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12
- 19
- 3
- 99
- 46
- 30
- 14
- 14
- 23
- 21
- 20
- 16
- 1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广州 刘浩 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年33卷1期 35-40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及枕颈角(occipital-C2angle,O-C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3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曲星月 卜佳琪 等 《解剖学报》 2021年52卷1期 98-102页ISTICCSCDCABP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像学参数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在性别、年龄之间变化规律及相关性,为枕颈融合术中固定头颈位置的角度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473例(男性339例、女性134例)影像学资料,以性别分2组,每组又以年龄分为≤29岁、3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新民 乔雅馨 等 《医药论坛杂志》 2021年42卷14期 78-81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可视化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枕后三角和肩胛提肌与单独松解枕后三角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开封市中医院诊治的8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可视化超声引导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娄桢祺 徐顶立 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18年98卷23期 1863-186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探讨枕骨切线角在协助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中的可行性,验证自制置钉器辅助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取12具成人尸体枕颈部标本,行薄层CT扫描,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9.0软件,对每具标本行枕骨及寰椎的三维重建模拟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屹林 王玉强 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7年34卷9期 1585-1588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探讨斜坡椎管角(CCA)与枕颈角(O-C2A)在颅颈交界区畸形中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影像学资料完整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75例,X线片测量CCA、O-C2A和枢椎后倾角(CAA),磁共振成像(MRI)上测量颈髓延髓角(CMA).应用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刚 张瑶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28卷15期 46-47页
【摘要】 目的:探讨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期间西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CSA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应用颈椎牵引联合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应用小针刀松解枕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涵 吴辛甜 《国医论坛》 2015年6期 34页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48例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组以针刺枕下三角区域为主,对照组进行传统辨证取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泽学 李伟 等 《中外健康文摘》 2011年08卷44期 133-134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枕下三角区用小针刀治疗颈型眩晕疗效及机理.收集此类病人60例.结果 痊愈50例,显效7例,复发1例,无效2例.结论 小针刀枕下三角区松解治疗颈型眩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海东 李伟青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13卷19期 194页
【摘要】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针刀针刀组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针刺针刺组以针刺颈3~6夹脊穴,配双侧天柱、双侧风池穴.结果:针刺组和针刀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海东 李伟青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12卷19期 130页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耳鸣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组,分为针刀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治疗组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对照组以针刺颈3~6夹脊穴,配双侧天柱、双侧风池穴.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西清 《中外健康文摘》 2009年6卷12期 190-191页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用针刀行枕下三角松解术治疗门诊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人45例.结果 临床治愈34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结论 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安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大志 《名医》 2023年5期 60-62页
【摘要】 目的:分析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肌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推拿按摩治疗,观察组给予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陆一 蔡晓冰 等 《颈腰痛杂志》 2023年44卷3期 370-372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 年4 月~2018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随访2 年,根据术前、术后的下颈椎前凸角变化设为降低组以及不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邹琴童 关爱生命大讲堂——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 2024年
【摘要】 目的:分析产程中B超监测的枕骨颈椎角度(OSA)及产程进展角(AOP)变化,探讨其对分娩方式的预测作用. 方法:对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本院住院分娩的157例孕妇进行分析. 结果:第一产程活跃期剖宫产组与自娩...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刘金勇 导师:李华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硕士) 2022年
【摘要】
目的:观察推拿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推拿进行对比,评价推拿干预枕下三角肌群疗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优势并探讨其治疗机理,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提供更为优化的外治方案。
方法:将60例符合交感神经型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建扬 李波 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年41卷1期 92-96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0~C2)、C1~C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2~C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娅 吴云成 等 《医用生物力学》 2025年40卷1期 118-125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评估3D打印个性化颈椎矫治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患者在使用枕头前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同时,纳入慢性颈痛患者20例,分析使用枕头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压痛阈值、Bo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苏文 导师:沈忆新 苏州大学 临床医学 骨外科学(硕士) 2021年
【摘要】
目的:分析并探讨枕颈融合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9年lO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枕颈融合术的3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的形式,询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吞咽困难的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胜 导师:钟德君 西南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脊柱外科)(硕士) 2020年
【摘要】 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Occipito-C2angle,OC2A)和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分析急性创伤性颅颈区疾病及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颅颈区疾病 ; 颅底凹陷症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根锋 导师:廖文胜 郑州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骨科)(硕士) 2020年
【摘要】 颅底凹陷症的手术治疗目的在于解除骨性和软组织对脊髓及小脑延髓的压迫,并重建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其中后路枕颈融合术是治疗颅底凹陷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已有许多学者证实其疗效显著,随着医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该手术术后下颈椎曲度的变化已逐渐被报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阮天臣 导师:刘屹林 郑州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骨科)(硕士) 2019年
