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5
- 3
- 39
- 2
- 2
- 1
- 1
- 32
- 13
- 9
- 6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刘如歌 智若愚 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5卷5期 927-932页ISTICCA
【摘要】 重症肌无力(MG)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中医药治疗MG成效显著,预后良好.现代医学认为,MG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缺少有效的根治方法.历代医家对MG的辨治多从脏腑辨证体系展开,但较少将其纳入三阴三阳六经辨治体系进行探讨."三阴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楼建国 揭晓 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5年49卷4期 175-178页
【摘要】 基于《黄帝内经》阴阳观与"开阖枢"理论相关论述,联系临床患者具体表现,探讨脾肾阳虚型泄泻病因病机.阴阳失调是脾肾阳虚型泄泻之本,元阳不足致太阴厥阴开阖太过,少阴枢机不利是泄泻之根.阳气作为恢复枢机运转的内在动力,控制"开""阖",因此,需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婉婷 韩斐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3卷7期 585-588页ISTICCA
【摘要】 儿童脑萎缩属于一类难治性疾病,症状复杂,常合并癫痫.目前,关于脑萎缩合并癫痫的治疗研究报道甚少.文章结合两病的发病机制,试从《黄帝内经》阴阳离合理论出发,以三阴"开阖枢"功能为切入点,涉及脾、肝、肾3 脏,以髓海失充失养、清窍受邪蒙蔽为发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溪彬 袁海宁 等 《光明中医》 2023年38卷16期 3109-3112页
【摘要】 开阖枢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重要理论之一,其创立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以开阖枢的特点阐释三阴三阳的变化,描述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作用和病理特点.生理上,太阳、太阴主"开",阳明、厥阴主"阖",少阳、少阴主"枢".病理上,疾病发生是脏腑经络开阖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乔万晶 姜钧文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14卷1期 69-71页
【摘要】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期寿命.通过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综合评估,对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其中,血压变异性不仅可以全面评估血压情况,且与靶器官损害有着严密的相关性,成为近年来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研究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陆素琴 陆群 等 《光明中医》 2023年38卷5期 959-961页
【摘要】 目的 用验案验证中医分型分经辨治不寐的有效性.方法 以阴阳开阖枢运气理论为辨证大纲,将不寐分为入睡困难型、睡眠间断型、早醒不睡型3 类,以疗效为导向,运用经方分经辨证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结果 阴阳失调是失眠的核心病机.入睡困难型责之为阳不入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孝军 诸毅晖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27卷5期 834-836,870页ISTICCSCDCA
【摘要】 三阴三阳开阖枢调节人体阴阳气化并使阴阳出入顺应昼夜节律.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阴阳离合的开阖枢理论阐释人体寤寐机制,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应天时而调阴阳是正常寤寐的生理基础;指出不寐的发生与经气开阖枢功能失调导致阴阳出入失常有关.针灸治疗疾病的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陆素琴 陆淑萍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年7卷6期 965-968页
【摘要】 失眠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睡眠类疾病,睡眠障碍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代医学治疗失眠推荐采用认知行为(CBT-I)疗法,以及催眠、抗焦虑等处方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本文综述以阴阳开阖枢运气理论,以及《伤寒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峰 孙志斌 等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12卷14期 101-102页
【摘要】 以经络学说作为源头说明“开阖枢”理论与伤寒六经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结论,认为伤寒六经是通过三阴三阳的哲学思维方式,采用“开阖枢”的术数模式表达天地阴阳四时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三阴三阳和“开阖枢”理论均以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源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坤 庞晓晨 等 《中医学报》 2021年36卷12期 2529-2534页ISTICCA
