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85
- 4
- 2
- 301
- 67
- 29
- 20
- 18
- 80
- 41
- 33
- 29
- 28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广宝 张潇 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年55卷10期 1343-1349页ISTICCSCDCA
【摘要】 肺部吸入给药因生物利用度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在治疗肺部疾病乃至发挥全身治疗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肺部特殊的生理构造使得药物的递送存在多重屏障.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肺部吸入给药.文章详细介绍了阻碍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天天 吴东宇 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年55卷5期 604-611页ISTICCSCDCA
【摘要】 当前,食管病变的治疗手段多为全身给药,通常存在疗效不佳、不良反应严重等缺点.局部给药可有效提高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特别适合食管炎、食管癌及其他食管疾病的治疗.但食管给药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主要是药物滞留时间短暂和难以渗入黏膜.近年来,多种用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美婧 宁洪鑫 等 《中国药房》 2023年34卷16期 2028-2033页ISTICPKUCA
【摘要】 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释放,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按照刺激方式的不同可将该类制剂分为内源性刺激响应型、外源性刺激响应型和联合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其中,内源性刺激响应型经皮给药系统可通过载体材料对病变部位温度、pH等改变作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健 曾华婷 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年24卷12期 4633-4643页ISTICPKUCSCD
【摘要】 氧化苦参碱是苦参所含的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肿瘤、抗纤维化、抗病毒、抑制炎症等多种作用,但因其水溶性高、吸收代谢快、组织分布无选择性、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氧化苦参碱临床疗效的发挥.对氧化苦参碱新型给药系统的开发可有效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闫治攀 李俊江 等 《中成药》 2022年44卷11期 3566-357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本文通过CNKI、万方、维普、PubMed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检索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相关文献,并对其应用情况、作用机制、适用性、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情况已从以挥发油为主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丁嘉信 李荣荣 等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13卷15期 39-42页
【摘要】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相较于口服给药、皮下注射等给药方式,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患者顺应性好、避免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可控、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很多药物由于皮肤屏障和药物自身的性质,难以渗透吸收,提高药物经皮渗透效率成为经皮给药系统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雪秋 王润亿 等 《今日药学》 2023年33卷2期 95-100页CA
【摘要】 盐酸雷洛昔芬是由美国FDA批准上市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该药水溶性差,首过效应大,导致了 口服生物利用度只有2%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但自微(纳米)乳剂、微球、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晶体等新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普娟 高家菊 等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22卷7期 890-893,896页ISTIC
【摘要】 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一种高发性疾病,其治疗药物多为化学药,不良反应较多.同时,心血管药物传统给药方式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患者依从性较差;其静脉注射的临床用药剂量大、安全性低.透皮给药系统(TDDS)具有给药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将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春明 赵腾月 等 《中国药业》 2022年31卷14期 128,后插1-后插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为控释给药系统的功能化修饰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基于金纳米笼(AuNCs)的控释给药系统相关文献,分析不同类别该系统的制备方法、释药机制及意义.结果 与结论可利用温度、激光、核糖核酸(RNA)、酶、pH等作为刺激因子制备系列单一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湘颖 李佳俐 等 《中国新药杂志》 2020年29卷1期 55-6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传统眼用制剂的主要缺陷为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较大、患者顺应性差,因此出现了以延长药物在眼表滞留时间、增加眼表组织的渗透性和提高眼部靶组织的生物利用度为目的的新剂型.本文根据眼部疾病的分类,综述了近年来治疗眼部疾病的已上市新剂型药物,阐述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董王明 江昌照 等 《中国新药杂志》 2020年29卷18期 2089-20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经皮给药相较口服给药、皮下注射等给药方式具有减缓注射疼痛、避免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可控、患者顺应性好等优势.为解决经皮给药受限于药物的分子量、油水分配系数的问题,药物经皮促透方法是最重要的手段.本文将对现阶段经皮给药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菲 田景振 等 《中成药》 2019年41卷5期 1115-111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直肠给药可减少肝首过效应,避免胃肠道反应,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优势,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对成分复杂而味道苦涩的中药、易被酶解的蛋白质类药物、不适合口服给药的群体、直肠疾病等情况,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直肠给药特点、适用范围、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廖宗力 孙璐 等 《世界中医药》 2019年14卷10期 2603-2608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药饼中对高脂血症兔进行隔药饼施灸,观察其对高脂血症兔血脂及炎性反应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模型组、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和冰片组,每组8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用高脂饲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诗竟 李淞明 等 《中成药》 2018年40卷10期 2266-22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口腔黏膜给药是一种新型给药途径,目前有多种制剂,包括喷雾剂、片剂、漱口剂、凝胶剂、糊剂、贴剂等.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现状,系统介绍口腔黏膜结构特点、给药途径机理、剂型选择、制剂评价方法,为相关新剂型开发提供依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丽丽 祝美华 等 《中国药房》 2017年28卷10期 1415-1418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为纳米混悬剂给药系统的深入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纳米混悬剂""纳米结晶""Nanosuspensions""Nanocrystal"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年1月-2016年5月在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欢欢 宋信莉 等 《广东化工》 2021年48卷16期 115-116页