【摘要】
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就是枕颈融合术,其临床有效性在多年的应用中得到证实,既往研究表明枕颈交界区固定后会出现下颈椎曲度的改变,而正常人群中胸1倾斜角与颈椎曲度成正相关,其在枕颈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改变中的影响未见报道。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鹏 导师:倪斌 海军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骨科)(博士) 2018年
【摘要】 自上世纪30年代第一例枕颈融合手术报道以来,枕颈融合手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恢复枕颈交界区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及维持复位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近年来,部分患者枕颈融合术后出现下颈椎曲度异常,严重者出现后凸畸形或半脱位,有的甚至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万里 导师:李华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博士) 2018年
【摘要】
理论与文献研究:
系统总结了中医对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并对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回顾了现代医学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及诊断标准,系统论述了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王慧敏 2018国际中医微创高峰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中医微创共同体年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微创专委会年会 2018年
【摘要】 目的:观察枕下三角周围筋骨三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5.8~2017.5,对236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筛选,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筋骨三针法治疗.筋骨三针法以松解枕下三角周围为主,头部前屈眩晕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高巨洲 导师:何二兴 广州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目的:
描述无症状正常成年人颅颈矢状位形态,探讨无症状正常成年人颅颈矢状位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首次提出枕骨投射角这一概念,研究颅底形态学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
方法:
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国胜 导师:胡福广 河北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目的:在显微解剖镜下解剖成人健康尸头标本的椎动脉寰枢段,为颅颈交界区提供解剖学数据和临床资料;并通过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帮助临床医师安全、精确的显露病变区域,减少手术并发症。
方法:
1、先用温水冲洗经甲醛处理的10具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郑雨 导师:张建福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骨伤科学(硕士) 2016年
【摘要】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颈椎牵引结合药物治疗方法进行对比,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颈椎 X线弓顶距、经颅多普勒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等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郑雨 导师:张建福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硕士) 2016年
【摘要】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颈椎牵引结合药物治疗方法进行对比,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颈椎X线弓顶距、经颅多普勒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等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赵旭辉 导师:吕中强 河北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硕士) 2014年
【摘要】 目的:通过对Chiari畸形Ⅰ型患者颅脊角的研究,找到其与头颅MRI正中矢状面的各个径线、后颅窝的面积、小脑下疝程度以及脊髓空洞的相关性,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对88例自2002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Chiari畸形Ⅰ型患者进行了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鑫鑫 导师:王利民 郑州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骨外科)(硕士) 2014年
【摘要】 背景: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因为枕颈部复杂的结构及手术方式的多样性而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枕颈融合是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解除脊髓的压迫和保持枕颈部的稳定性。但枕颈融合术后对下颈椎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丁育健 导师:赵杰 上海交通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骨外)(博士) 2013年
【摘要】 目的:(1)测量中国人群斜坡椎管角的数值并对其进行信度分析,得出中国人群正常斜坡椎管角的范围;(2)回顾性分析枕颈融合固定术患者术后内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原因;(3)为枕颈融合固定术患者的体位摆放和枕颈部融合固定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会武 导师:黄河 昆明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 2013年
【摘要】 背景:枕颈融合术于1927年由Foerster首次报道,后来这种手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枕颈部和上颈椎先天性畸形、外伤性骨折脱位和其他疾患所致的枕颈部或上颈椎不稳的有效方法12,31.该手术需要测量枕颈角以指导术中将头颈固定在一个合适的位置.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威 导师:廖文胜 郑州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骨科)(硕士) 2012年
【摘要】
背景:
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治疗目的在于解除骨性和软组织压迫,并重建枕颈区的稳定性。枕颈融合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其显著的疗效被许多学者报道,然而其术后下颈椎曲度的变化也逐渐被报道和重视,但目前尚未有文献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韩建邦 导师:杨庆国 安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骨外)(硕士) 2011年
【摘要】 国人CMA正常值为137.7°~180.0°(163.73°±6.88°),CMA是正常人群中比较稳定的测量指标,超出正常值范围有助于颅底病变的诊断,对脑干、延髓、颈脊髓压迫程度以及手术治疗效果评价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本实验虽然对实验对象有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许晓明 导师:石岫昆 吉林大学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 2008年
【摘要】 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椎枕肌围成的三角.其中走行着椎动脉、椎静脉丛、第一、第二颈神经后支等,其浅面是项部的中层和浅层肌肉,在肌肉中走行着枕动脉及其分支等结构.由于枕下三角是个肌性的区域,此区域的大小与构成三角的肌肉的发育程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陈海云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 2007年
【摘要】 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家庭电脑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出现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其中有一部分患者的头痛、眩晕属颈源性,而且大多来自上颈椎。把来源于上颈椎椎管外因素作用的头痛或(和)眩晕患者,用吴树生的“枕下三角区综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付旭东 导师:宋来君 郑州大学 临床医学 神经外科学(硕士) 2006年
【摘要】 第一部分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目的通过研究颈静脉孔(JugularForamen,JF)的位置、组成、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寻找临床手术解剖学标志,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头颅颅骨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进超 荣军 等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32卷6期 467-471页ISTIC
【摘要】 目的 逐层显露枕部肌层及枕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医师进行后颅窝开颅手术提供参考,以减少血管及神经损伤.方法 对10例尸头标本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观察各重要结构的关系并拍照记录,测量枕动脉和枕部肌层相关参数.结果 枕动脉起源于二腹肌后腹的颈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梦琳 孔维丹 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2年28卷5期 457-461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分析并总结软骨发育不全(ACH)患儿的颅脑CT及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ACH病例(共7例)颅脑CT及MRI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1)颅颈交界区异常.7...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博威 刘宝戈 等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3年8卷1期 7-15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形态退变性颈椎后凸对寰枢椎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行三节段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96例(神经根型36例、脊髓型38例和混合型22例)的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