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0
- 3
- 2
- 1
- 1
- 5
- 2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丽辉 《生物学教学》 2024年49卷6期 40-44页PKU
【摘要】 在跨学科实践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开发中,尝试以"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为单元设计策略.以大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强化单元内容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以大任务驱动问题解决,聚焦大概念和相关跨学科概念的建构;以大情境统整单元学习活动,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岳锋 《中学生物教学》 2023年4期 45-48页
【摘要】 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开展论证式建模教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建模思维.以东非蝗灾为情境主线,通过蝗虫繁殖特点等事实证据,引发学生对初始模型Nn=2n适用性的质疑,驱动学生自主修订、完善模型,实现从理想模型到真实增长模型的转化,并迁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蒋进 李椿 《生物学教学》 2019年44卷6期 17-19页PKU
【摘要】 在“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教学中,采用“建模—析模—用模”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生物学实验现象建构数学模型,并在模型分析及模型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的能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润青 《中学生物学》 2019年35卷12期 11-13页
【摘要】 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例,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STEM综合素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立伟 《中学生物学》 2018年34卷8期 20-22页
【摘要】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点,以问题驱动为主线,将“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的核心知识串联起来,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南淑婷 《中学生物学》 2013年29卷9期 22-23页
【摘要】 在种群的的数量变化一节中,分析归纳“J”型曲线和“S”型曲线产生的条件、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是学生的学习的重点、难点,运用游戏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突破难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楠楠 周先叶 《中学生物教学》 2018年11期 44-46页
【摘要】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阐述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理论,采用与教材不同的3种材料草履虫、果蝇和浮萍来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学建模分析,讨论不同实验材料的优缺点,提出开展实验教...
【关键词】 草履虫、果蝇、浮萍实验材料;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丹 俞秋锦 等 《中学生物学》 2024年1期 12-15页
【摘要】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节为例,采用"一境到底"结合PBL教学策略,以"蝗灾的发生与防治"为教学主情境,通过发现问题(爆发蝗灾)—分析问题(原因分析)—解决问题(如何防治),实现一"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晓强 《中学生物学》 2024年9期 34-36,40页
【摘要】 基于"学习即研究"观点的探究性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本文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为例,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迁移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晓丽 《中学生物教学》 2023年15期 55-57页
【摘要】 以"细胞中的糖类"一课为例,基于深度学习的本质和特征,以"小麦"为主线,依托"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的变化""不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两个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类的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田莹 卢杰 《广西农学报》 2022年37卷4期 78-83页
【摘要】 研究植物的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而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根据对植物种群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其生长过程及生活方式,对植物数量动态的研究分析其更新特点,通过对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域的物种多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文昌 《中学生物教学》 2022年24期 73-74页
【摘要】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高中生物学"种群的特征"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基础,现尝试利用围棋模拟的教学策略开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实践.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潘 张燕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7期 2282-229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物入侵威胁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外来植物是入侵生物中的重要一类,可以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较高营养级,对由入侵植物引起的栖息地变化十分敏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代云川 李迪强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22期 8310-83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类型主要包括伤人、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素好 张玲玲 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3期 438-440页ISTICPKUCA
【摘要】 淡色库蚊是我国城乡最常见的蚊种,它不但吸食人血,妨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而且还传播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多种传染病[1-2],对人类的危害很大。该蚊种群数量主要与当地温度、湿度、时间、空间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关系密切[3-5]。为了解和掌握近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光华 操国兴 等 《生物学杂志》 2008年25卷5期 24-2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了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和宝兴县两个地区连香树种群的结构.绘制大小结构图,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消失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并进行种群动态谱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连香树种群幼苗个体比例都比较大,但死亡率很高;存活曲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乔玉辉 曹志平 等 《生态学报》 2004年24卷10期 2307-231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对山东省桓台县不同土壤肥力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蚯蚓种群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有7种蚯蚓,高肥力土壤中蚯蚓相对较丰富,种群密度可达83.83条/m2,梯形流蚓为优势种;低肥力土壤中蚯蚓种群密度40.18条/m2,优势种是天锡杜拉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毕晓丽 洪伟 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1年9卷3期 243-24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根据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的调查材料,编制其静态生命表,进行生存分析.通过绘制亏损率曲线、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米槠种群有1个死亡高峰,出现在Ⅱ龄级的年龄阶段;存活曲线趋于Deevey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伟 蔡永寿 等 《四川动物》 2000年19卷1期 9-12页ISTICPKU
【摘要】 本项工作自1997年6月-1999年5月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对昆明地区两栖类的种类、分布作了调查,共采集标本450余号,计11种,隶属2目6科6属,其中牛蛙为引入种.工作中以白龙寺地区为研究重点,连续对该地区的两栖类动物进行采集和观察,依据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正旺 《中学生物学》 2018年34卷6期 49-51页
【摘要】 高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涉及数学知识与生物学科知识的高度整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也是一个高考的热点,不管是在各省高考题还是全国卷中都是一个高频考点.其中,“率”和“速率”的问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燕天 汪万福 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23卷1期 13-18页
【摘要】 环境空气中微生物会引起文物的损坏,因此开展针对文物保护的空气微生物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Anderson FA-I型空气采样器在莫高窟封闭洞窟(常年不开放)中和洞窟外(检票口)采样,研究了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果表明,洞窟内的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阎伟 骆有庆 等 《林业科学》 2009年45卷6期 87-91页
【摘要】 油蒿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固沙植物,近年来受到油蒿钻蛀性害虫的危害,导致大面积死亡.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在宁夏盐池县对油蒿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钻蛀性害虫混合种群的组成和数量变化及环境因子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危害油蒿的钻蛀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大勇 黄为一 《安徽农业科学》 2007年35卷23期 7219-7220,7223页
【摘要】 [目的]为了明确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与变化,为堆肥工艺的优化和人工接种腐熟菌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技术研究了人工接种堆肥、自然堆肥微生物群落演变过程.[结果]传统培养方法显示两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均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庆虎 蒋志刚 等 《草业科学》 2007年24卷5期 20-26页
【摘要】 导致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因子很多,主要有气候、野生动物和人类活动等.在气候因素中以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为主,短期内气候的变化不会成为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从长期来看,气候变化与草地退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野生动物因素中主要以植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可祥 《中学生物学》 2007年23卷1期 50-51页
【摘要】 <篇首> 1考点链接(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2)种群和生物群落:①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②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可祥 《中学生物学》 2006年22卷2期 23-27页
【摘要】 <篇首> 1考点知识1.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1.2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倩 杨晔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7年28卷1期 37-4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阐明木兰围场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群落乔木层组成以及优势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生存函数和时间序列预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乔木层有9个种群,其中,五角枫、蒙古栎、糠椴和白桦种群为群落的优势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戈峰 《应用昆虫学报》 2011年48卷5期 1117-112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度上升、降雨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增加等全球气候变化,深刻改变着农林生态系统昆虫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替,使昆虫分布区域扩大、发生世代增多、生态适应性变异,从而影响了原有的植物-害虫-天敌间内在联系和各营养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鸿波 史亮 等 《应用昆虫学报》 2011年48卷3期 530-53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危害蔬菜和观赏植物的一种重要害虫,其种群数量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温度被认为是影响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探究不利温度对对西花蓟马的影响,本研究将3日龄成虫置于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