵宗亚 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7年51卷1期 141-146页
【摘要】 为了指导脑深部电刺激动物实验中电极植入手术操作和电极植入后刺激参数的选择,针对自主研发的双面硅基微电极阵列,利用有限元建模和仿真方法,对其植入过程中电极与脑组织作用的力学特性和植入后电流刺激下的电学特性进行了探究.仿真基于Comsol Mu...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妍 徐春祥 等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1年18卷3期 168-170页ISTICCSCD
【摘要】 本文报告了一种基于微芯片叉指状微电极阵列的电介质电泳装置,并对人体外周血液红细胞的电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观察到了红细胞的悬浮、平移、旋转和多种富集模式,找到了红细胞产生电泳现象的一些适宜条件,讨论了红细胞正向电泳、负向电泳的产生机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舒承松 陈瑞华 等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6年8期 63-66页
【摘要】 设计了一款基于显微操作的高效细胞电融合芯片,并针对该电融合芯片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活的细胞配对融合操作方法。芯片使用 ITO 玻璃作为基底,在 ITO 上覆盖一层2μm 厚的正光刻胶,并利用光刻加工技术在光刻胶上加工出直径25μm 的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军山 肖庆龙 等 《分析化学》 2015年7期 977-982页
【摘要】 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用于多巴胺实时检测的集成微电极的微流控芯片。芯片由一片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沟道片和一片玻璃电极片组成,在PDMS沟道片上集成了用作细胞培养室的主通道和用于培养基输送的两条侧通道,在玻璃电极片上集成了用于多巴胺实时检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晓飞 张洋 等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4年33卷7期 32-34,41页
【摘要】 研究以石英片和载玻片为基底的微电极制备工艺,以较常见的叉指型电极为例,基于光刻工艺中各工艺参数要求,重点研究曝光和显影时间对微电极的影响.制得的2种不同基底的电极,采用对比度、精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选用载玻片作为芯片基底并获得其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晓飞 张洋 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年14卷33期 57-61页
【摘要】 集成微电极结构的介电电泳芯片具有高效、非侵入式等优点,在生化样品操纵与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从理论上分析了芯片介电电泳富集的影响因素,构建了5种微电极间距分别为20,40,60,80,100 μm的微流控芯片,重点研究了微电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振宇 杨军 等 《分析化学》 2012年40卷3期 331-338页
【摘要】 细胞电融合芯片技术是最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细胞融合方法,它可以广泛用于遗传学、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发育生物学、免疫学、医药、食品以及农业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由于其不仅具有可控性强、操作简便、对细胞无毒害等优点,还比传统细胞电融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庆梅 刘清君 等 《微纳电子技术》 2010年47卷11期 689-695页
【摘要】 微纳传感技术在研究组织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揭示细胞网络属性、研究神经传导及药物安全性测试等方面展现了它独特优势.针对组织电生理检测的多种微纳传感技术及其特点进行了描述与评价,着重对多点实时监测的微阵列传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宁 杨军 等 《分析化学》 2009年37卷8期 1247-1250页
【摘要】 基于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board, FPCB)技术,通过在聚酰亚胺基底薄膜表面层压的铜箔上刻蚀微电极阵列结构制备了一种细胞电融合芯片.在低电压(≤40 V)条件下实现了细胞电融合,融合效率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莹 余辉 等 《自然科学进展》 2007年17卷9期 1265-1272页
【摘要】 经典的细胞电生理记录方法的缺点是难以实现长时程测量,同时也难以实现对细胞网络的多位点同时测量.近年来,随着胞外电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半导体微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件的微型化和集成化为细胞的微环境测试和电生理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基于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希山 陈裕泉 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年39卷7期 957-961页
【摘要】 纳米叉指电极在应用到蛋白质芯片免疫检测中时,由于指端效应和扩散场不连续性造成测量的不稳定,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双螺旋线微电极的设计思路和方案,推导了该电极的稳态扩散电流方程.与叉指微阵列电极相比,双螺旋线微电极具有电场连续、扩散电流特性良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伟 黄卫华 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年24卷9期 1585-1587页
【摘要】 <篇首> 微流控芯片技术用于细胞生化分析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汤棋 薛亦鑫 等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4年47卷2期 123-130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设计一种全集成多通道植入式脑机接口电刺激系统。方法:上位机人机界面由用户进行参数设置,并以自建协议进行数据打包,通过蓝牙模块传递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芯片端,参数解析完成后对刺激芯片进行控制,从而输出用户设置指标的电流刺激。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凡 高克强 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9年36卷6期 893-901,910页MEDLINEISTICPKUCA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淀粉样蛋白β低聚物(AβOs)在胞外沉积形成老年斑,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胞内积聚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传感芯片的AD体外病理模型及其实时动态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向萍 夏志远 《中国针灸》 2018年38卷6期 675-67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制一种具有穴位识别和教学功能的新型嵌入式穴位识别装置.通过改进两电极法穴位电阻检测技术,并结合机械结构设计和嵌入式控制技术,在嵌入式芯片中集成包含穴位国际标号、穴名、拼音和定位等图片、文字和音频信息的人体穴位库,设计出新型嵌入式穴位识别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承琳 夏露 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9年26卷3期 671-675页MEDLINEISTICPKUCA
【摘要】 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老年黄斑病变(AMD)是致盲的两个重要病因.视网膜修复技术通过在视网膜下或视网膜外植入微电子芯片或微电极阵列来刺激残留的功能正常的内层细胞而产生光影,从而恢复患者的部分视觉.人工视网膜芯片技术已成为视觉功能修复领域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