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4
- 38
- 60
- 25
- 9
- 6
- 6
- 10
- 6
- 6
- 4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马笑凡 崔伟锋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22年49卷9期 17-24,后插2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从真实世界中挖掘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运用中成药治疗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及组方规律与中医证型、治则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的新药研发等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晗 王宇光 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年33卷1期 15-1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研究补骨脂中4种单体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二氢黄酮与异补骨脂查尔酮对细胞色素P450 2B6在mRNA和蛋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该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前期实验室构建的表达质粒pcDNA3.1-hCAR、报告基因质粒pGL...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春生 图雅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4卷9期 1299-1302页ISTICCSCDCA
【摘要】 目前在中医方剂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应用决策树算法对蒙医方剂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几乎空白.然而决策树不仅是分类的最好手段,而且挖掘结果所对应的决策树可直接生成关联规则,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有效方法.文中将C4.5决策树算法应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晨昱 欧阳聪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5年31卷1期 234-24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枳实芍药散是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中的第34首,临床运用广泛、疗效确切,但目前暂缺乏对其古代文献考证类的研究,且未有相应的中成药制剂.通过查阅、梳理相关中医古籍,对枳实芍药散的源流、药物组成、度量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安一珂 苗明三 《中医学报》 2025年40卷6期 1250-125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分析中药调控microRNA的特点,以期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以"中医药""microRNA""中药调控microRNA"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1年5月30日至2024年7月19日的期刊文献,总结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瑜 曲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11期 6207-621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依据《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筛选出《伤寒杂病论》18味药食同源药物以及全部由药食同源药物组成的19首药食同源经方.药食同源经方五味配伍以辛甘、甘淡、辛苦为主,总体发挥温阳宣散作用.主治中上二焦病症,如水液不布、寒热扰胃之呕、吐、哕、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志鸣 周冉冉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8期 4084-408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抵当乌头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篇,为治疗表里俱寒之寒疝经典方剂,历来对"抵当"二字的阐释争议颇多,方中乌头剂量亦有阙如.文章综合运用版本学、训诂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金匮要略》现存5个主要版本和中医古籍中与此方相关文献,认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志平 苏坤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4年30卷18期 200-20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五虎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方剂的第51首,来源于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由麻黄、苦杏仁、甘草、茶叶、石膏5味药物组成,主治喘急痰气.笔者遵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搜集记载五虎汤的中医古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敬升 赵荣华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年39卷9期 5009-501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肺主通调水道"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临床处方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归纳中医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机认识,对"肺主通调水道"的条文认识,分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效的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和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武亚楠 李付平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年29卷9期 8-1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当归六黄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中的第47方,被誉为"治盗汗之圣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当归六黄汤的古籍,筛选出有效数据269条,涉及中医古籍156部.从当归六黄汤的历史源流、主治病证与病机、药物组成与剂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骆金隆 《新中医》 2022年54卷12期 66-69页ISTICCA
【摘要】 旨在整理分析厥阴中风的病脉证治.从病机与处方角度出发,与柴胡桂枝汤的比较中挖掘分析《千金》前胡汤,发现两者病机相似,组方结构一致,药物组成雷同.即是两方方证对应,病机符合.进而明确厥阴中风的病机为中焦胃虚,水饮停积,三焦不利,上热下寒,兼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婧 刘刚 等 《北京中医药》 2022年41卷7期 791-793页ISTIC
【摘要】 目的 从《医学启源》分析易水学派张元素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立足于《医学启源》一书,根据张元素自身对药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药类法象"对其所用"六气方治"诸方的用药规律与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六气方治"中共含方剂63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健 朱敏 《新中医》 2022年54卷16期 52-56页ISTICCA