【摘要】 十二时辰肇始于汉代,丑时是两个十二时辰的连接点,具有结束与开启的双重职能,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内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丑"古通"纽",《说文解字注》释其为束缚、捆绑;升腾、萌发之意.《伤寒论》中,丑时同为太阴、少阴、厥阴的欲解时.三阴同为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镇宇 杜少辉 等 《中医药导报》 2021年27卷1期 194-197页ISTIC
【摘要】 阐述和分析杜少辉"合阴阳"法治疗肿瘤相关疾病的学术观点.杜少辉以钱塘学派六经气化理论为指导,从"阴阳""气机"的角度辨治肿瘤相关疾病,认为其病机为"积聚"所阻致阴阳逐渐绝离,故创立"杜氏新附汤"以"合阴阳"法运太阳与少阴相合治疗肿瘤相关疾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昱良 苏庆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年33卷7期 2751-275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文章从《黄帝内经》“阴阳离合”理念(即三阴三阳的开阖枢理论)分析人手,将其与产生于上古天文学的“干支”系统中“三合”概念进行系统比较,发现其一致性;通过阐释两种理论在基本结构上契合关系,尝试阐述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脉传承源流,及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健宏 周惠芳 《辽宁中医杂志》 2014年41卷8期 1588-1589页ISTICPKUCA
【摘要】 不孕症病因病机纷繁复杂,为妇科难治之症.周惠芳教授慎思明辨,法古创新,博采众长,并基于《内经》“六经气化”“开阖枢”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临床疗效确切,通过数载跟师学习,浅析周教授在辨治不孕症之理法方药特色,追溯其根源,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闫美花 程越 等 《中医药导报》 2019年25卷17期 12-15页ISTIC
【摘要】 根据“阴阳本体结构”论结合《伤寒论》及《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将扶正祛邪作为辨证论治之实质,把握好开阖枢调控的阴阳走向,以开阖枢正其用,复三阴经内阳外阴之体,进一步阐述扶阳四逆法的内涵及对三阴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贺晋芳 晏军 等 《世界中医药》 2025年20卷8期 1345-1348页ISTICPKUCA
【摘要】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致死性肺疾病,属中医学"肺痹""肺痿"等范畴.从中医开阖枢理论出发,结合本虚、痰浊、瘀血、邪毒等病理因素,考究IPF病机主要涉及太阳开与阳明阖失常、太阴开与少阴枢失常、厥阴阖与太阴开失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慧君 陈菁双 等 《新中医》 2025年57卷9期 175-178页ISTICCA
【摘要】 整理归纳分析郁火与开阖枢的关系,并以此指导临床诊治.郁火乃阴阳二气不归本位,而致"郁"的状态,治疗上当调畅气机.基于开阖枢理论辨治郁火,若开阖枢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有序进行,阴阳动态平衡,可维持"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行阴阳之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邢崇溢 张红雨 等 《四川中医》 2025年43卷3期 69-71页ISTIC
【摘要】 开阖枢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中阴阳气化思想,它是对人体三阴三阳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反映了六经经气的传输规律.张仲景将开阖枢理论应用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疗中并将其深化,为水气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水气病篇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昱琨 邓思琦 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48卷1期 51-55页
【摘要】 开阖枢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六经气化升降出入与三阴三阳胜复进退的高度概括,在指导六经病辨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开阖枢"中"厥阴为阖"理论内涵的解读分析,依据气血阴阳在厥阴阶段中"阖"的特性,归纳厥阴下利之病机,从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梦雪 石明晴 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63卷4期 91-94页
【摘要】 本文以《素问·阴阳离合论》六经"开阖枢"理论为依据,根据厥阴经主"阖"的生理特性,从脏腑归属、经络循行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出发,认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归属于厥阴病范畴;并根据厥阴失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星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五运六气临床运用首届学术年会 2017年
【摘要】 探求《内经源文,分析其中与三阴三阳开阖枢相关论述,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与“关阖枢”可以并存,不必为求统一强行改动,关键是结合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其深义,从而深入地理解运用好《内经》的运气学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雷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五运六气临床运用首届学术年会 2017年
