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1
- 5
- 14
- 2
- 3
- 2
- 2
- 2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会议论文】杨雪艳 第四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 2014年
【摘要】 通过对经络感传特点研究的分析及理论思考,认为经脉循行路线的研究应该在分析经络感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共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规律总结.基于此,提出了经脉循行路线的研究假设-针灸刺激时选择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以"经脉循行的路线是发生酸、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康 王雪争 等 《中国针灸》 2011年31卷4期 381-38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从三磷酸腺苷(ATP)、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PH值、温度及微循环血流等衡量经络活动状态的主要指标入手,对经脉循行线上的能量代谢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在经络研究中的对象选择、取穴原则、研究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铭 胡翔龙 等 《针刺研究》 2010年35卷3期 213-21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与手阳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31名健康志愿者,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5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 cm,其中3个为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2个为经上非穴位点(曲池-臂臑中点、曲池-阳溪中点);同时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澄中 《中国针灸》 2018年38卷2期 198-20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扁鹊学派老官山脉穴木人身上所刻画或描绘的经脉分为红脉系统与白脉系统,两者横向错开,并不重合.前者与双包山经脉木人的红脉系统类同,有脉无穴;后者则是大量自选俞位刺激所引发的经脉感觉的循行轨迹.此老官山脉穴木人以表述白脉为主,称之为"白脉木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琼 周庆辉 《中国针灸》 2017年37卷5期 509-51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腕踝针理论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经络理论相一致,如腕踝针疗法中的身体分区与经络理论中的十二皮部相对应;腕踝针的各针刺点分别位于相应的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上;腕踝针各针刺点的主治病症与十二经脉的主治病症相对应等.腕踝针针刺点与针灸理论中一些特定穴位也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素云 赵京生 《针刺研究》 2009年34卷2期 132-13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古代文献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能直接反映当时医家对"经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不同时期经脉循行路线的变化也必然反映经脉内涵的变化.本文从对照帛书"十一脉"与<灵枢>经脉循行起止点、方向、路径等变化入手,认为引起经脉循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脉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柳杨 曾芳 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40卷1期 91-94页ISTIC
【摘要】 足少阳胆经为十二正经重要组成部分,其循行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帛书,至《内经》时期,循行路线才基本完善确立,并为后世医家沿用.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的出土,为系统的梳理足少阳经脉循行演变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密思 陈军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1年17卷4期 314-315页ISTIC
【摘要】 <篇首> 我校自2005年开办第1届中医学(养生康复与美容方向)专业,至今已有6年,专业课程设置分别在第4、第7学期开设"针灸学"与"针灸美容学".因两门课程教材部分内容重复,如十二经经脉循行路线、穴位定位与主治内容、针灸治疗临床常见病等,导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龙祥 《中华医史杂志》 2017年47卷3期 131-144,封4页MEDLINE
【摘要】 老官山出土西汉针灸木人上漆绘的红线表现的是早期经脉学说的"十一脉"体表循行;锥刻的白线表现的是经脉学说的"十二脉"体表循行和三焦学说的三焦图像;针灸木人上的点有2类:一类呈规则圆形凹陷的点,是在髹制底漆层工序之前完成的;另一类是与白线同时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建红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22卷4期 38-41页ISTIC
【摘要】 就循经感传活动的实质、经脉与脏腑的相互联系,以及有关穴位与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仕哲 《中华医史杂志》 2011年41卷3期 155-160页MEDLINE
【摘要】 <素闯>主张人体是由有形的"形"(即肉体)和无形的"神"(即能量体)所结合的,因此后世若单纯用"形"的现代解剖学角度来检视,便会产生很多争议.至于形体的解剖,<素问>虽然没有提出全面性或至少在器官系统上完整性的解剖文献,但它明确的告知,中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仕哲 《中华医史杂志》 2010年40卷1期 25-28页MEDLINE
【摘要】 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虽然多数不属于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多为临床、保健类著作.但从这些书籍的片段记载来看,不论是内在脏腑的解剖名词,还是外在体表的解剖标志,都已有相对明确的认识和固定的名称.尤其是体表解剖学名词相当丰富,解剖方位术语已臻完备,这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陈铭 第十二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 2009年
【摘要】 目的观察常态下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六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四个为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上廉),两个为非穴位点(曲池-臂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胡翔龙 第十一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 2007年
【摘要】 在既往工作中,我们已经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Radiant Track along Meridians, IRRTM)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认为 IRRTM 的形成与经脉循行线下的深部大血管无关, 其主要热源系位于皮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詹永康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 1987年
【摘要】 《内经》曾确认:"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而实际记载有穴名者仅160穴,经历代医家的陆续增补归经,至1982年的《针灸穴名国际化方案》,仍只有361穴之数,而某些恰在经脉循行线内如印堂等常用要穴,却仍标为经外奇穴致名实不符.张景岳云:"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汪瀛乐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 1987年
【摘要】 迄今为止的各种论述经脉循行线的有关文献在描述足三阴腹胸段体表循行线时,均以《灵枢·经脉》原文用来解释.追溯足三阴早期医学文献,最早见载于《帛书·经脉》一本和《帛书·经脉》二本.《灵枢·经脉》在此基础上作了较大地增订.考证足三阴经穴演变,它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