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11
- 79
- 19
- 241
- 58
- 17
- 12
- 12
- 68
- 43
- 37
- 36
- 2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张岗岗 王得祥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5年35卷8期 1657-1668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了揭示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动态变化过程中物种间关系与群落演替的相互作用,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x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性系数探讨了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演替序列过程中3个演替阶段群落优势种群的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于明茜 方向文 等 《生态学报》 2015年35卷10期 3252-325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用凝胶根系观测装置对榆中北山弃耕地演替前期的黄花蒿,中期的阿尔泰狗娃花、冷蒿、赖草和后期的短花针茅的种子根生长进行了为期2周的观测,比较了种间种子根特征以及种子根特征与千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演替前期的黄花蒿萌发起始时间为6d,中期的阿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艳 赵卫红 等 《生态学报》 2015年35卷8期 2659-266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东海赤潮爆发区域运用围隔生态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条件下围隔生态系内多胺浓度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选用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处海水,东海原甲藻是各围隔生态系内主要优势种,没有种群演替现象发生.两种营养盐添加方式下各围隔内精胺浓度维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磊 吴炳方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24期 7158-716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是影响全球变化的重要环节,而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状、速率.提出了面向碳收支的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服务于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和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分类系统由一、二级土地覆被类型、三级土地覆被辅助特征构成.通过物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耀升 么旭阳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20期 5915-592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不同种群功能性状的差异决定竞争优势,导致群落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进而演替.以长白山森林演替过程中4个阶段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白山地区森林不同层次优势种的茎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功能性状与地形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效东 周国逸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10期 2755-276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区域水热格局变化和系统演替深刻影响森林内部小气候,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内部水热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作用有待进一步认识和评估.以南亚热带地区的3种不同演替阶段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统(人工恢复的马尾松针叶林(Pinusmassoniana c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黎 崔军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4期 899-90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过程,特别是碳、氮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海市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因其土壤发育时间较短、土地利用历史背景清晰、土壤本底均一,不同土壤围垦年代的土壤,代表了土壤发育年代的不同时期.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缪宁 周珠丽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13期 3661-36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阐明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海拔3100-3600 m的阴坡选择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演替10、20、30、40和50a阶段的次生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进行了研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群 曾小康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16期 4662-467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对深圳湾福田凤塘河红树林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变化及演替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1)演替各阶段群落均由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存海 李秧秧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4年34卷4期 835-842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揭示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水分利用特性,该研究对子午岭林区演替早期种(山杨和白桦)和演替顶级种(辽东栎)的水力结构特性,包括比导水率(Ks)、比叶导水率(K1)、Huber值(HV)和水力脆弱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乌云娜 雒文涛 等 《生态学报》 2014年34卷19期 5549-555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微斑块变化是草原退化过程中的活跃成分.分析了呼伦贝尔克氏针茅草原逆行演替过程中微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提出了“养分聚集效应”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群落退化演替的加剧,土壤全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均表现为演替前期>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洪武 于飞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4年34卷1期 169-17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揭示秦岭南坡植物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秦岭南坡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群落典型分布区域设置45个样地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统计分析了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这一演替序列过程中草、灌、乔3层的物种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段晓梅 张钦弟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4年34卷8期 1658-166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为解释太岳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向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 rupprechtii)林演替的生态过程,该研究以不同演替阶段的调查样地数据为基础,通过空间代替时间构建演替的时间序列,即从白桦林演替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盛茂银 刘洋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9期 6303-631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定点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特征;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旨在为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帆 王志春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9期 6202-620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微域尺度不同盐渍化程度的盐渍土复区为研究区,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分析了不同水文年(丰水年、枯水年)土壤盐碱化指标、地表积水、不同土壤层含水率和相对高程与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枯水年由于水分的减少和盐碱化的加重,稗草向虎...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林丽 李以康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7期 5245-525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元数量统计为手段确定采样地点,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确定演替系列,以生态化学计量学为基础探讨了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1)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全量N、P含...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丽娜 杨文斌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0期 3192-320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下行带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任彩勤 白玉宏 等 《生物学杂志》 2013年30卷6期 41-44,4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牛奶子群落的25个优势种,共300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5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不显著关联,种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晓婷 牛俊英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3期 4050-405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人工湿地抛荒的现象普遍存在,但针对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影响的研究较少.于2007、2008、2011年对崇明东滩自然抛荒的人工鱼塘水鸟群落展开调查,探究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结构及不同水鸟类群的影响.3a累计观察到水鸟59...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常丽 何元庆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8期 2463-247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野外调查和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自小冰期最盛时以来的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裸地的植被演替各个阶段的植物群落组成及其数量特征,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及其解释,小冰期冰碛垄年龄的估测这3个主要内容.