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8
- 9
- 2
- 35
- 8
- 5
- 4
- 4
- 9
- 7
- 5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周利民 沈童童 等 《中国基层医药》 2011年18卷14期 1926-192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比较采用标测舒张期电位(DP)和最早浦肯野电位(PP)作为靶点的两种消融方法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特发性左后分支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根据消融靶点不同分为两组:DP组9例和PP组12例,D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祖禄 梁延春 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9卷5期 327-331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中标测浦肯野电位(Pur P)和舒张期电位(DP)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9~74岁,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均有阵发性心悸史,ILVT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隽 刘启方 等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36卷6期 510-516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分析消融靶点心腔内电图及新发的舒张期电位(NEDP),评估NEDP在室性期前收缩成功消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分析消融过程靶点电图,探讨NEDP的振幅、持续时间及消融后的反应.结果:47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宇彬 楚建民 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17卷5期 346-350页ISTIC
【摘要】 目的 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探讨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指导意义.方法 本研究病例为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125例,起源于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晓星 马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21卷4期 292-296页ISTIC
【摘要】 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产生的电生理机制是折返.折返环路的整个成分目前尚未明确,但左后分支及其附近的浦肯野纤维网为折返必备的关键区域,通过相应的电位指引在此处进行射频消融有很高的成功率.近期广泛开...
【关键词】 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折返;综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晶 杨震 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6期 461-464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的影响以及对快钠电流(INa-T )的张力性阻滞和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方法急性分离新西兰大白兔心脏,并予消化酶消化获得单个心室肌细胞,采用微电极技术检测 AP 相关参数:最大舒张期电位、零相最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业松 胡苑 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7年28卷5期 598-60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政 王庆山 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5年19卷6期 407-41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为探讨白藜芦醇是否能成为抗心律失常药,研究了其对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效应.方法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方法记录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的动作电位.结果白藜芦醇(30~120 μmol·L-1)显著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零相最大上升速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连峰 钮伟真 等 《生理学报》 2000年52卷2期 163-16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用常规微电极方法研究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家兔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生理作用, 并进一步探讨这种作用与钙电流的关系.结果: (1) 低浓度CGRP (1 nmol/L)对窦房结动作电位各参数无显著影响;中等浓度CGRP (10 nm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以梅 廖玉华 等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8年24卷8期 575-57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对窦房结(sino-atrial node, SAN)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s, PCs)自发性电活动的影响及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SR)钙释放特异性阻断剂雷诺定的干预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焰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6年27卷1期 12-15页ISTICCA
【摘要】 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绝大多数是折返性机制.激动顺序、拖带和舒张期电位仍然有价值,而非接触式标测等新技术提供了较强大的标测手段.然而,消融的能量和效能仍然是制约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心外膜标测、盐水冲洗大头和冷凝消融具有潜在的价值.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明奇 刘刚 等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3年1卷1期 24-26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对T型钙离子通道的心肌细胞内信号调控机制.方法 以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新生Wistar大鼠单一心室肌细胞,进行膜片钳试验,记录动作电位或钙离子通道电流(对照组),灌流含有LPC(10 μmol/L)或佛波酯(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岳黎明 畅辉 《当代医学》 2010年16卷1期 16-18页
【摘要】 分支内折返型室速又称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在左室特发性室速中最常见.其产生的电生理机制是折返.通常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年轻患者,应用维拉帕米可有效治疗此种室速.应用浦肯野纤维和舒张期电位指引进行射频消融有较高疗效.本文旨在对5例分支内折返型室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锋鹏 雷寒 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年32卷7期 708-71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对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时,同时标测到舒张期电位(diastolic potential,DP)和最早收缩期前P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作为靶点的消融方法,是否优于以最早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崔银实 王祖禄 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16卷4期 290-296页ISTIC
【摘要】 目的 报道心肌梗死(MI)后浦肯野纤维参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方法 3例男性患者,55 ~75岁,前壁MI经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血运重建治疗后,仍反复发作VT/室性早搏(PVC),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育民 刘旭 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13卷3期 239-240页ISTIC
【摘要】 <篇首>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机制包括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以及心房内微折返,在三维标测系统的电激动图上均有可能表现为局灶特征,故难以作出进一步鉴别.晚近,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引下行局灶性房速导管消融时,2例在靶点部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祖禄 黄从新 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11卷2期 95-102页ISTIC
【摘要】 目的 报道6例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引导经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VT).方法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8岁,法洛四联症术后出现阵发性心悸,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持续性VT,3例有晕厥史,6例患者均不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俊卿 来坚 等 《新中医》 2024年56卷7期 92-9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观察养血滋阴方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动脉血流、视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124 例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62 例.2 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针刺治疗,观察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思琪 龚雨婷 等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2年42卷8期 1968-197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研究血栓通胶囊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视网膜微循环、黄斑水肿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16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根据患者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茜 武宇明 等 《生理学报》 2004年56卷2期 248-25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本工作旨在研究辣椒素对家兔房室结细胞自发活动的电生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应用经典玻璃微电极记录方法,观察到辣椒素(1~30 μmol/L)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房室结起搏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零相最大上升速度(Vmax),舒张期除极速度和起搏放电频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晓云 陈彦静 等 《生理学报》 2003年55卷4期 405-410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进一步阐明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前庭)自律细胞的特性, 及其与窦房结细胞的异同, 本实验利用常规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 观察了一些离子通道阻断剂分别对离体兔窦房结起搏细胞与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重点探讨了这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丁 任雷鸣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2年16卷4期 250-25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研究莫索尼定(Mox)对窦房结起搏细胞是否具有电生理作用及其相关受体以探讨Mox治疗实验性心律不齐的机理.方法利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窦房结细胞AP.结果 Mox(0.3~3 mmol·L-1)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P的舒张期除极速率(VD...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川 导师:孙英贤 中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内科学(硕士) 2007年
【摘要】 心室纤颤(以下简称室颤)尤其是急性心肌缺血后的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以多重子波学说为基本理论依据,采用整复性(Restitution)指标,通过动物实验来阐明:(1)急性缺血发生后,一旦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较正常心肌更加容易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曾英明 李澈 《生理学报》 1998年50卷4期 474-47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介绍一种用胶原酶分离和初步鉴定大鼠窦房结起搏细胞的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用酶量少.分离的起搏细胞与原位窦房结起搏细胞具有相类似的动作电位特点:有明显舒张期自动去极化,最大舒张电位平均-55 mV,动作电位幅度平均58 mV,APD50平均18...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6年25卷2期 156页ISTIC
【摘要】 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起搏细胞的电生理特征与普通心肌细胞截然不同,有起搏功能的细胞在一次动作电位结束后,其跨膜动作电位并不停止在静息膜电位水平,而是发生逐渐的舒张期自动化极化,当跨膜电位达到阈值时将形成一次新的除极.最新研究结果证实,这是起搏I...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童鸿 《心电与循环》 2019年38卷3期 259-263页
【摘要】 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不外乎以下 3 种: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和折返.自律性异常自律性是心肌细胞产生自发动作电位的特性,是动作电位四相期间内向净电流导致舒张期除极的结果.正常自律性是窦房结和房室结的特性,主要基于两种现象:If(funny...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史小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10卷12期 1438-1438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超急性期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ST段抬高型急肌梗死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例患者中,下壁心肌梗死1例,下壁和前壁心肌梗死3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