【摘要】 伤寒“或然症”的行文方式在整部伤寒中比较特殊,因此有着特殊的意义.后世医家多注重从用药规律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对伤寒或然症条文进行尝试性阐释,发现从三阴三阳“开阖枢”的角度来解读《伤寒论》,很多疑问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运用“开合枢”来思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袁亚美 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学术交流会 2010年
【摘要】 目的:试从阴阳理论探讨方剂配伍原则。方法:从阴阳理论与辨证之八纲理论,探讨方剂配伍意义。结果:对方剂配伍具有指导作用。结论:阴阳理论涉及面甚广,可从不同理论角度去分析其方剂配伍之指导作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布天杰 朱力立 等 《辽宁中医杂志》 2024年51卷4期 50-53页ISTICPKUCA
【摘要】 以中医学五行、藏象、阴阳学说为指导,根据2型糖尿病病症结合的临床诊疗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脑肠轴""中枢胰岛素抵抗"等概念,提出以"调枢和胃"理论治疗2型糖尿病的观点.详细阐述"调枢和胃"的内涵,即调脏腑之枢,调阴阳之枢,调元神之枢在2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逸宁 周雨昕 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7卷9期 1211-121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正常人体血压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呈现出昼高夜低、双峰一谷的杓型变化.开阖枢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三阴三阳气机运动变化的规律.根据《伤寒论》"六经欲解时",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各有其时,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使阴阳气机升降出入顺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喆雯 朱文雄 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4卷5期 873-877页ISTICCA
【摘要】 六经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述三阴三阳为天地之道、生杀之本的观点,强调通过调节枢机开阖以实现一气周流无碍,气血阴阳平衡.兹从六经阴阳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的治疗,认为肝、脾、肾枢机斡旋失司、开阖失调是遗精发生的关键,分而论之为土湿阳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钱婷婷 孙培养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43卷6期 9-12页ISTICCA
【摘要】 《灵枢·九针十二原》首次记载"四关"一词,"开四关"一词于后出现.目前,研究"开四关"者颇多,主要以针刺穴位和治疗原则两种观点为主.以"开阖枢"理论诠释"开四关"者鲜存,从经脉循行、脏腑别通、标本根据、气血阴阳4个角度可为"开阖枢"理论阐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柳青 于国泳 等 《中医药导报》 2024年30卷12期 154-158页ISTIC
【摘要】 不寐病的病机主要是阴阳升降出入失调,阳不入阴.于国泳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主司阴阳离合出入运动,顺天时而调寤寐,开阖枢功能障碍,阴阳运动失调则发为不寐.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则在时空上定位了三阴三阳的盛衰运动变化,具有通过时间节点判定不寐病六经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衍庆 高修安 《海南医学》 2024年35卷19期 2847-2849页ISTICCA
【摘要】 开阖枢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特色理论,开阖枢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三种形式,依据阴阳在周期性运动中的盛衰改变划分为三阴三阳.本文报道了一例基于开阖枢理论治疗女性排卵障碍不孕症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成功妊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剑浩 谢宇锋 等 《中医药导报》 2024年30卷6期 181-185页ISTIC
【摘要】 基于太极图、甲骨文和《玄隐遗密》,介绍冯军对厥阴病实质的认识和乌梅丸的临证运用思路.首先从"尽、幽、丑、厥"的甲骨文字意考察厥阴病之"厥"乃为"阖升不利,正气上逆"的气化病变,再结合太极图及《玄隐遗密》的阴阳理论,归纳出厥阴病的五大病机特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沈维 吴山永 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62卷28期 90-92,96页
【摘要】 "枢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中"开阖枢"理论,在临床诊治失眠时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发现枢机不利可致开阖失司,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受阻,气血阴阳紊乱,从而导致失眠.本文从阳枢致病、阴枢致病、二枢共病三个方面论述择枢方药、择枢针治,以期从枢机角度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