累计调查的55个样方中共出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白聪 乔秀红 等 《广西植物》 2013年33卷3期 421-42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植物群落演替分析对植被恢复,森林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搜集数据,运用TWINSPAN和DC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鹿山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酸枣灌丛→荆条灌丛→黄刺玫灌丛→白皮松+侧柏林→白皮松林→油松林→辽东栎林;虎榛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纯 李思嘉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18期 5777-578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浮游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敞水区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组成与多样性反映了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存在状态.通过围隔实验,模拟水库春季发生的营养盐加富和鱼类放养的干扰,分析在这两种干扰下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变化,并通过以丰度与生物量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靳虎甲 马全林 等 《生态学报》 2013年33卷7期 2248-2259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是在石羊河下游存活面积最大的天然植被类型,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群落的结构和数量特征可为该区白刺群落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白刺灌丛生长及其生境状况,在石羊河下游选择了初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魏强 凌雷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5期 4700-471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森林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由于森林类型及其所处立地环境不同,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具有复杂性.以甘肃兴隆山6种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0-6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帅锋 刘万德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8期 5653-566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时空替代的方法,将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林与成熟林等3个处于同一空间下的群落作为次生演替进程中的3个阶段,研究云南普洱地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分析了次生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幼苗的物种组成、密度、高度级及与环境因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亚利 谢永生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2年32卷4期 781-786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本氏针茅及其优势种大针茅和百里香种子为受体,采用生物检测的方法研究了 0(对照)、0.1、0.2和0.5g/mL本氏针茅根际土甲醇浸提液和水浸提液对3种受体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究草地演替过程中物种间的生态关系和化感作用的表现形式.结果显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振意 薛立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6期 5264-527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采石场的开采严重破坏了植被和土壤,形成了大量的裸露岩石斜坡,造成宏观景观支离破碎和极端的环境条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长.由于自然恢复所需时间长久,人工恢复被广泛应用于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重建.自然演替过程是采石场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自然演替理论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敏 郑思俊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12年32卷9期 1850-1857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上海市杨浦区原废弃地(新江湾地区)半自然群落的主要优势树种为对象,测定不同生活型植株在夏季不同生境下叶片的光合特性,从光合生理生态角度分析低干扰条件下上海城市废弃地的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过程的特点,并结合环境因子分析并预测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显强 曾建军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2期 3902-391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苔藓是荒漠植被演替过程中常见的先锋植物,同时也是极端恶劣环境的开拓者.比较石漠化地区常见的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Schwaegr.)Par.)、反叶扭口藓(Barbula fallax Hedw.)和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梁威 邵学新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6期 5025-503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0-5 cm和10-20 cm沉积物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及其形态变化特征,揭示湿地植被演替对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TP,互花米草(MC)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在IP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区余端 苏志尧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8期 5637-564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粤北车八岭2008年受冰灾破坏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 hm2固定样地开展连续3a(2008 -2010年)的群落调查,并采用半球面影像技术(Hemispherical photography)获取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指标,分析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华兵 刘红玉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期 101-11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划分为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两种模式,根据1987年、1997年、2007年3个时相的景观资料,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驱动力下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人工管理区,景观斑块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钦弟 毕润成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8期 5713-572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以华北落叶松和青杆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林型,也是主要保护对象之一.通过空间代时间构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的时间序列,序列1是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的过程,序列2是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演替至华北落叶松-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艳博 罗鹏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15期 4605-461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认识放牧对青藏高原东部中生性的高寒草甸草地和半湿生的沼泽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在这两种草地上分别设置了围栏和放牧样地,研究了其各自的混合凋落物样品和4个优势物种(发草Deschampsiacaespitos、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艳红 刘立超 等 《生态学报》 2012年32卷8期 2474-2482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探讨人工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本文利用碱液吸收法同步测定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1956、1964、1981、1987、1989、2007年始植的人工植被区和2007年新铺设的草方格固沙区及流沙区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同时分析了土壤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梅 赵秀侠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22期 6886-689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生物土壤结皮是生态系统原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在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在尾矿废弃地表面广泛分布.以生长在铜陵杨山冲和铜官山2处铜尾矿废弃地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培养方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金晓明 艾琳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18期 5406-541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米氏冰草和羊草都是根茎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采取单位面积挖掘取样法,对呼伦贝尔沙地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米氏冰草和羊草种群分株年龄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单生和混合群落中,米氏冰草分株分别由3和4个年龄级组成,羊草均由2个年龄级组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斌 袁晓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16期 4599-460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近年来长江口滩涂湿地高强度的促淤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育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至2010年在南汇东滩进行了水鸟调查,研究围垦后堤内环境的快速演替过程对水鸟的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鸻鹬类、雁鸭类和鹭类3类主要水鸟类群,结果表明鸻鹬类的总数量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超 赵惠燕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11期 3246-325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研究猕猴桃节肢动物群落重建过程和主要类群生态位移,调查野生猕猴桃和人工栽植不同树龄(3、9、14a)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测定群落特征指标和主要类群的时空生态位.结果表明,群落包含3纲15目74科,约90种.不同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娟 毕润成 《生物学杂志》 2011年28卷5期 34-37,4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采用时空互代原理,结合数量分类TWINSPAN的方法,确定了霍山该研究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系列,并对该演替系列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物多样性、生活型功能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植物群落的科、属、种在演替进程中均明显增加,群落组成种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