【摘要】 微针作为一种可有效穿透皮肤角质层增大药物透皮吸收和速率的新型技术,近年来在医药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经皮给药系统.可溶性微针作为微针中的一大类,因其相较于别类微针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热点研究开发的对象.基于此,本文将从可溶性微针的概念、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波 张娜 《中国新药杂志》 2014年23卷21期 2514-252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化疗药物联合治疗能提高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是目前临床肿瘤治疗的主要模式,但由于化疗药物特异性差、不良反应较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给药系统共递送化疗药物能够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并有效减轻不良反应,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在设计、制备以及控制同步释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薛梅 李学军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8卷6期 597-60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是近年正在发展的新型给药系统.介绍了SLN作为一些药理作用明确的中药活性成分载体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水飞蓟、雷公藤、紫杉醇、鬼臼毒素、槲皮素等成分,并提出了当前SLN应用于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纳米中药的应用前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柯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9-1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人体内非常复杂的环境明显影响了靶向治疗的效果.为应对体内复杂环境,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包括智能型给药系统和自适应性给药系统.通过对给药系统进行多重复合设计,可以使给药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星一 《中国新药杂志》 2010年19卷4期 273-27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透皮吸收制剂是国际上第三代药物制剂的研究重点领域.透皮吸收促进剂在处方中的合理应用和质量控制及其评价方法日益重要.通过对透皮促进机理、协同作用等的探讨,介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用原则,并对透皮给药制剂和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处方中使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志钢 臧琛 等 《中成药》 2010年32卷12期 2144-214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自发形成的囊泡结构是继脂质体后具有更多优良特性的药物载体.眼部给药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有必要开发新型给药系统,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作为一种新型眼用药物载体,可以改善传统眼部给药的诸多问题,在眼部给药中显示出了广阔...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眼部给药系统;药物载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卜水 林华庆 等 《医药导报》 2010年29卷5期 633-637页ISTICPKUCA
【摘要】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类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的进步,分子印迹聚合物已被用于设计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其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显示出巨大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近年来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药物控释传递系统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华南 刘卫 等 《中国中药杂志》 2008年33卷24期 2875-2882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透皮给药系统可有效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调控释药速率和血药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及用药频率,提高患者顺应性.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和药物的低渗透量,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萜烯类经皮渗透促进剂具有毒性低,促透能力强,可改善皮肤通透性,对亲水、亲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文 李勇 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年27卷12期 1681-168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通过几种常用促进剂对酮洛芬巴布剂体外促渗作用研究,筛选出适合用于酮洛芬巴布剂的透皮促进剂.方法:分别制备单独含2%或4%的桉叶油、油酸、薄荷脑、聚乙二醇400、月桂氮草酮、聚山梨醇酯-80的酮洛芬巴布剂贴片,以及4%的桉叶油分别与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浮 张志荣 等 《华西药学杂志》 2007年22卷1期 69-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综述微粒口服疫苗给药系统、生物黏附和pH敏感给药系统以及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佳 梁文权 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年11卷8期 907-91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研究黄体酮透皮给药系统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采用聚丙烯酸酯为骨架制备黄体酮透皮贴片,以离体人皮为透皮模型,采用Valia-Chien扩散池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促渗剂、药物含量对黄体酮透皮给药系统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23%单月桂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文刚 恽榴红 等 《中国新药杂志》 2006年15卷4期 254-26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透皮给药系统作为最成功的非口服控释给药系统之一,可有效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药物降解、调控释药速率及血药浓度、降低服药频率和不良反应、提高患者顺应性.经皮吸收促进剂在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就其应用与联用、选择与评价、促透机制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司国民 李云 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年28卷3期 468-46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药物以一定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疗效的一类给药系统[1],以膏药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法是应用最早的TTS疗法.迄今为止,中国传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成志毅 陈浩凡 《药学学报》 2003年38卷5期 384-38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研究焦谷氨酸油醇酯作为经皮渗透促进剂,试验其促渗活性和促渗机理.方法考察焦谷氨酸油醇酯、油醇和油酸对咖啡因、替硝唑和醋酸可的松经皮渗透促渗效果;通过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法分析焦谷氨酸油醇酯的促渗机理.结果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成志毅 陈浩凡 等 《药学学报》 2000年35卷5期 381-384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开发新型经皮渗透促进剂并研究其促渗特性.方法合成了N-月桂基-α-羟基丙酰胺(DHPA)和N-甲基焦谷氨酸月桂酯(MDPG).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上,用离体无毛小鼠皮作生物膜,分别用亲水和亲脂性药物进行经皮渗透促进活性试验.结果 1...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渗透促进剂N-月桂基-α-羟基丙酰胺;N-甲基焦谷氨酸月桂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