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478
- 98
- 36
- 869
- 309
- 122
- 77
- 59
- 196
- 167
- 119
- 117
- 10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玉麒 周克松 等 《海南医学》 2020年31卷19期 2529-2532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80例患者(共122个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佟丽媛 王田蔚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33卷9期 2137-2138页ISTICPKUCA
【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在当今社会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颈动脉斑块破裂脱落,栓子阻塞血管[1].早期发现和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有助于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国外相关文献报道[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海平 钱进军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32卷19期 4222-4224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检测纤维蛋白(原)基序拮抗肽( γ117-133)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CD68表达的影响.方法 球囊导管损伤及模型饮食建立颈总动脉AS老龄兔模型,再通过Fogarty球囊导管把Fg(Fb)基序拮抗剂γ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楼丹飞 金斗镇 等 《中成药》 2009年31卷5期 691-69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阳作用的中药冠心1号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脂、AngⅡ、MMP-9、TIMP-1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AS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单纯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舒降之组、高脂饮食加...
【关键词】 冠心1号;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动脉硬化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波 王艳霞 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11卷2期 109-110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入院即刻、入院一周、出院时,测定血浆MMP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ACS组血清MM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左鹏飞 李亚峰 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18卷16期 1743-1747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Mac-2结合蛋白(M2BP)与经超声造影诊断的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常规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春艳 韩广香 等 《河北医药》 2018年40卷1期 92-9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图像的风险分级对缺血性中风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内科住院并接受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9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形态、回声、表面是否有溃疡或血栓等特征对斑块进行分级,随访1年...
【关键词】 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超声心动描述记术,多普勒,彩色;缺血性中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华涛 徐丽华 等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8卷6期 755-758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血尿酸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患者148例为实验组,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依据WHO诊断标准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
【关键词】 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童慧玲 卞家骏 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5年25卷2期 266-27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及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我院收治的246例T2DM患者(T...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波 张邑 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年6期 37-39,40页ISTIC
【摘要】 目的:应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H-IVUS)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UA)患者冠脉斑块的特点,探讨斑块结构与血脂水平...
【关键词】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不稳定性心绞痛;粥样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娟 张小勇 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4年12卷7期 591-59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下颈动脉斑块和sCD40L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入选79例ACS患者,包括预后良好组(58例)和预后不良组(21例).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特点,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sCD40L含量,观察预...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斑块;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佳 《医学综述》 2014年20卷15期 2708-2710页ISTICCA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状况、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凝血酶活性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相关因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是组织因子的生理性拮抗物,可抑制组织因子启动的外...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基质金属蛋白酶;动脉粥样硬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冀桂苗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21卷6期 236-237页ISTIC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为脑梗死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我医院32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许瑞 李东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11卷6期 708-711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CD40 基因启动子区-C/T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09例作为病例组,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61例)、稳定斑块亚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虹 林英忠 等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年05卷7期 584-588页ISTIC
【摘要】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对斑块破裂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62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率、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以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比较各组冠心病他汀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芳芳 《西部中医药》 2012年25卷8期 1-3页ISTIC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易损斑块相关血清学指标MMP-9、sCD40L、sVCAM-1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51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5例.2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星 杨丽霞 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2年20卷8期 673-67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EMMPRIN)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采用ApoE-/-小鼠,共喂养18周,分别...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动脉粥样硬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伟 江春苗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0年31卷5期 203-207页ISTIC
【摘要】 可溶性CD40配体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可溶性CD40配体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可溶性CD40配体可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房纤颤关系密切;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相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潘伟 江春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37卷6期 349-352,360页ISTIC
