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0
- 7
- 1
- 35
- 7
- 3
- 1
- 1
- 7
- 4
- 3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傅文录 《河南中医》 2007年27卷6期 9-11页 ISTIC
【摘要】 阴盛格阳,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认为是阴盛阳衰或脱阳证,针对真阳衰微、阴邪内盛之病理,治疗上善于抓住阳虚证的本质,针对阳虚之上、中、下的不同,采用扶阳药物而重用大辛大热之药姜、桂、附等.
【中文期刊】 王跃强 王智浩 等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18卷1期 131-134页
【摘要】 肿瘤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外邪反复侵犯人体或素体正气不足,加之外邪侵扰,导致机体阳气不足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奠定基础;然阳气不足引起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湿、瘀血等阴邪内生,阴邪蕴久化热,加之机体为抗阴邪趋向之阳气,三者固结积聚,故言"阳衰阴盛,...
【中文期刊】 杨涛 冯兴志 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1卷4期 727-729页 ISTIC
【摘要】 中医对急重症的研究,从历史渊源来看,《内经》总结了先秦时代的急重症理论和经验,奠定了急重症治疗体系之基础;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抢救治疗急危重症之方法和理论方面,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并总结出扶阳抑阴等大法;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集魏晋、...
【中文期刊】 杨涛 冯兴志 等 《河南中医》 2017年37卷1期 35-37页 ISTIC
【摘要】 现代社会,由于空调、冰箱伤阳甚重,滥用抗生素、激素,苦寒剂,睡眠不足、过劳等诸多因素导致阳气受损,出现了人体大多阴盛阳衰的基本态势时下中药运用,清热药盛行,不少患者常年服用清热解毒药而疾病反复发作,不能治愈.现代大多中医师滥用寒凉轻灵之药,...
【中文期刊】 叶丹 《中医学报》 2012年27卷1期 104-105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用温阳益气法治疗香港地区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自拟方药(党参15 g,北沙参15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炙甘草10 g,当归10 g,白芍10 g,黄芪10 g,炙黄芪10 g,桂枝6 g,熟附片10 g,生...
【中文期刊】 宋宇 张蕾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7卷5期 565-571页 ISTIC
【摘要】 从阴阳的角度观察血管生成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以血管新生的生理机制为切入点,探讨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在不同血管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从动态视角解读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在生理情况下,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病理情况下,机体...
【中文期刊】 钱筱斐 《世界中医药》 2011年06卷5期 378-380页 ISTICPKUCA
【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许多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种种不适,处于亚健康状态.膏方具有养脏腑、补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中医认为,冬天阴盛阳衰,主收藏,人体的脾胃功能增强,此时,正适宜用膏方进补,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纠正亚健康.
【中文期刊】 李铭新 阴元铮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3卷9期 949-952页 ISTIC
【摘要】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关于精神或情志性睡眠障碍治疗的理法方药.[方法]运用归纳演绎法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睡眠障碍(失眠和嗜睡)的论述进行总结整理,分析其中的病因病机以及辨治规律,并用文献研究法总结临床运用仲景经方治疗睡眠障碍的临证思路...
【中文期刊】 戴燕玲 石立鹏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年32卷9期 1654-1656页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目前,中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临床治疗效果仍欠佳.导师刘明怀教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乃阴阳失和、阴盛阳衰,治宜以和为贵,贯通三阴,自拟“三阴复脉...
【中文期刊】 张思为 李佑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7卷21期 35-37页
【摘要】 后世医家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论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见解颇不一致.“痰饮”有广义、狭义、特指之异;“温药”有温暖、温和、温通之歧;“和之”更有“温和”“补消合用”“无实际含义”“通和利下焦”之争.作者从定义、分类、治法、方药等方...
【中文期刊】 高允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9年19卷77期 176-178页
【摘要】 根据目前大多数脑瘤学者都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法治疗脑瘤.而我们以《黄帝内经》论述:"积之始生,得寒耐生".我们根据脑瘤的病因,病机,其脑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阳不化气,阴盛阳衰,寒血凝滞,瘀血而结,而我们提出脑瘤应以阳化气,温热扶阳...
【中文期刊】 赵文景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年9期 30页
【摘要】 在中医门诊,因为苦恼于晚上频繁跑厕所而来就诊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他们中常常有人主诉每晚小便少则三五次,多则十余次.中医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肾脏,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肾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常,表现为尿频、多尿甚至尿失禁....
【中文期刊】 胡才 《养生月刊》 2019年40卷1期 32-33页
【摘要】 冬至直到小寒大寒,是万物闭藏、阴盛阳衰的季节,"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和食欲等都发生变化.寒冷能刺激血压升高、心血管张力增加,易诱发中老年人的中风和冠心病.
【中文期刊】 王志鹏 王长松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6年23卷4期 114-116页 ISTICCSCDCA
【摘要】 《伤寒论》桂枝汤在太阳病中以大量条文论述,堪称“伤寒第一方”,在三阴病篇也接二连三提及桂枝的使用,如太阴兼太阳合病条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虽桂枝汤为太阳病主方,于太阴兼太阳合病中散太阳之邪,...
【中文期刊】 黄鹂 戴洪 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3卷4期 51-54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 基于经络平衡理论,探究电导法经络测量值的分析方法,考察其对慢性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健康人群82例和慢性肾病人群222例,采用电导法测量手足井穴和原穴的电阻值,分别计算原穴阴阳比值、井穴阴阳比值、原穴手足比值、井穴手足比值、原穴左...
【中文期刊】 刘莉 《亚太传统医药》 2018年14卷2期 143-144页
【摘要】 《内经》思想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醒夜寐,这是自然规律,也是阴阳互调的表现,然而人们有时会因病理因素不能顺应自然而出现紊乱、起居异常,从而影响正常生活而感到痛苦.多寐一证就是一般所谓...
【中文期刊】 周小林 《中国中医急症》 2006年15卷2期 199页 ISTIC
【摘要】 <篇首> 肺心病心力衰竭属中医学心悸、咳喘、痰饮、水肿、元阳欲脱等重症,为难治性顽疾,大都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笔者近 10年对该病凡出现阴盛阳衰之极,或阴盛格阳或厥脱证 (即西医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右心衰竭,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为主,左心...
【中文期刊】 彭济河 《新中医》 2005年37卷10期 81-82页 ISTICCA
【摘要】 <篇首> 附子为温里祛寒常用药,多用于阴盛阳衰之寒证和亡阳危候及寒湿痹痛者.笔者临证体会到附子补火助阳功用能化气布津、舒筋除痹和祛邪外达,运用恰当每可获佳效.
【中文期刊】 林金石 《中国药业》 2003年12卷9期 70-71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比较参麦或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参麦组60例,黄芪组40例,作前瞻性对比观察.结果:总有效率参麦组为90.0%,黄芪组为7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高血压和/或阴盛...
【中文期刊】 姜丽娟 李加云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4卷22期 71-72页
【摘要】 吴老尊崇温扶阳气的思想,认为阳气为人身立命之根本,重视扶阳,而扶阳不必待到阴盛阳衰时.导师吴生元教授临床六十八年,经验丰富,本文主要探讨导师吴生元教授应用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脾肾阳虚型滑胎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