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79
- 22
- 7
- 1
- 85
- 5
- 2
- 2
- 1
- 11
- 11
- 11
- 10
- 9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汤茜 李凯扬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9年36卷3期 344-350页ISTICCSCD
【摘要】 目的:观察激光针灸原穴前后人体沿经脉循行线的温度变化,探讨经脉循行的规律.方法:4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接受激光针灸肺经原穴太渊穴、大肠经原穴合谷穴,使用热层析软件观察和记录手太阴肺经循行线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上体表的温度变化.使用MATLAB...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柴英 周忠琴 等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5年27卷1期 73-75页ISTICCA
【摘要】 现代科学有关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声、光、热、磁、电及同位素等物理探测结果,直观地显示了古人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在生理和物理上的特异性,表明经络不仅反应一种感觉特性,更是人体固有的某种物质和能量的客观存在;经络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兴明 《光明中医》 2014年29卷4期 670-671页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足三阴经胸腹外部循行线,通过对《灵枢》等古代文献进行研究,讨论设定外行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初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设立胸腹部外行线,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使得经络和体表腧穴之间完美相连,经络循行理论更加完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庆城 胡翔龙 等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年23卷10期 85-87页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已是愈来愈广泛,本文报道了一例以肌电反应作为客观指标检测经脉循行路线的人体实验作为基础,应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原理与过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翔龙 许金森 等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2年21卷1期 6-8页
【摘要】 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点加热,都可诱发出与该经脉路线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性显著高于非经的对照部位,二者的物理学特性确有不同.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及其相关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验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翔龙 汪培清 等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1年20卷5期 325-328页
【摘要】 利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对人体体表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正常生命现象,证实了古人对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并归纳出它的5个基本特点和显现的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与经脉路线相关的物质组成奠定了基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金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年31卷11期 4355-436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经络学说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的机能调节和生命过程,强调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其与外环境的统一平衡,在理论上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并经受了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文章从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许金森 第二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 2016年
【摘要】 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经络学说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的机能调节和生命过程,强调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其与外环境的统一平衡,在理论上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并经受了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文章从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婷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2011年
【摘要】 日本京大世川教授把皮肤上导电量较高的点连接起来,称之为“良导络”。笔者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认为“良导络”应该赋予更广的含义,所谓“良导络”者,即为具有良好传导功能的通道。“良导络”并不仅仅局限于导电,亦可导声、导热、导同位素、导离子等。中医学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谢远军 导师:胡翔龙 吴宝华 福建中医学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经络实质研究)(硕士) 1996年
【摘要】 为了探讨经络现象的机理及其相应物质基础,该文应用同济医科大学研制的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试仪,测定了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及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区的组织氧分压.实验结果表明:在静卧的情况下,健康成人经脉循行线上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高于两侧旁开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靳聪妮 胡翔龙 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9卷4期 26-30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芳 黄光英 《针刺研究》 2007年32卷4期 281-28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经络实质是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近年来众多学者试图从物理、化学、生物、中医和现代医学等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各种经络现象.经脉循行线上的物理探测结果表明了经络具有电、热、声、光、磁、同位素的循经移动等生物物理学的特异性.经脉线上的化学物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利岩 刘艳彬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31卷2期 153-15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客观检测家兔"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心包、三焦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艳彬 郑利岩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31卷4期 332-333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客观检测家兔"脾、胃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脾、胃经"体表经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利岩 刘艳彬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31卷1期 63-6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客观检测家兔"肺、大肠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肺、大肠经"体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小卿 郑利岩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31卷5期 407-408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客观检测家兔"肝、胆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肝、胆经"体表经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艳彬 郑利岩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31卷3期 243-24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客观检测家兔"心、小肠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心、小肠经"体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甄希成 郑利岩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13卷6期 512-513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客观检测家兔"肾、膀胱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肾、膀胱经"体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金森 汪培清 等 《中国临床康复》 2002年6卷7期 967-968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观察冷负荷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应用日本三荣公司生产的 Thermo Tracer 6T67型红外热像仪系统 , 对 4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背部、上肢内侧面的经与非经部位同时进行致冷 , 观察其恢复过程。结果经线上的皮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俊岭 陈振荣 《针刺研究》 2002年27卷3期 230-237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②经脉-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循经感传与外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俊岭 陈振荣 等 《针刺研究》 2001年26卷1期 72-7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本文综述了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2000年度的工作进展.过去的一年中,经络研究在循经感传的中枢及外周机制、经脉-脏腑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理、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等方面围绕各自提出的假说做了大量工作.结果表明:①针刺引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淑霞 许金森 等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2卷3期 6-9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的 比较电针刺激光明穴时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IRRTM)和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IRRTM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CSEP)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红外热像和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48名健康志...
【关键词】 经络;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立剑 张维波 等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0年19卷3期 156-158,166页ISTIC
【摘要】 本文从系统分析的观点考察了电激励下的经络现象,指出揭示经络现象本质是动态的,可用有序、变阶的线性随机系统予以描述;从而提出调节度概念,作为经络现象的统一度量机制、经脉线上与经脉线外特性差异性和经脉循行线及其存在的评价准则.内容包括经络电极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荣培晶 朱兵 《中国科学C辑》 2002年32卷1期 63-68页
【摘要】 采用神经示踪剂荧光素三标记法研究了上肢内侧面(心经经脉循行线)、外侧面(肺经经脉循行线)与心脏的神经联系. 结果表明, 脊神经节的小量细胞的外周轴突有双分支现象, 其一支分布于心脏, 另一支分布于上肢; 心经循行线与心脏之间的脊神经节细胞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熊枫 导师:张维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 2021年
【摘要】
研究背景
经络学说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经络的客观存在与生物学内涵的研究是中医科研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上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了经络的一系列生物物理特性,为经络的客观存在提供了证据。经络是难以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莉莉 雒成林 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5年34卷6期 114-118页
【摘要】 关于经脉数由十一演变十二的用意讨论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十一脉与十二脉共存,其后诸文献多为十二脉.《灵枢·经脉》中可探寻到相对明显的演变痕迹,笔者通过对原文进行仔细阅读,并从手少阴心经与手心主之脉相关条文、五输穴、原穴及络穴等角度进行分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田辉 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2017年
【摘要】 关于经脉的循行路线,《灵枢》中有多篇提及,各有不同观点,大都以向心或者离心为方向,而关于经气前后及左右之间的循行,较少见到相关的论述.笔者对《灵枢》中经脉循行路线进行了整理,并从气街理论着手阐述了经脉的横向联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海峰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2015年
【摘要】 2012年成都老官山出土了经穴髹漆木人及716支医简,包括了《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病源论》《诸病症候》《经脉书》《归脉数》等医书,据老官山汉墓的墓葬形制和遗物分析,推测其下葬年代为西汉景帝、武帝时期.目前,老官山《经脉书》已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雪艳 第四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 2014年
【摘要】 通过对经络感传特点研究的分析及理论思考,认为经脉循行路线的研究应该在分析经络感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共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规律总结.基于此,提出了经脉循行路线的研究假设——针灸刺激时选择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以"经脉循行的路线是发生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杨雪艳 第四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 2014年
【摘要】 通过对经络感传特点研究的分析及理论思考,认为经脉循行路线的研究应该在分析经络感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共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规律总结.基于此,提出了经脉循行路线的研究假设-针灸刺激时选择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以"经脉循行的路线是发生酸、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