【摘要】 通过分析脾阴虚型带下病之病机,比较清带汤与完带汤的药物组成和证治异同,结合临床应用及体会,推测清带汤之功用当为健脾益阴、固涩止带,乃张锡纯针对脾阴虚型带下病而设.并附上医案1则以阐述应用完带汤和清带汤治疗带下病的体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翟春涛 田岳凤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年32卷11期 4880-488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对近30年组方符合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至少包含5味中药的复方隔药灸的临床应用文献进行分析,阐释其临床应用现状及优势,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思路.方法:检索国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Pubmed、...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文翔 程发峰 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年32卷9期 3925-392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病篇以“胃家实”为基本病机提出了太阳阳明、脾约以及方剂麻子仁丸.对于太阳阳明、脾约及麻子仁丸各自的阐述,后世医家代有发挥,多有妙论,然对于三者的联系却略有不足.本文通过对太阳阳明、脾约各自含义的论述,认为二者是对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梅森 龚后武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37卷4期 492-49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收集中医治疗冠心病血瘀证医案121例,建立冠心病血瘀证诊疗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探讨中医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症状与用药的内在规律,探索冠心病血瘀证症状与药物组成的最大频繁关联模式.在所整理的121例医案中,胸痛、胸闷及头痛是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志远 刘敏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7年28卷11期 2784-2786页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定性定量分析真武汤和附子汤的异同.方法 收集《伤寒论》中有明确药物组成的方剂,不同剂量、炮制方法不同的同种药物需分为不同的对象处理.运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计算每个药物的功效权值,进而计算真武汤和附子汤的功效权值以及判定强度级别,最终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单亮亮 郭超峰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7年28卷7期 1786-1789页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方剂,对入选的中药处方进行术语规范化等处理,建立EXCEL表,应用开源软件包R3.3.0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药配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磊 曲剑华 《北京中医药》 2019年38卷11期 1150-1151页ISTIC
【摘要】 凉血五花汤是赵炳南先生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首有效的经验方[1],全方由凌霄花、玫瑰花、鸡冠花、红花、野菊花5种花类药物组成,方中凌霄花凉血活血泻热为君药,玫瑰花、红花理气活血化瘀,鸡冠花疏风活血,野菊花清热解毒.全方功在凉血活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戴丽莉 《新中医》 2017年49卷6期 191-192页ISTICCA
【摘要】 三仁汤出自于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本方由苦苦杏仁、通草、厚朴、薏苡仁、竹叶、滑石、白豆蔻、半夏8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1].本方功能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云 邹俊驹 等 《中医药导报》 2017年23卷6期 15-18页ISTIC
【摘要】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及其拆方对柯萨奇16病毒(CoxA16)感染模型小鼠脾组织IL-10、TGF-α含量及脑组织NF-κB蛋白的影响,探讨甘露消毒丹及其清残方、芳残方抗炎的可能机制.方法:ICR纯种小白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志安 王翰宇 等 《新中医》 2017年49卷4期 192-193页ISTICCA
【摘要】 参苓白术散来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基本药物组成包括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炒)各2两,山药2斤,白扁豆(姜汁去皮微炒)1斤半,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1斤.原方用法:原方为细末,每服3钱,枣汤或米饮调服,小儿量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包红桃 谢知慧 等 《新中医》 2017年49卷6期 193-194页ISTICCA
【摘要】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简单的几味药物组成了生化汤,被傅山称为“血块圣药”[1].因产后“多虚多瘀多寒”的生理病理特点,易致气血通行不畅,治疗时少用过寒及过热之品,在扶助正气、促进机体的康复的同时,又兼顾活血化瘀.生化汤能使祛瘀血,生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叙东 周倩仪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3卷5期 598-599页ISTICCSCDCA
【摘要】 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乐思 周贤 等 《中医药导报》 2017年23卷20期 40-41页ISTIC
【摘要】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载方9首,方中不乏有妊娠禁忌药物的使用,但从方剂药物组成、用法用量、配伍炮制方法可以看出张仲景在运用这些药物时的尺度与技巧,这正体现了张仲景运用妊娠禁忌药治疗妊娠病的特色,其用药思想实是对“有故无殒”这一用药原则的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萌 杨阳 等 《北京中医药》 2017年36卷1期 3-5页ISTIC
【摘要】 目的 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探讨针对痰湿体质或具有祛痰除湿功效的单味药及高频药物组配伍特征.方法 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方剂数据库”检索祛痰除湿方剂,共计2 315首.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祛痰除湿方剂的药物组成进行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秦春洁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7年32卷3期 23-25页
【摘要】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瓜蒌、薤白、半夏及白酒四种药物组成,有温通散寒、降气化痰、宣痹化湿之效.临床研究表明,瓜蒌薤白半夏汤在各种心血管疾病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缺血及频发室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韩吉绍 王新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年40卷3期 1021-10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外丹的出现与医药学有密切关系,反之本草学的形成也吸收了外丹知识.唐以前外丹未被直接用于医疗,但对本草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唐代孙思邈积极探索外丹医用规律,开创了药物化学新局面.至宋代,外丹医用取得突破,丹方成为独立的方剂类型.另外唐宋外丹发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玥雯 杨紫薇 等 《中草药》 2025年56卷5期 1852-186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是指导中药成方和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理论,体现了中药的药性理论和用药法度,是中药的特色与优势.合理的方剂配伍能影响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能够在增强疗效的同时消除或减弱药物的不良反应.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