【摘要】 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种跨膜糖蛋白.sCD40L能促进平滑肌细胞扩增与迁移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sCD40L在易损斑块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sCD40L能预测非瓣膜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莹 陈瑶 《医学综述》 2010年16卷2期 189-191页ISTICCA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致死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基础是表面溃疡形成、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在不稳定斑块形成及引发破裂过程中有许多细胞和分子的参与,这些因子各自的化学本质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使其可能成为药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玮 丁琳灵 等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年12卷8期 519-522页ISTICCSCD
【摘要】 目的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翠芝 彭朝权 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9年17卷2期 145-14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观察sCD40L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明确sCD40L能否作为易损斑块的血清标志物,同时探讨它和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分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荔 叶抗 等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9年16卷2期 87-89页ISTIC
【摘要】 目的 检测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相关炎性标志物MMP-9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燕 陈欣华 等 《中国医药导刊》 2008年10卷5期 737,739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为观察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并比较其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姚义琴 谢梅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8年35卷5期 290-293页ISTIC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的去稳定化,MMP-2和MMP-9降解斑块部位的纤维帽,促进平滑肌细胞从中层迁移到内膜,加重了血管的结构改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星 饶莉 《四川医学》 2007年28卷3期 264-266页ISTICCA
【摘要】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他汀类降脂药物对ACS的防治有积极作用.本文就促进斑块不稳定因素的新发现及相关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叶炳华 卢辉和 等 《医学综述》 2005年11卷11期 1027-1029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血管疾病在人类死亡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动物实验及临床病理对照研究已证实,不稳定斑块骤然破裂是引起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罪魁祸首,而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红霞 牛小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22卷2期 163-16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研究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梗死.方法对78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及69例对照组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青中年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53.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6%),P<0.05;(2)青中年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顾永林 马康华 《重庆医学》 2005年34卷3期 444-446页MEDLINEISTICCA
【摘要】 <篇首>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从不稳定型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到冠脉猝死的一组病症,通常发病突然、反复而且转归难以预测.现多数观点认为,它的发生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与冠脉的狭窄程度无关,斑块不稳定性是导致斑块破裂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大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仲琳 张运 等 《新医学》 2005年36卷1期 18-1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A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B组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C...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向飞 盛净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5年26卷4期 151-154页ISTIC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与其所受的生物力学环境直接相关.作用于斑块上的各外力,最后都导致斑块上的应力加大,使斑块发生形态改变.由于斑块内成分不同,各成分在同一外力下变形程度不一致,导致斑块裂隙出现,最后破裂,继发血栓形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史文元 唐朝克 等 《生命的化学》 2004年24卷3期 224-226页ISTIC
【摘要】 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众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粥样斑块不稳定所引起.近来研究表明CD40-CD40L不仅在免疫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吕克 刘志华 等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年24卷6期 896-897,899页ISTICCA
【摘要】 选择1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16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t-PA含量,并对不同严重程度(Ⅰ级、Ⅱ级、Ⅲ级)的UAP患者进行分层比较.结果:UAP组患者血浆...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粥样硬化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黎明 《海南医学》 2004年15卷11期 73-74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4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34例及对照组30例血清C-反应蛋白(CRP)、自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哲秀 王嵬民 等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4年17卷4期 324-326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新蝶呤浓度的变化.方法:对47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3例和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以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新蝶呤水平,所有患者均为接受...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新蝶呤;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朝晖 程丑夫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1年21卷4期 64-66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是引起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各种临床症状的基本原因.由于冠脉内AP突然破裂,以及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继发血栓形成使冠脉不完全堵塞,冠脉流量急剧减少,形成临床不稳定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爱刚 《母婴世界》 2016年7期 58-58,59页
【摘要】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对临床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在我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斑块的160例患者按斑块类型进行初检登记及追踪复查。结果:颈动脉混合回声、强回声斑块对阿托伐他汀钙不敏感,治疗效果不佳;而等回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东明 程秋实 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7卷31期 51-52页
【摘要】 新蝶呤是单核-巨噬细胞活化时释放的一种炎性标志物,是单核-巨噬细胞活性增强的特异性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而新蝶呤能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本文对新蝶呤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进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鹏 陈晓虎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33卷34期 42-43页
【摘要】 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易损斑块,炎症反应是其中心环节,治疗关键是稳定斑块.结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瘀热相搏”理论,我们认为痰瘀互结是形成易损斑块的物质基础,瘀热相搏是发病关键.瘀热相搏产生炎症反应,使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